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际语境顺应视阈剖析语用失误*

2011-03-31 13:03张耘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交际

张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故障的重要根源。语言顺应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语言使用的重要特征:动态的选择—顺应。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下的交际语境顺应理论为指导,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用失误的问题进行阐释,并提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交际双方彼此对对方交际语境的顺应。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文化的形成和维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们使用语言来组织社会合作的能力。胡文仲对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下了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1]我们在使用英语(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母语或称源发语source language)以及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既不是源发语,也不完全是目的语的所谓中介(inter-language),或称语际语言。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于是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跨文化语用失误。[2]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评论语用失误的严重性时指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就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现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3]由此可见,减少和防范语用失误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语用失误的概念及类型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提出的。她将其定义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4]这一概念现在已被我国学者普遍接受。在此之所以用“失误”(failure)而不用“错误”(error),是因为语言的使用本身并无所谓对错之分,它主要涉及说话方式是否妥当、得体,是否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据统计,在整个语言文化交流的信息中,通过言语传播的信息只占35%,而65%是通过非语言传递的。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恰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5]

Jenny Thomas指出,在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有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是语言使用规则的迁移造成的,语言使用规则因不同文化和社会而存在着差异,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套用母语模式,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种套用在另一种语境中是否恰当、得体。社交语用失误是社交语用规则的迁移造成的,是因为不了解或不能准确把握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如身份、话题等而造成的语言选择形式上的错误。主要涉及在什么场合下、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话。

三、交际语境顺应与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提出了语言综观说,并进一步主张全面、综合地研究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及其奥秘所在。他提倡的语义学纵观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即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处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处于语言外部的原因”。[6]他还指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顺应性的存在。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语言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特征,也是我们进行语用分析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语言顺应涉及四个方面:(1)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选择中要考虑的各种语境因素;(2)语言结构顺应:指顺应涉及语言的各个层次及语言结构原则;(3)顺应的动态性:指语言选择和协商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顺应过程;(4)顺应中的意识突显:指交际者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方面的内容,二者构成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总和。语言语境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交际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下面是从几个方面分别阐释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忽视而造成的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7]

四、以交际语境顺应视阈剖析语用失误

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它也有一般交际的特点,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心理预测读者都可以构成双向交流的整体。其实,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要做出选择的过程,从“翻译什么东西”到“如何进行翻译操作”都要牵涉到一系列选择的问题。译者若想通过翻译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否则交际的成功性势必会大打折扣。[8]

(一)忽视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谈话的双方以及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就是语言使用者(languageusers)。我们通常指的是交际对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必须考虑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种族特点、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以及与其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如果忽视顺应这些因素,就会对语言的使用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导致交际的中断或失败,造成语用失误。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准则和价值取向。西方文化是“我文化”,而东方文化是“我们文化”。这种差异导致了西方社会高度尊重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以群体价值为取向,人际关系重人情、重和谐。

例1:(Dr.Black刚作了一次讲演)Dr Black,you’ve made a wonderful lecture.

这句恭维不恰当。在西方人眼里,学术报告是求实的,不会是wonderful,这样会使人以为说话人在吹捧,显得虚伪。更恰当的说法为: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Dr Black.

例2:(某人要乘出租车去机场,他对司机说:)Would you kind enough to send me to the airport?

司机:(有点尴尬)Well.

说话人忽视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了获得经济收入他们都乐意为乘客提供热情服务。其实,当向出租车招手叫停之后,只要说一声:Airport,please就很恰当,既不失身份,又礼貌得体。

(二)忽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Verschueren所指的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关系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等;空间关系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类似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地点事件、场合等情景知识。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听话人寻找到话语的语用照应关系,说话人的话语要顺应交际的物理世界。

例3:They are coming here today week(或week today).

英语中的today week,tomorrow week和yesterday week要分别理解为“下星期的今天”(七天后)、“下星期的明天”(八天后)和“下星期的昨天”(六天后)。可是yesterday week还可以表示“上星期的昨天”(八天前),这样的歧义只好靠语境或句子的其他手段(如时态)来消除。

英、汉时间词语的语用差异还表现在时序和先后顺序的表达上。

例4:(一个中国学生借给美国朋友一本书,并强调书的第一部分很精彩,催促其尽快看完,那位朋友答)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中国学生说:“I know,but please finish it quickly.”

美国朋友听了以为他在催他快还书,[9](因此产生交际失误。汉文化是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人们从面向过去的视角看待时间:汉语中“前”表示过去的时间,“后”表示将来的时间;美国是以将来时间取向的文化,人们从面向将来的视角看待时间:“前”表示将来的时间,“后”表示过去的时间。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将汉语策略迁移到英语中,在英语句中“ahead of”是指(故事的)最后一部分而在汉语中“ahead of”是指(故事的)第一部分。在这个例子中,正是交际双方对彼此时间指称关系的顺应失败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三)忽视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进行语言选择时,必须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社交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正式场合下,应该用正式语体、礼貌级别比较高,词语的选择比较讲究;相反,在非正式场合下,应该用随便语体,礼貌级别比较低,如果忽视应对此所作的顺应,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同样,社会环境也制约着语言的选择,在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交环境要求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之相适应,才能在正确得体的角色认知下得体地使用语言,否则,就会导致失误。

例5:A是来自美国的英文教师,他应邀参加了学生B的生日晚会。

A:You are very beautiful in red.

B:No,this red dress is old.I don’t think it is beautiful.

显然,此对话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B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回答别人的称赞。因为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自己时,总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但是中国人的自谦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与不快,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同时也否定了赞扬者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是很不礼貌的。在英语里面别人对你赞美,你就应该接受。例中的B应该这么说:Thank you,I am glad to hear that.

在西方人倾向于合作原则的地方,中国人却热衷于礼貌原则。中国人的谦虚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但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母语的礼貌策略迁移到目的语文化中,势必会造成语用失误。

(四)忽视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心理世界(mental world)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心理世界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交际另一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人们日常交谈中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中国人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老年人”一词却是满脸皱纹、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等外延意义。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

例6:(一名中国人对已一名已经60多岁的外国老教授说)You haven’t changed a lot.

这位老教授面有不悦。其实,中国人的意思是赞美老教授还是那么年轻、有活力。但是在西方人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没改变说明这个人不求上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绝对领会不到会有“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精神”的言外之意。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忽视顺应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的情绪或其他认知、情感方面的因素,肯定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语用失误。

五、结语

Sapir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形式。因此,文化必然约束控制人们的言语交际并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要遵循高度灵活的原则,要做到语言与语境的顺应,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不同的语境因素要求选择不同的语言。任何文化都有向异文化开放的可能性,而过分坚持自己的文化的特定性,只能导致交际的失败”。[10]我们认为跨文化语用失误正是由于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的一方忽视了语言与各种语境因素的顺应而造成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语用失误,必须做到从语言顺应性的特点出发,根据实际的语言使用语境在两种文化之间,对原文语言使用者与译文语言使用者所反映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差异做出恰当的顺应。

[1][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5-20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1997:282.

[4][6]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92.

[5]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0(3):125-127.

[7]赵丽梅,朱乐红.顺应论语境观与言语幽默的解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10(5).

[8]郭亚东,郑建新.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文本的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11(9).

[9]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王唯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J].学术交流,2007(1):140-142.

[11]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外语研究,1999(4)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