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阳 周卫阳*
(1.江苏省泗阳县蚕种场 223702;2.江苏省蚕种管理所 214151)
家蚕饲养是一项受控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劳动时间相对集中的生产。实际生产中,蚕农因在认识上产生的误区,技术操作盲目、粗放、简单是造成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养蚕过程中技术质量检查,纠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目前蚕桑生产中,人蚕共室、物蚕共室、桑蚕共室的现象较为普遍。人蚕共室,杂物堆放蚕室,不便于消毒防病,易造成交叉感染使蚕得病;物蚕共室,主要指一些农用物资和对蚕儿有害物放置在蚕室内,如农药、油漆等有害气体会造成蚕中毒;桑蚕共室,除沙过程中,蚕沙落地,灰尘飞扬,易污染桑叶,桑叶贮于蚕室,易失水萎凋。而桑叶保鲜要降温补湿,这样势必造成蚕室温度降低,蚕室蚕座湿度增大,对蚕生产发育均不利。
消毒防病存有侥幸心理,错误认为养蚕消不消毒无所谓。重视小蚕的消毒和管理,忽视大蚕期消毒和管理。乱用蚕药,认为蚕病用药就可以了。其实在养蚕环境中存在许多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桑园害虫、蚕沙,养过蚕的蚕具、旧蔟、烂茧及病死蚕中病原特别多,如不进行彻底全面消毒处理就极易导致蚕儿发病。蚕病大多是传染性的,蚕个体小群体密集易相互传染。目前,除蝇蛆病外均无法治疗,蚕发病后唯一的办法就是病蚕淘汰与健蚕隔离。
一是补催青温湿度不够,造成孵化不齐;二是各龄期中环境保护不当,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温湿度保护,不适应蚕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三是小蚕期桑叶老嫩不一,给桑不及时,食桑不匀,不是看蚕给桑,常有饥一顿饱一顿现象;四是不能及时提青分批,青头、眠蚕、起蚕三代同堂;五是给桑不选叶,虫口叶、污叶喂蚕,造成食下感染;六是扩匀座不及时、不到位,常用的蚕具如防干纸、蚕网、蚕匾不勤换、勤洗和消毒,除沙中不用蚕网提蚕,用手抓,既费工又易抓破蚕体,诱发蚕病。
桑叶采回后常闷在采叶袋中,堆放过多过厚,不及时摊开使桑叶蒸热,影响桑叶新鲜。桑叶贮藏时间过长,导致桑叶营养成份缺失,影响食下率,免疫功能下降。泥、虫粪污染桑叶,不经处理喂蚕,造成交叉感染都会导致蚕儿发病。
笔者认为可通过 “七查”来检查养蚕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促进农村养蚕技术规范,保障蚕茧生产的优质高产。
看蚕座、蚕室、贮藏室及蚕室周围的清洁卫生状况是否良好。为防止蚕病发生,只有做好消毒防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有效的办法。消毒防病要全程进行,蚕儿没有完整的免疫系统,体小、量多、生育期短,发病易传染暴发。
看温湿度空气是否符合要求。“小蚕火养,大蚕风养”,适宜的环境条件对蚕儿的生命活动有促进作用,不良环境、有害气体的侵入,使蚕发育不良,有碍健康,甚至死亡。
看叶质老嫩和贮桑情况。蚕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从桑叶中摄取,桑叶质量直接影响蚕儿食下量、食下率和蚕体强健度。给桑前检查桑叶是否受污染,是否适熟,老嫩是否一致,贮桑有无蒸热、萎凋现象,如有以上情况及时选除。
看给桑回数、份量、匀度、切桑大小、给桑技术。给桑质量关键是小蚕期,1~2龄桑叶切成蚕体长度1.5~2倍的正方形,3龄粗切成三角形。小蚕防干育,一般每日给桑 3~4次。龄中不同阶段给桑量不同,给桑要检查蚕座稀密度、室内温湿度、残桑是否新鲜和多少、观察蚕儿活动情况,再决定给桑量,给桑要均匀,厚薄一致。
看蚕座内蚕头分布密度是否适当、均匀,蚕头过密,蚕儿拥挤,易造成食桑不匀、不足,蚕儿发育不齐,蚕体易相互抓破染病,同时增加废桑量,蚕座易蒸热、腐臭。过稀蚕座易冷湿,蚕儿易病,且浪费蚕室蚕具。
眠起处理的好坏是养蚕技术高低的关键。因为蚕儿眠中的生命活动比食桑时旺盛,营养消耗多,所以眠起处理特别重要,适时加眠网,眠中合理保护,起蚕处理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看发育、体色、体态、动态、排粪有无异常。健蚕孵化、疏毛、发育整齐;病弱蚕孵化、疏毛不齐,发育眠起不一,大小不匀等。健蚕体色通常由锈色至青色到青白,最后成饴糖色就眠;病弱蚕体失去固有色,有的出现形状、大小各异的病斑。健蚕体态均匀,手摸较结实;病弱蚕体瘦细或肥大,出现环节或节间膜肿胀、膨胸、身体扭曲、吐液等。健蚕活泼、食桑旺盛、反应灵敏爬着力强;病蚕食桑缓慢,眠时头胸平伏,出现半脱或不脱皮蚕。健蚕排粪大小匀称结实、呈六角形、黑绿色;病弱蚕粪软,失去固有形状、大小不一、肛门有污水溢出等,并做好分批饲养,淘汰病蚕、弱小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