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论与英语动词习得实证研究*

2011-12-29 02:11邓大飞
关键词:模因受试者词汇

邓大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23)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1972:48)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徐密娥、李炯英,2007:69)。可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词的总和,不仅指语言中所有的词,而且指诸如方言、使用域或术语等某一语言变体中使用的词和短语。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词又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因为通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许多的词构成的(陆国强,1983:1-5)。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对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由于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汇,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教好英语词汇成为我国师生普遍关注的课题。要搞好词汇教学,首先要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有不少学者(濮建忠,2000;桂诗春、杨惠中,2003;李海亭,2008:105)认为,动词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学习者在动词词汇方面使用的失误占了主体,动词应该成为词汇教学的重点。霍恩比(1976)在《英语句型和惯用法》以及他主编的《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1974年第三版和1989年第四版)中把英语动词句型归纳成25种。他对英语动词句型的详尽描述和解释为学习者了解英语动词内在结构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为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英语动词教学提供了依据(何广铿,2002:5-6)。国内不少学者(陆国强,1983;李庭芗,1983:179-204;朱纯,1994:214-226;王嫱,2000:71-79;田世国,2001:155-160;文秋芳,2003:82-105;潘淑敏,2007:14-31;邹为诚,2008:7-8;汪榕培、王之江,2008:320-361)基于不同的理论对如何搞好词汇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建议。但是,国内学者在英语词汇教学研究领域里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研究方法以思辨性的理论研究为主,验证性研究缺乏等(徐密娥、李炯英,2007:73)。近年来,随着模因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模仿、朗读、背诵等传统教法再次引起了师生学者的普遍关注。

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meme)这个概念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出来的。在汉语里“meme”有好几个译名,何自然(2003)将“meme”译为“模因”,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如:语音、语法、词汇、句法、句段、篇章等,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何自然,2008:69)。任何语言模因要得到模仿、复制和传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复制保真度,即:复制的越忠实,保真度就越高;二是多产性,即:模因复制速度越快,散布越广;三是长久性,即:复制模式存在越久,复制的数量越大。语言模因的模仿和复制过程必须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同化,即: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二是记忆,即: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三是表达,即: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四是传播,即: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如,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这些载体或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

模因的这些特性对英语词汇教学颇有启发。第一、语言习得或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朗读和背诵在这一过程中成为语言输入的主渠道,因为朗读和背诵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和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可以熟知语言模因,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第二,模仿是人的天性,幼儿就是通过模仿习得母语的。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动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句法结构以及正确的句子表达方式等,当学生的这种模仿行为得到强化并长期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之后,他们就能对模仿到的语言素材进行创造性地、扩展性地在语言交际环境中使用。因此,词汇模因从输入、吸收和输出的过程应该成为词汇教学过程的主线。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学者(聂睿、陈玉红,2008;王纯磊,2008;吴燕琼,2009)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外语学刊》也于2008年第1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模因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介绍模因论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所带来的启示以及学者们发表的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者是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模因论与英语词汇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实证研究的数量几乎为零。本文通过一项动词句型练习的教学实验,试图验证语言模因论对英语动词习得是否有促进作用,能否减少学习者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失误。本次研究填补了国内模因论与外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的空白,可为模因论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及理论支持。

二、实验设计

(一)受试者

参加此项教学实验的受试者是某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在同一年级里,以我们担任的两个自然教学班级为对象,根据学生参加高考后取得的英语成绩,一个班的学生高考成绩平均分为120分,另一个班的学生高考成绩平均分为119.77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T=0.11,P (双侧检验)=0.91。因此,两个班的高考英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班的学生再分成两大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由于实验考核的次数达3次之多,前后相隔近三个星期,其间有受试者因故缺席。为此,两组受试者的人数以3次都参加测试的学生为准。实验组最终实际人数是34人,对照组30人。

(二)步骤

实验由一名教师在一节课内进行,时间只有40分钟。一个教学班随机安排到实验组,另一个教学班安排到对照组。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英语词汇学习材料。

本次教学实验以英语动词类型为词汇学习材料,原因是:第一,对于任何学着说或写正确英语的人而言,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一个词便是动词。掌握英语动词的类型,学习者就能正确地运用动词造正确的英语句子,因为这些动词类型告诉学习者怎样用动词造正确的句子;第二,把英语当作外语去学习的人可能会受到诱惑,用“类推”的方式造句,比如他听到或看到 Please tell me the meaning和Please show me the way(间接受词后跟直接受词)这种句子,就会以此类推,造出Please explain me the meaning这种错误的句子(正确者应为Please explain the meaning to me);第三,通过基于模因论的教学实验试图帮助我国学习者避免这种错误,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动词类型学习材料选自张芳杰(1984)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三版),共有二十五种类型,总计214句子。我们选择了其中的第二、三、四、六、七、十二和十三等7种动词类型共102个句子作为学习内容。选择这些动词类型是因为它们都至少有两种用法以上,学生使用的时候容易产生混淆。我们之所以只选择七种动词类型而不是全部动词类型,是因为使受试者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输入这些动词类型知识,并在后续的练习和测试中加以运用。

2.设计词汇测试试卷。

我们把试卷的名称定为英语动词类型测试,试卷内容包括受试者的个人姓名、专业班级和25个中文句子,要求所有被试用所给的动词把25个句子翻译英语。这些动词以及相关的句子都是从第二、三、四、六、七、十二和十三等7种动词类型中随机选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译测试。我们一共设计了3份试卷,作为3次考试用。

