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财富辨析及其现实意义

2011-03-31 11:21
关键词:财富马克思劳动

王 威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价值与财富辨析及其现实意义

王 威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自古以来,人们对价值与财富的范畴就有不同的理解,对两者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了价值与财富来源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又对经济部门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厘清价值与财富的概念对于弄清价值与财富的来源并由此而产生的分配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多要素财富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的来源和财富的创造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情况及现阶段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多要素财富论对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财富;范畴;分配

任何不同概念或范畴的辨识和比较,首先就是要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基本定义,并从这个公认的定义出发,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本质区别。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化逐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产品,人们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对于价值与财富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想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就要从辨别它们的概念或范畴开始,在达成一定的共识之后再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形成符合理性的判断,才能进一步分析价值与财富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一、对价值范畴的不同理解

概括说来,经济理论界对价值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由主义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对价值的定义。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1](P25)二是“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等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马歇尔说:“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2](P81)而所谓价值,主要就是指不同的物品在交换时表现出的价格。三是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马克思指出: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那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3](P49-51)

综合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论述不难发现,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从效用和市场供求均衡的角度界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和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他们从商品交换中表现出的商品的效用及商品间的数量关系出发,按照主观判断理解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种物与物的关系,带有主观性和庸俗性。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价值的定义更多的是从本质上来加以阐述的,价值是作为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时所体现出来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了一种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价值来源,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中,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

二、对财富概念的不同定义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对财富范畴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综合概括财富的内涵,首先,它是可感知的,可以被人感受到;其次,它具有价值,这里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对人来说具有有用性;最后,它是实物与效用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财富具有主观性和多变性,有的人更注重物质的享受,所以把财富更多地看成是丰富的物质满足;有的人更看重精神的愉悦,所以把财富更多地当成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各种过程、享受或认同感等。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于不同财富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人们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在物质需求获得一定的满足之后才会更多的偏向精神需求的满足,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财富的作用。

在经济学上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他《经济论》一书中写道: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认为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才是财富。其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上述两种定义基本上是从物品的有用性去定义财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而重农学派的魁奈指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由货币财富的总量所决定”;“作为商品来看农作物,是货币财富和实物财富的综合体”。魁奈批判了重商主义者的金银货币财富观,但是又将财富的定义局限于农业范围。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他指出:“一个人是富还是穷,依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程度而定”。斯密把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又说成是使用价值,混淆了财富的物质性和价值的本质性,实际上把财富等同于他自己所谓的价值。自斯密以后,关于财富定义的争论仍然十分广泛。如李嘉图,认为在财富中还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科学的财富观。“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价值与财富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而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4]马克思把价值与财富严格区别开来,价值是一般劳动的凝结,而财富则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的财富观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其现实意义,他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而其财富论则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财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要调动一切有利于财富生产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价值与财富的概念,主要是从经济学领域去研究。通过上述对价值与财富概念的梳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考察不同的价值与财富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表现形式不同,价值表现的是一种关系,在西方经济学中,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交换关系,通过各个商品之间的供求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交换比例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所反映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可以说马克思揭示了掩盖在物与物之间关系之下的更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而财富是通过物质实体来表现的,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社会,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物质存在。“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财富,是以产品的形式直接存在。而价值则不然,在商品经济中,价值只能通过交换价值或其发展形式——价格来表现自己的存在。”[4]二是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价值是一种主观感受,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从这方面来看,价值都是很抽象的。而财富则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能感受的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存在形式,是有形的和具体的。三是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具有历史性,是历史的范畴,而财富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使用价值则与人类共存,是非历史范畴。”[4]四是范围的不同。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劳动所创造的。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许多没有价值的东西也是社会财富,包括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的各种劳动产品,各种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说,财富的范围要大于价值的范围。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与财富也是互相联系的。价值是通过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是隐含在财富中的价值,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社会中的财富,无论这种财富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财富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也是价值的实体部分,人们认为某物有价值,是因为其有使用价值,而它的使用价值是通过有形的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

四、关于价值与财富来源问题的探讨

早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但是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商品效用论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劳动创造价值逐渐被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三位一体价值论所取代,继而又出现了要素价值论、知识价值论和创新价值论等多种价值来源形式,但其实质还是要素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者声称财富的源泉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既然劳动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那么劳动也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的劳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5]要素价值论者把生产财富的自然及其他资源也认为是价值的来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把价值与财富等同起来。

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就有以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价值,价值与其他自然资源和要素无关,完全体现为人类的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层属性,使用价值(财富)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财富的物质内容总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对于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来源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予以严厉批判。他提出,人在生产劳动中只能改变物质形态,并且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把价值与财富区别开来对待,这样既可以按照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原理正确认识价值的来源问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又可以按照全要素生产进行财富创造和积累,在合理分配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创造与财富积累的现实意义

虽然在2010年中国 GDP总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人均 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这说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还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既要注重社会主义的财富创造与积累问题,又要密切关注财富的分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权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富裕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对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需求的满足。从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来说,重要的不是通过劳动者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力求用相对较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以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同时,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时间的减少,表现为休闲时间即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4]社会主义的财富创造,不是仅仅追求依靠劳动投入而形成的商品价值的增加,还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不仅需要劳动的参与,也同样离不开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劳动、科技、信息、管理、环境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切实保障一切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使各种生产要素能按贡献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只有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最多的社会财富,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劳动时间的节约,以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作用,在分配领域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突出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在价值创造中的积极性。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通过肯定劳动的重要作用,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在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弥合贫富悬殊的现实情况,实现社会主义成果由劳动人民共享。在现阶段,公平分配财富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公平与效率不能偏废,它们是价值分配与财富创造的要求和目标,而做好价值分配与财富创造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前提条件。在政策层面上,既要鼓励市场竞争,营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控作用,做好转移支付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税收制度的改革等,努力实现各种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使这些财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既要体现劳动的巨大价值,又要充分发挥其他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所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与辨别不同的价值与财富范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对于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导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以马克思的财富论指导我国的财富创造与积累,实现社会主义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卫兴华.马克思的价值论与财富论的联系与区别[J].经济纵横,2009,(6)

[5]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J].经济经纬,2003,(5).

王威(1981-),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财富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热爱劳动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