陈喜富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Here Comes the Bus的人本主义解释
陈喜富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对Here comes the bus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不可解释性,从行为心理学、语用预设、反应/反映界说、心理焦点、语言的经济性、主体间性等6个方面予以解释,验证了日常语言学派的合理性。
语用预设;转换—生成语法;日常语言学派
按照Chomsky(乔氏)学派的转换—生成语法,Here comes the bus这个句子无法充分描写,不可解释。乔氏学派分析句子是从句子内部进行逻辑推导,有极强的理据性,所以,他们不可能轻易承认Here comes the bus合法。那么,如何去解释Here comes the bus呢?根据Sperber &Wilson[1](P9)的评述,转换—生成语法只是把语言抽象出来分析,割断了一切外部联系。笔者将此句与外界联系,作如下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在刺激—反应的不断重复过程中形成的。把the bus当作刺激物,人脑反应加工形成语句Here comes the bus。外部世界进入语言世界,完成一次言语行为。实际上,Here comes the bus不是真实情境(外部世界)的真实反应,真实反应是The bus is coming here。这才是当下真实语境或外部世界的正确的刺激—反应的必然结果。这种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时态不一致,本应是进行时态(The bus is coming here),而实际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态(Here comes the bus),笔者将在下文语用预设分析中加以说明;另一方面,语序方面,常规语序应是The bus comes here,而实际运用却是Here comes the bus,笔者将在反应/反映的界说及语用前提分析和心理焦点分析中加以说明。
要说清楚The bus comes here(或Here comes the bus)和The bus is coming here间的差别,须用语用预设加以阐释。
The bus is coming here的上文可能是What is coming here或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outside world,所以The bus is coming here是对上述两句中任何一句的回答,其实更是言者对现实/真实世界的最真实/客观描述,即外部世界与语言世界一致,从而完成一次言语事件。而The bus comes here或Here comes the bus根本回答不了以上两个问题,因为The bus comes here或Here comes the bus的语用预设根本不是What is coming here或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outside world。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可以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论述中找到答案。日常语言学派称:“逻辑语言学派进行语言分析的时候,强调运用数理逻辑手段,往往忽视自然语言实际用法中的微妙的但并非不重要的意义区别,日常语言学派则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避免概括性的结论。”[2](P215)因此,日常语言学派能接受The bus is coming here和Here comes the bus这两个句子。
如何体现Here comes the bus的使用呢?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行为目的论加以说明。一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言语行为论又认为:言即做(Saying is doing)。人们在说Here comes the bus时,其实都具有言说行为的目的性,即是要做某一具体事情。恰如陈嘉映所言:“语言的功能是反应而不是反映。”[2](P188)此论断中的“反映”相当于The bus is coming here(刺激—反应的真实语境),而“反应”则相当于Here comes the bus。下面根据“语言的功能是反应而不是反映”的论断,集中阐释Here comes the bus。
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性。言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具有目的性,但这目的性又因人、事、其他外界条件而游移不定。
具体来讲,若交警说Here comes the bus,很可能是去检车。交警的反应是检车,并非在反映客观事实(The bus is coming)。这时的言语行为目的(Here comes the bus)是行动——去检车(言即做),而Here comes the bus已成为行为目的(检车)的语用前提。若护路工人说Here comes the bus,他们的言语行为目的(言即做)是注意安全、请避让等行为。若送站人员说Here comes the bus,则意味着请准备好、莫丢失东西。言说Here comes the bus时,这一言语反应是千差万别的,这一言语信号相互照应,相互协调,共同起到以言行事的作用。此言语行为具有关联动态性,这种动态性是Chomsky学派根本不能解释的。
Here comes the bus对于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目的/意义。Here comes the bus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行为的前提/先决条件;舍此条件,与Here comes the bus有关的后续行为是不易实现的。因此,Here comes the bus这一言语行为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心理焦点在话语过程中具有某种突出性。我们可以用心理焦点来分析Here comes the bus。人们的行为都具有目的性,人们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意向性。还是以交警、护路工人、送站人为例。交警的目的是检车,心理意向是交通车辆,车辆是他们的直接工作对象,来到眼前(come here)是开始工作的条件,come here是心理注意的焦点。所以,交警说Here comes the bus时,意味着Let’s check it。对护路工人来说,他们要尽量远离交通车辆,来到眼前(come here)是他们注意的焦点,所以当他们说Here comes the bus时,意味着Let’s avoid it。送站人同样如此,他们心中早知该乘哪班车,来到眼前才是注意的焦点。
所以,不同行业的人对于the bus的反应虽然不同,但心理焦点趋于一致,即只有当下情况(come here)才具有最大关联,才是注意焦点。其实这也是人们的行为目的性/意向性使然。
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类惰性的必然结果。[3](P177)Here comes the bus是对象语句,形式语句[2](P35)很可能是:I(we)see(hear)(feel,suppose…)(that)the bus is coming here.这一句把主观I(we)显化,主观活动也显化了。句子变得冗长,加大了人脑信息加工量,势必干扰主要信息(bus,come here)的提取、加工、储存。而Here comes the bus却凸显主要信息,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完成一次言语行为。句子的一般现在时态又符合言语行为句的时态要求。
“没有隐含的理解,任何话语都是无根之木,无法理解。任何显示,都是在一个背景上的显示。”[2](P153)所以交警的隐含理解定然不同于护路工人的理解,护路工人的理解又不同于送站人的理解。“适当的言说,就是说出所说的,让隐含保持其为隐含,恰恰是这般如此的言说,让不曾言说的意蕴悠悠无尽。”[2](P153)Here comes the bus就是适当的言说,就是说出所说的,此句是一切其他意蕴的前提/先决条件:交警的意蕴是Let’s check it,护路工人的意蕴是Let’s avoid it,送站人的意蕴是Let’s get ready and get on。显然,Here comes the bus是最经济的表达。
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各学派间是可以互补的。乔氏理论用数理逻辑学方法推导句法,具有阐释力,更适用于语言分类学、人机对话等方面,但是用乔氏理论进行人文话语分析却行不通,而其他学派则可借鉴乔氏理论,如解除句子歧义等方面。各家主张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Here comes the bus,肯定还可以利用其他学说,从其他角度继续加以探讨。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H314
A
1673-1395(2011)02-0084-02
2010 -12 25
陈喜富(1965-),男,吉林前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句法学、语言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