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贻斌
(鸡西大学文法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华忱之《曹禺剧作艺术探索》评介
许贻斌
(鸡西大学文法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华忱之先生的《曹禺剧作艺术探索》,以曹禺的生平、创作的时间顺序为纵向结构,以从《雷雨》到《王昭君》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为横向断面,清晰地勾画了曹禺创作的发展轨迹,详细剖析了曹禺重要作品的特征和成就,成为曹禺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
文学;戏剧;研究;评介
曹禺是我国话剧运动卓越的开拓者,是“替中国戏剧开辟启示录里的新天地的一代戏剧巨匠”,曹禺的戏剧很自然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热点。华忱之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前辈,研究曹禺戏剧多年,其《曹禺剧作艺术探索》便是新时期曹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曹禺的生平、创作的时间顺序为纵向结构,以从《雷雨》到《王昭君》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为横向断面,清晰地勾画了曹禺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轨迹,详细剖析了曹禺重要作品的特征和成就。全书共11章,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对曹禺的8部剧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阐释各个历史时期曹禺的思想变化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华先生从曹禺剧作的创作方法、结构艺术、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创作经验等方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评述和分析。
曹禺前期剧作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雷雨》写成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30年代初期,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悲剧。《日出》是曹禺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深化,进一步抨击金钱化社会的罪恶。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统治下农民的遭遇和反抗在《原野》中得到了反映。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家》,曹禺“不断地关注着人的命运,深入探索这一课题,戏剧主题的呼喊声更深沉有力了”。曹禺在建国后的第一部剧作《明朗的天》,力图用科学的世界观观察现实,分析现实,描写现实,突破思想和创作上的某些局限,这是曹禺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取得的新进展。
华先生把曹禺的一系列剧作作为一个有联系的艺术整体加以考察,从历史观点出发,阐述其深刻的意义和历史价值。他把曹禺戏剧的创作方法和戏剧主题的价值和贡献放在现代文学史上考察,指出《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杰作”,《北京人》“是曹禺解放前剧作的高峰,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华先生从曹禺剧作的戏剧冲突和结构艺术入手,认为曹禺剧作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戏剧冲突的紧张、曲折以及内涵的深厚、丰富,来自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戏剧冲突的不露斧凿痕迹的组织。这构成曹禺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华先生指出,曹禺剧作的戏剧冲突贵在高度的性格化、典型化,不论冲突尖锐或者平缓,都能写出很动人的戏。曹禺“以人物自我的内在矛盾或人物之间的心灵撞击,构成戏剧的内在冲突”。曹禺剧作中的人物,无不带着阶级的仇恨、爱情的追求、天真的幻想或是恶毒的阴谋登上舞台。观众看完后就能感觉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人物形象、性格的把握也初具轮廓。曹禺剧作之所以有吸引力,还在于他能紧紧抓住戏剧冲突发展的主要环节,深入挖掘人物在斗争过程中的内在变化,从而将戏剧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曹禺在表现戏剧冲突时有时还会采用无声的语言或静止的动作。如《王昭君》第三幕中,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草原月夜下的抒情独白;《北京人》中常用“静默”、“低头不语”、“伫立发痴”来刻画愫方在矛盾冲突最激烈最紧张的一刹那,虽有万语千言却难以表达的内心波动。从表面看,似乎并无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而实际上矛盾和冲突的暗流仍在不断前进。《雷雨》中有些冲突似乎很不合理,情节上有过多巧合,但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反而使观众觉得自然、真切,原因就在于这些冲突是由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复杂性决定的。高尔基说:“戏剧,必须从性格开始,也只能从性格开始。”
《曹禺剧作艺术探索》还深入分析了曹禺剧作的艺术结构。可以说,曹禺的每一部剧作的结构形式都不同,在呈现各自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雷雨》采用锁闭式结构,《日出》围绕三条情节、两类矛盾展开,《胆剑篇》则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上构筑。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方法,“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受希腊悲剧、欧洲古典戏剧的某些启发和影响”,“另一方面,他更多地汲取了中国民族戏剧传统的宝贵经验,在情节结构上注意适应中国观众‘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
曹禺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层层深入展开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创造丰满的典型人物。曹禺善于揭示独特的生活环境在人物性格上镂刻的特异的痕迹,深刻地表现环境和人物性格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例如,对繁漪而言,新旧思想都在她身上留下了烙印,构成了她思想行为上的许多矛盾,剧作家从这些个性特点中把握了她独特的合理性,以及性格特征的统一性,即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环境。此外,曹禺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即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结合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对于生活环境、自然景象的内在体验和反应来烘托环境、渲染气氛,激化戏剧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曹禺戏剧语言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有鲜明强烈的动作性、戏剧性、高度个性化,而且富于抒情的诗意。”“语言的动作性,并不是要求用台词代替人物行动,而是指那种结合着人物动作,能表现人物说话的动机、意图和目的,暗示隐藏在人物语言背后的意志冲突,并且还能预示和下一步情节的联系;而语言的戏剧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动作性。”戏剧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并不仅仅是剧作家能把握人物的独特语汇、语句结构或是语调节奏等语言喜好,更重要的是他能时时紧扣戏剧冲突,对人物所处情境和内心世界有着深刻而真切的体察。曹禺戏剧的人物语言富有内在的诗意,“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潮汐和跳动的节拍,从他们灵魂深处发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就自然体现出内在的诗意”。
此外,《曹禺剧作艺术探索》还列出专节探讨了一些有争议的论题,如《雷雨》的主题、宿命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原野》是否背离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何看待这部作品对表现主义流派的借鉴;曹禺的世界观及其发展脉络等。华先生还就曹禺剧作的艺术处理的得失、创作经验教训等做出了客观评价。
总的说来,这部关于曹禺戏剧艺术研究的著作材料翔实,见解精到,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曹禺研究呈现繁荣景象时出现的一部有价值的研究著述,成为曹禺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当然,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曹禺剧作艺术探索》中关于曹禺戏剧中“小人物”形象的分析,曹禺作为“戏剧诗人”对创作的影响,曹禺剧作中的意象分析,从中西美学思想交流角度深入探讨曹禺剧作的深度等方面还显欠缺。曹禺研究仍在朝前发展,研究者要学习华先生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更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开拓研究新领域。
[1]华忱之.曹禺剧作艺术探索[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2]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3]田本相,刘一军.曹禺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4]辛宪.曹禺的戏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I207.3
A
1673-1395(2011)02-0187-02
2010 -12 20
许贻斌(1976—),女,黑龙江鸡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学教学、文秘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