3.实验在课内进行,课堂的环境是数字化语言实验室。

首先进行第一次英语动词类型测试。任课教师将动词类型测试的卷子发给每位受试者,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班别,然后让他们根据要求把25个句子翻译英语。此项测试约需要30分钟。完成之后,教师马上收回卷子。试卷由一名美国籍的老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4.实验阶段。

笔者把动词类型学习材料发给每个受试者,课堂上学习时间为40分钟,共5次。每次学习5项动词类型和25个句子。实验组在每次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大声朗读并背诵这些句子,然后模仿句子造句。通过教师的背诵检查后,所有的受试者才能参加第二次测试。对照组被试没有刻意要求这样做,只接收教师的讲解。其它的四次学习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所有被试者在课堂上学习5次后参加第二次测试。第二、三次测试方法与第一次相同。

5.两周之后,所有受试者接受第三次测试。

(三)记分方法

我们按照受试者翻译的句子动词用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分,动词用法错误记1次,最后用SPSS17.00统计学生在动词用法错误次数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表1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3次测试的结果。我们把第一次测试学生在动词类型运用的错误平均次数用字母A表示。例如,在第一次测试中,卷子中有25个动词和相应的25个句子。实验组动词用法平均错误次数为19.55次,对照组动词用法平均错误次数为19.26次。第二次测试学生在动词类型运用的错误平均次数用字母B表示。第三次测试学生在动词类型运用的错误平均次数用字母C表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3次测试结果

分析表1的这些数据,我们主要发现以下三点:

(一)第一次测试的结果

第一次测试的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在动词类型运用方面的平均错误次数十分接近,分别为19.55次和19.26次,对照组虽然略低一点,但两者毫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t= 0.69,p=0.48>0.05)。这为实验最终结果的比较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参照。此外,测试的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动词运用水平较低,25个动词中运用错误的动词数达19个左右。

(二)第二次测试的结果

第二次测试的数据表明:教师在要求实验组通过朗读、背诵和仿写等方法学习这些句子之后,实验组受试者平均错误次数为8.35次;对照组没有刻意要求这样做,对照组平均错误次数为14.03次。两者相差悬殊,有异常显著的差异(t=-8. 23,p=0.00)。这说明,学习语言材料的方法不同,受试者运用动词进行表达的能力也不一样。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动词运用错误次数都有明显的减少,但实验组动词运用错误的次数减少非常明显。这说明通过朗读、背诵和仿写等方法,受试者的语言知识在输入、吸收和记忆中得到了加强,有了较强的英语语感。此外,我们在检查学生的背诵和分析他们的试卷时发现,记忆力强或背诵熟练程度高的学生,在动词运用方面的错误次数越少,反之亦然。

(三)第三次测试的结果

第三次测试的数据表明:学习了102个句子两周之后,实验组动词类型运用方面的错误次数仍然保持着优势,为8.94次。对照组的错误次数为17.43次,接近实验前的错误次数。与第二次测试相比,实验组在错误的次数上略有所增加,但两组的差异依然很明显(t=-19.2,p=0.00),这表明,通过朗读、背诵和仿写等方法,受试者的动词类型知识可以比较长期地保持在记忆里,而没有使用这些方法的学生的语言知识在记忆中储存的时间比较短暂。

上述动词句型练习的教学实验结果证实了模因论对英语词汇学习有促进作用,确实能减少学习者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失误。

四、结论

本次教学实验围绕一项英语动词类型的练习进行。受试者为64名英语专业本科2010级学生。实验组在课内通过教师的讲解并理解所学的动词类型后,朗读和背诵102个动词类型的句子,同时做模仿造句练习,背诵检查合格后,参加第二次动词类型测试。对照组只接受教师的讲解并理解所学的动词类型,未被刻意要求这样做。学习两周后,所有受试者参加第三次动词类型测试。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唯一不同之处是一个简单的朗读、背诵和仿写要求:前者必须通过朗读、背诵和模仿等方法学习这些动词类型的句子,后者未被刻意要求这样做。结果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受试者通过朗读、背诵和模仿等方法学习英语动词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句子,与没有用过这些方法的受试者相比,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在动词类型运用方面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语言知识被记住的可能性更大,且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较长。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语言模因论确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英语词汇的习得和减少他们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失误。本次教学实验的结论仅限于动词类型,其它的词汇或语言知识,如:成语、名词、形容词、语法等与模因论的关系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次教学实验的规模不大,设计也不复杂,但对外语教学颇有启发。此实验告诉我们:在缺乏语言环境下学习外语,模仿、朗读和背诵是帮助我们识记外语知识和提高外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外语光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或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最好再通过模仿、朗读和背诵等方法记住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验还告诉我们: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外语模仿能力和背诵的学习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1]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 (1):68-73.

[5]李海亭.论以动词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2):105-109.

[6]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8]聂睿,陈玉红.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外语教育,2008:29-33.

[9]濮建忠.中国学生英语动词语法和词汇型式使用特点初探[J].现代外语,2000(1):24-44.

[10]潘淑敏.英语学习策略——成功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田世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王纯磊.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0.

[13]王嫱.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6]吴燕.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81-84.

[17]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69-96.

[18]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19]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0]邹为诚.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周炜,等.从新词到流行语:模因论解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猜你喜欢
模因受试者词汇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