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蕴

2011-03-31 11:56张可荣
关键词:民族复兴和平中华民族

张可荣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当今时代,新词汇、新概念层出不穷,许多曾经流行的名词术语被时代潮流淹没,许多新生词汇也似过眼云烟。而产生于近代的“民族复兴”概念,一如“民主”、“科学”一样,历经岁月洗礼,却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始终是时代最强音符。这是因为,“民族复兴”承载着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宏伟理想与庄严使命,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与思想追求。可是,在当代中国,对于怎样实现民族复兴?人们的理解,往往显得比较随意和不求甚解,学术界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些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论著,多数重视历史过程的梳理而轻视思想内涵的阐释。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和当代意蕴作一初步论述,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批评指正。

一、“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

所谓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是指民族复兴观念在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一脉相承而又始终不变的主旨追求。民族复兴观念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自20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界对民族复兴内涵的阐释与表达,可谓是“百花齐放”,同时也一度呈现出取向悬殊、分歧严重的现象。即便如此,经过思潮争鸣与岁月洗礼,透过历史迷雾与尘埃,民族复兴所表达的意蕴追求,并不难以提炼总结。我们试图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继往开来的历史视野与文化情怀;团结统一的整体观念与价值诉求;后来居上的顽强意志与宏大抱负;再作贡献的民族自信与世界胸怀。

(一)继往开来的历史视野与文化情怀

近代以来,人们表达“继往开来”的词汇还有“返本开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1930年代,张君劢在论及“继往开来”时说:“与其今后徘徊于古人之墓前,反不如坦白承认今后文化之应出于新创”。这种新创,即“继既往而开将来”。[1]今人黄纪苏这样解说继往开来:“属于五千年,承认170年(1840年至今——笔者注),中国本位,容纳万流。五千年是一笔丰富宝贵的资产,不能随便仍了。至于170年,你爱也好恨也好,它也没白过,中华民族因为它倒下,也因为它新生”。[2]可见,继往开来的“继往”,关涉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血脉与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指向的是未来;“开来”则是强调文明的发展与超越、学习与创新,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建。从历史的角度看,继往开来表达了这样三方面的基本意思:

第一,救亡图存。或曰死里求生、转危为机、凤凰涅磐。这些都是近代中国人常用来表达民族复兴追求的术语,是继往开来的前提。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3]第二,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或曰保持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并发扬光大。对于民族历史与文化,一方面,你不想继承而试图断然隔绝是做不到的。“人们只有属于一种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即便他们反抗一种文化并彻底改造它,他们依然属于一条传统之流”。[4]另一方面,你想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保持也是做不到的,“文化重建决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历史状态。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只是我们怎样能通过自觉的努力以导使文化变迁朝着最合理的方面发展而已”。[5]第三,开创未来。这既是基于继承、起于传统的重建与新生;也是超越传统、面向未来的学习与创新,又反过来以新的进步照应既往与传统,即“在创造之中,则继既往而开将来,自能出于一途也”。[1]

总起来说,所谓继往开来,就是要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地位,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中开辟自己的路;就是要挖掘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传统资源在时代潮流的荡涤中闪耀出新的思想光辉;就是要在创新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合相融,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视野与文化情怀的主导下,近代以来的许多学者都强调:“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6]“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7]

(二)团结统一的整体观念与价值诉求

所谓团结统一,就是要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团结统一既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涵。团结统一的前提是民族独立与平等。所以,民族独立与平等,民族团结与统一,构成民族复兴思想中一个不断演进发展、迭次凸显的历史意蕴。

团结统一的追求,源自于中华文明统一至上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团结统一的胶合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孙中山所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8]汤因比也曾这样评说道:“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9]

团结统一的追求,充分体现在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宏愿和具体实践之中,是中国人民面对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现实所发出的同声呐喊与铿锵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坚定回击与彻底否定。

团结统一的追求,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上世纪末,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解决南海主权和钓鱼岛主权等问题,也是实现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逾越的时代课题。

