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与大众的终身教育*

2011-03-31 13:03赵本凡
关键词:终身教育博物馆教育

赵本凡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

一、终身教育理念及其内涵

终身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其理念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grand)于1965年提出并加以论述。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概而言之,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教育的总和”。由于终身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符合人类与时俱进的愿望和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一经提出便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广。

现代社会强调人类身心的和谐、持续发展,人类心智的发展,已不再如同过去那样满足于青年时代及其以前所学的东西。因为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人类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笔者试图从五个方面概括终身教育的理念:首先,是它的个体性。人终其一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适时教育是否到位,都与其生存质量及其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即便步入老年;其次,是它的全民性。一个社会受教育者人数的多少,其大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受教育程度的长短,亦是考察该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第三,是它的先进性。终身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其社会发展速度的参照系数,因为知识是奠定信息社会的基石;第四,是它的灵活性。它可以在成人后的任何阶段进行,不受时间限制,接受教育的人往往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并可不拘泥于学校的课堂;第五,是它的宽泛性。此指教育内容的丰富,受教育者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所需要或感兴趣的东西。

二、博物馆及其教育职能的演进

博物馆从古代中世纪的珍宝收藏所发展而来,它最初产生于有闲阶级的收藏爱好,具有服务个人和重收、重藏的特点。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其陈列展示功能的凸现,进而作为教育机构的观点才逐渐为社会所公认。

推动博物馆社会化和大众化的更直接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美国博物馆的新经营作风的影响,美国博物馆自建立之日起便将为全社会服务定位为其重要功能之一,例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能就是:“教育、探索、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以1851年伦敦博览会为标志,继后又接连举办的历届世界博览会。伦敦博览会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显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未来,对一切参观者实施免费开放,大大促进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但直到20世纪,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学校开始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才真正得到体现。1903年创建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馆明确地将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机构,同时它还第一次自觉地引入了观众参与的概念。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思想教育的主题。此时博物馆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我国现代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1905年,张謇先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博物馆“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可“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言论之”,该观点无疑是与当时世界博物学界并驾齐驱的。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仍然认为:博物馆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一直提倡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但毋庸讳言,展出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尽管在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机构与其文物、标本收藏及科学研究并重的地位,但由于上述瓶颈迟迟未能突破,博物馆主要地还是将重心放在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上,而陈列展览的方式(几年、十几年不变)基本沿袭下来。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随之,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亦带动了一批博物馆纪念馆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国家的大力投入,不仅从根本上突破了馆方过去的瓶颈,更使低收入群体、学生、老人和干部群众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较好地满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说,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其教育功能得以真正、全面体现的前提。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与其它教育机构(如学校)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真实性。博物馆是以真实物品作为自己活动基础,通过展出文物来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第二,社会性。博物馆教育属社会教育,不受年龄限制,是面向广大群众和整个社会,具有广泛的教育对象。对受教育参与者而言,它是终身学校。第三,非强制性。博物馆教育一般不带有强制性,是在自由选择内容、时间、方式的轻松环境下学习的。而这三大特征非常适合人的终身教育:首先,其以实物为主、图文并茂的真实性使即便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容易接受;其次,其所具社会性正好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当下学校教育难以对所有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施教的窘境;第三,受教育的非强制性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人性化与灵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使其在大众的终身教育中切实发挥作用。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一)切实转变观念,以推广国民终身教育为己任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发展,人民群众的学习愿望和需求更为迫切。以往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为重点的传统观念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现代博物馆应当积极适应终身教育观念,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把为民众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优良平台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以现代化的馆舍为基础,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基地的作用。

(二)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扩大服务领域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它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印象,使之接近了大众,但即便如此,其推广终身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此,建议如下:一方面强化“观众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坐等观众的服务方式,主动走出象牙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介绍、宣传自己,普及文博知识,吸引民众前来参观,中央电视台的宣传片《中国博物馆》和《故宫》在这方面做了榜样。另一方面博物馆院还可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观众主动前往接受博物馆教育,例如结合专题展览,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相关讲座,开展生动有趣的制作体验等。

(三)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物质优势

博物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拥有丰富的实物馆藏资源,但若在展出形式上始终“一成不变”或在解说上总是“老生常谈”的话,则难以较好地实现它的教育目的。现代博物馆经营理念与教育理念,要求博物馆不断改善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手段,充实服务内容,让观众真正认识到博物馆是最理想的文化休闲教育场所,在这里能享受到“寓教于乐”的轻松与愉悦。为达此目的,就需要我们的展览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以其丰富而精美的展品不断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例如定期变换主题与藏品,不定期地引进和推出水平较高或特色突出的专题展等。同时,在展出手段上也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辅助,使展出具有更为多彩的形式、产生更强的视觉乃至立体感受的冲击力。总之,既要使馆藏“物尽其用”,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使受教育者“乐在其中”。

(四)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一是加强文物部门的内部合作,我国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各馆藏品数量巨大,但长期以来相互之间的交流较少,资源难以共享,其物质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各博物馆之间,应利用各种条件,加强合作举办联合展览,展出一些非本地文化的藏品,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解决展品更新速度慢所导致的审美疲劳等问题。二是加强文物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除政府层面的合作外,尤其需要加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合作(包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其中,青少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及时的教育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对成年人终身教育的意义也是不容怱视的,这一点在前面已有阐述。三是与博物馆志愿者的合作,这是一个双向配合的过程,也具有双赢的价值。通过双方密切的合作,不仅可使参与者受到教育、其自我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还使博物馆在扩大自身影响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手不够、资金欠缺等难题的好处。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淑萍,宋伯胤.博物馆历史文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5]李萍,高清.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J].南方文物,2004(1).

[6]仇伟,高铭.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之我见[J].黑龙江史志,2009,07(200).

[7]孙丽霞.浅谈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四川文物,2006(3).

[8]肖绍清.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3).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露天博物馆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