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香
(安徽泾县农技推广中心·泾县·242500)
泾县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是安徽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是泾县的名片,是农民的财源,是加快泾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支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县现有茶农6万人,茶园面积4000hm2。2010年生产春茶440.7t,比去年的550t减少约20%,产值1.0546亿元,比去年的1亿元略增,其中:涌溪火青30t,产值900万元;汀溪兰香180t,产值6400万元;普通尖茶200t,产值3200万元;乌龙茶0.7t,产值27万元;大宗炒青茶产量(由鲜叶折合的干茶)近30t,产值19万元。夏茶1287t,产值3203万元,其中夏秋名优茶(火青和尖茶)产量约有300t,同去年持平,产值2100万元,比去年1700万元增值24%;乌龙茶产量约20t,产值600多万元;今年夏秋大宗茶随全球经济复苏销售大大好转,产量比去年930t(折合干茶)增产4%,约967t(折合干茶),产值503万元,比去年353万元增值42%。
茶叶标准化生产已走在全市前列,全县4000hm2茶园全部达到全国绿色食品基地要求,已被国家农业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有573hm2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1647hm2茶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467hm2茶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品”认证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的92%。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泾县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通过实施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等措施,泾县茶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茶叶产业已成为全县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亮点产业,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
茶园面积从2005年2667hm2发展到4000hm2,其中80%分布在本县东南山区的传统名优茶产地,以生产名优茶为主,20%茶园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地带,成片,适合机采,由茶叶大户或茶业企业承包,以出售鲜叶为主。2010年全县生产干茶1727.7t,产值1.37亿元,成为全省十个茶叶产值超亿元的产茶县之一,居全市第一位。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主要品牌有历史名茶涌溪火青和在传统尖茶基础上创制的汀溪兰香以及新开发的乌龙茶。涌溪火青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2009年在日本获世界绿茶协会茶叶评比的品质得分第一名,夺取特别金奖;汀溪兰香更是多次荣获国内外名优茶评比大奖和全市茶产业中唯一的“安徽名牌产品”称号。2010年花一堂牌金观音在中国名茶评比中获金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使泾县茶叶在皖南乃至华东地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王镇恒、方世辉等教授指导下开发出一种“兰香”系列名优绿茶新产品。经随后多年的提高和培训,尤其连续4年汀溪兰香茶叶交易会的举办,其采制技术在全县茶区迅速普及。涌溪火青也经工艺改革,实行全程机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泾县名优茶产销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我县茶叶产业化工作抓得扎实,高档名优茶比例不断提高,茶叶产值增长较快,全县茶叶产值已比2005年5400万元增加了1.5倍,促进了茶农增收,特别是名优茶区茶农增收显著,茶农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
目前,泾县的茶园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市场严格要求和广大茶叶生产者素质不高之间矛盾突出,给茶叶标准化生产,尤其是确保茶叶卫生质量达标工作带来了许多阻碍,影响了现代茶业的发展步伐。
泾县茶叶生产中,农户是茶叶生产的主体,茶农自身素质不高,接受技术培训少,缺乏种茶制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茶园管理中茶农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树冠培养,采用杀鸡取卵,强行采摘,尤其是为了多采芽头,年年对茶树进行齐地砍,致使树冠矮小,茶园长势未老先衰,产量不高,严重影响高山优质茶的开发生产和长远的经济利益。泾县茶园良种率不到8%,低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也制约了泾县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发展。
虽然小型初制茶厂不少,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只有部分茶农的制茶设备比较先进,普遍存在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大部分茶农的加工场房都在生活住房内,采摘的鲜叶直接摊放在水泥地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难以满足无公害茶叶生产条件。
从近年市场的名优茶看,尤其是高档名优茶,过于讲究色泽和嫩度,杀青温度偏低,滋味往往比较淡,醇厚度不足,即“好看不好喝”。除影响茶叶内质外,还会降低茶叶单产,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导致价格水平过高,不适合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影响名优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龙头企业具有规模大、实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联结农户多、示范带动力强的功能,做大做强茶产业,关键要抓龙头。一是要鼓励、引导全县中小型茶叶加工厂通过联合(或整合)的方式,做大规模;二是政府集中资金扶持一批生产销售能力在7.5t,或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中型加工厂;三是坚决按照自然法则淘汰一批做坊式的小厂。在扶持上必须坚持合理布局和扶大扶强扶优扶能人的原则。有自己品牌和销售体系,有开拓市场条件和能力,有自己的加工厂或若干个定点生产厂,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组织管理销售能力强的企业(茶厂)优先扶持。
一是要发展茶树良种,无性系良种是茶叶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把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作为全县茶园基础建设的重点来抓,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主要筛选一些适合泾县种植的国家级、省级良种,特别是要培育性状优良的当地群体种,加快泾县高标准茶园建设的步伐。二是要抓茶园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保持茶园水土,在茶园梯壁、道路旁种植适合茶园的葡伏性矮生的绿肥;其次改进耕作措施,采用免耕法,割草覆盖园面,不用除草剂,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要科学修剪,根据茶树长势,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4~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或重修剪。
随着茶叶产业发展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个体作坊的成本将越来越高,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鼓励茶农建立合作社,抱团取暖,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茶叶的集约化生产,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茶业的现代化。
一要统筹规划做好茶厂布局和改造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扶持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完成改造建设任务。二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茶厂改建。采取以奖代补对达标茶厂实行奖励,对合作社办的起示范作用的样板茶厂应加大扶持力度。三是鼓励民间多元投入,用优惠政策,吸引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合股投资兴办茶叶加工厂。五是规范茶叶加工大户。从推广应用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和监管加工场所环境卫生条件入手,规范茶叶加工大户,鼓励加工户联合建造专业名优茶加工厂,杜绝农户单家独户的小作坊生产。
一是要加强茶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配合施钾、镁肥。根据资料表明钾、镁肥对绿茶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影响,氨基酸与绿茶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名优绿茶的鲜爽度有更为明显的影响。在施氮肥的基础上配施钾、镁肥,平衡茶树的营养供应,可明显地增加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二是要茶叶加工时注意采摘标准和杀青火温。采摘不要过嫩,鲜叶过嫩,积累养份少,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能单纯为了嫩度而只用芽头制茶,势必影响茶叶品质,最嫩也要采摘一芽一叶。加工火温适中,投叶适度,既不影响外形色泽又能提高香味,加工火温过低,茶叶中的青气物质不能挥发,芳香物质不能显露和形成,茶叶香气必然会大大降低,但温度偏高且透气不够时,会损失大量叶绿素,使茶叶变黄。其实,要将茶叶的色香味都兼顾到并不是很难,可在适当提高杀青温度的同时,减少投叶量,缩短杀青时间,并注意及时透气,这样做出的茶叶就会色、香、味俱佳。但不同的茶叶原料和加工机具要求不同,应在做茶实践中用心摸索,找出相互协调的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