(三)后来居上的顽强意志与宏大抱负

在民族复兴观念中,后来居上最具实践色彩与大众情怀,也最鲜明地表达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复兴理念的倡导者孙中山在1921年为家乡学校题词时,即大书“后来居上”四个字。[10]所谓后来居上,一是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立志走向富强,追赶世界先进。二是紧随时代潮流,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先进;三是恢复曾经拥有的领先地位,与世界强国“并驾齐驱”,引领世界先进。也可以用这样一个递进式来表达“后来居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世界先进。一句话,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再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近代以来,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等用“青春中华”、“少年中国”等鲜活的诗意词句表达这一历史追求;孙中山则反复强调“世界第一”的宏愿——中国不仅要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而且还要“驾乎其上”,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毛泽东用“现代化”和“超赶”诉说与实践着这一时代课题,而且坚定地认为,“赶超”是中国的职责,否则,就要“开除你的球籍”;邓小平以改革开放和“三步走”战略指引中华民族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刺;江泽民则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后来居上”的追求。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不断提醒国人:“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努力做到后来居上”。[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早已成为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时代主题与崇高目标。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国防军事学领域,一些学者明确指出:“振兴中华的含义,就是世界第一;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要再度成为世界第一”,成为“冠军国家”。[12]我们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世界大国变成世界强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谈民族复兴,说后来居上,就必须确立世界强国这样一个目标,因为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与作用的大国;大国历来就是一个潜在的强国,更别说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实力的国家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四)再作贡献的民族自信与世界胸怀

所谓再作贡献,就是要以新的文明创造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中华民族曾经以光辉灿烂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后了,贡献少了,甚至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身不由己了,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面对值得骄傲的文化,满怀敬意与理性对待是应有的态度;对于不堪回首的耻辱,立志洗雪,走出衰落、摆脱贫穷、再度崛起、再作贡献,是无庸置疑的选择。所以,再作贡献,既意味着对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的充分肯定,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高度关切,是民族自信与人类情怀的高度统一。

再作贡献的民族自信与世界胸怀,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也是中华文明始终抱有的世界主义观念在近现代的发展与超越。但必须指出,中国人的“世界主义”跟近代西方列强高喊的“世界主义”不是一码事。西方列强主张的世界主义,是“变相的帝国主义与变相的侵略主义”,“是有强权无公理的主义”;而中国人的世界主义,“实藏在民族主义之内”,是追求民族平等与共同进步、爱好和平与为天下打抱不平的世界主义,“这种不讲打的好道德,就是世界主义的真精神”。[13]

再作贡献的民族自信与世界胸怀,集中体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中。50多年前,毛泽东的一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早已成为现代中国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经典语言,并沉淀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含义,就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4]那么,再作贡献,到底应该“贡献”什么?又怎样“贡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民族复兴上述四个方面的历史内涵与意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复兴观念在产生与演变过程中,曾经与复古思潮、排外言论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曾有人借“民族复兴”之名行复古与反动之实,甚至为背叛民族的行径遮羞。这是近代民族复兴观念中的杂音,也是民族复兴大业中的逆流,应注意分辨,坚决予以揭露。

二、“民族复兴”的当代意蕴

民族复兴的当代意蕴,集中回答了民族复兴的“路径选择”问题,即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包括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与领导力量,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式和动力等。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其酝酿纷争于民主革命时期,基本确立于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基本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领导力量;和平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式;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与关键抉择。

(一)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什么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长期面临着的根本性问题。人们设想过也尝试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其它路径,但都被无情的历史洪流淹没。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表明,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人则经历了比较长期而艰辛的探索。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全面建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苏联模式存在弊端,社会主义可以也应当有不同模式,在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握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只不过,我们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在急欲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观意志作用下,有意无意走过了一段“苏联模式”的老路,遭遇了挫折与失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紧随时代的新的实践探索,通过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拓展并越来越呈现出光明前景。

所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实现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5]

(二)民族复兴的根本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社会生活给予我们的带有客观必然性的珍贵历史启示”。[17]

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这首先是由党的先进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主动发现并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与错误,战胜了前进中的无数艰难险阻,解决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保持了先进性,巩固了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百余年,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进行了艰辛探索,但都失败了。正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带来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希望;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凝聚起了最强大的力量,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局面;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在异常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和办法,团结并带领人民前进”。“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很难想象中国会在20世纪这短短的100年里,发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变化”。[14]

(三)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式:和平发展道路

2005年12月,我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之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立场和坚定决心。白皮书指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18]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据历史传统、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首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思想以及追求和谐、珍惜和平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其次,13亿中国人只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自己,也只有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发展好自己,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再次,主张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思想,早已载入我国的《宪法》,同时,中国是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与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有核国家。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最后,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间的依存关系日益深化,对话与合作越来越成为调整国家关系和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后起国家依靠和平方式实现民族崛起复兴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霸道,但已越来越不得人心,尽管霸权主义的种种遏制政策轮番登场,但已越来越难以奏效,这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19]所以,中华民族复兴不会重复传统的大国崛起模式,即通过扩张和掠夺、建立军事集团和势力范围等霸权方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必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坚持世界和平的国际战略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创新。

但是,以和平发展方式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必定面临国内外的双重挑战与考验,尤其是外部世界的挑战与考验,包括如何克服霸权主义的阻挠,经受住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冲击,化解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等。同时,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无法“等靠要”的,只能运用智慧争取,运用实力维护。中华民族以富国强兵为和平崛起复兴与和平发展道路保驾护航,也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要和平就不应怕战争”,[20]即使“战争在离我们远去,乃是人类文明的趋势”,“我们的和平仍靠国防守卫”。[21]

(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启示,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还是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的突破性发展,都是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发生的,都是开放与包容的结果。回望人类文明的兴衰存亡史,还没有哪一种文明是在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向前发展的。近代西方文明的大踏步跃进,如果没有对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它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利用,则是难以想象的。

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与绵延不断的最重要的经验。15世纪前,中华民族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其它文明与文化,造就了一次次文明发展的高峰与辉煌。但是,自郑和远航终止后,中华民族趋于内敛与保守,自足自满心态和自我封闭之像日渐凸显,转型发展的机遇一再错失,衰落就在所难免了。闭关锁国,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基本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我们甚至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走入“半封闭”的误区。常言道,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天,我们终于完全懂得,终于坚信不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其实,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他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2]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始。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不可能一产生就完美无缺,也不存在完美无缺、静止不变的事物,而必须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长期过程。这个长期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另一方面,同样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成长壮大,而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经历一个学习与借鉴、矛盾与斗争的长期过程,才能发展壮大。这个长期过程也是改革开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3.

[2]宋晓军、王小东等.中国不高兴[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7-28.

[3]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7.

[4](英)以赛亚·伯林.伯林谈两种民族主义概念[A].陆建德.思想利益的背后[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9.

[5]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35.

[6]贺鳞.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9.

[7]吴建民.要足够估计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J].新华文摘,2010(11).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6)[M].中华书局,2006(2).528-529.

[9]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5)[M].中华书局,2006(2).插图页.

[11]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8-11-8.

[12]刘福明.中国梦[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15.

[1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659-667.

[14]金冲及.20世纪中国历史的启示[J].人民日报,2009-8-4.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日报,2007-10-25.

[16]张卓元.从百年积弱到经济大国的跨越[J].人民日报,2009-8-27.

[17]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J].光明日报,2005-12-23.

[19]汪文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J].人民日报,2010-10-18.

[20]戴旭.要和平就不应怕战争[J].环球时报,2009-10-26.

[21]沈丁立.六大因素让中国远离战争[J].环球时报,2009-8-18.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M].人民出版社,443.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和平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