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37)
最近几年,大学生漠视生命、轻生自杀、亵渎他人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课堂上砍死教授事件,2010年河北大学 “我爸是李刚”李启铭肇事案和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都曾轰动一时,笔者所在的大学近年也有研究生、本科生自杀事件发生。在这些对生命的自戕和对他人生命的伤害行为中,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痛苦的漠视。在痛心惋惜的同时,笔者在反思:对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而言,生命意味着什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和大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们应该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做些什么?
目前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等较为宏大的视角,而缺少从跟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最为密切的班主任的视角来研究。笔者拟从班主任的视角,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班主任的能力要求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3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从广义上解释,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从生命教育40多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最早的初衷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开始的,是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而提出来的。人的生命不仅有生物的躯体,还有其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特征,自然的生命仅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所以生命教育的宗旨应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感受生命的美好、唤起生命的热情、体认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死亡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大学生活既是一个人向成才目标迈进的开始,也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世界观、人生观将在大学阶段形成、确立,事业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起步,美好的人生也将在这里开拓和发展。大学生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大学这个准社会的集体中,开始独立承担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虽然生物的躯体正处于人生最旺盛、最强壮的时期,然而心理却正处在一个最敏感、最动荡的阶段,所以大学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大学的班主任不再像中小学班主任那样侧重学生日常教育的组织管理,而更重要的是要陪伴大学生顺利度过他们心理成长最动荡、生理成长最富活力的青春年华。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能够和他们一起经历迷惘、痛苦和失败,分享快乐、幸福和成功。
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涵盖生活的全方位,关涉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等诸多领域,不是简单地凭经验就能够做好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加强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2011年2月23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该标准要求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没有专业知识,工作中就会发生一些违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事情,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例如,笔者所在大学某个班主任为了让班上的同学早起学习,要求班长每天组织学生晨跑,并记录晚起床同学的名字。这让班长感到非常为难,最后班长在左右为难的无奈中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这是一个没有按照当前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现状简单凭经验管理的典型案例。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的出发点是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只有提高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树立班主任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班主任的自我心理感受和体验能力,提升班主任的生活情趣和宽广情怀,才能有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尊重、理解、接纳的和谐关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和管理者,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倾听者,班主任要有能力觉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在心灵的深处与学生相互触碰、对话和交流。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以及贿赂,这些行为都是试图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的强制性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葛拉塞(William·Glasser)提出了7种与人进行交往的良好习惯:关心、倾听、支持、帮助、鼓励、信任以及友爱[2]。养成这7种良好习惯的基本功就是要提升教师的同理(共情)能力。
同理(共情)能力即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同理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按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其行为,以积极倾听、情绪反应和内容反应来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同理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并促进其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只有在充分同理的基础上,教师的情感表达才能被学生接受并产生积极影响。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视角来审视人的品质、尊严、幸福和价值。这些因素是一个社会人的高级心理需求,是生命存在的动力。班主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在课堂上,不是在课本里,而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发展等社会活动的大课堂中,体现在生活学习的细微之处,是抚慰生命的温暖、滋润心田的甘泉。班主任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3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孟子的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自然情感出发,最终达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爱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题,感恩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生命的传承就是爱的传承,有爱的能力才能感受快乐、体验幸福。快乐的人都存有感激之心,无感激之心的人不会快乐。自私的人享受不到幸福,因为他觉得都是别人欠他的,只有抱怨不会满足。即所谓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和不断提升。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乐观自信,才能接受、给予关爱和友谊。快乐是一件事情的副产品。最明显的快乐源泉是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活动,越是投入所喜爱的活动,就越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激发人积极向上,使人豁达宽容、仁爱奉献。只有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宽广情怀的班主任,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班主任实施这方面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多,比如带领班级同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融 “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3]。
人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来自自我的认知,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评价。这两点都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人会寻找生命的意义,会问 “我是谁、我有哪些优点、我有何价值、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在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中,在回答 “我能明确列出自己的5条优点”题目时,有37%的学生回答不能列出自己的5条优点。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卓越和自我肯定。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他认为人的社会兴趣需求来自2个方面:(1)感受到自己被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2)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团体有自己贡献,能力能有所发挥。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帮助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理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例如,有个别大学新生思想叛逆、行为懒散,声称自己每天都在消耗生命。班主任应如何看待和帮助这样的学生呢?如果从行为表现来看,这个学生显然是要加强管理,纠正他的懒散行为。但事实这样做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负面情绪不能简单对待,而要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尊重、理解、接纳每一个学生,触抚到他们内心追求生命卓越的本质需求。尽管他们正处在郁闷和消耗生命的状态,相信他们正在努力寻找成长的方向和意义,并且很快就会找寻到正确的人生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群体的尊重和认可,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找到生命的价值。
死亡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人类的限制,但体面地生存与善终则是人类的权利。尊重人的精神和敬重生命是相辅相成的人生课题。在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法兰克曾经谈道:“今天,如此多的人对生活抱怨,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缺乏对活着的价值的理解”。海伦·凯勒在她的名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向所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时光?”。她热爱生活,用她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的快乐。她写书,甚至演电影……在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里体验着生命的精彩,幸福快乐地度过了87个春秋。
生命意义的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生存体验活动,增进大学生苦难意识和耐挫品格的培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的目标,加强对人生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死亡在否定生命的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着最后的评定,并以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努力实现人生价值”[4]。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促使其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赋予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验与思考,降低学生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心理,从而正视死亡,树立科学的死亡观。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例如画 “生命线”、写 “墓志铭”等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爱生命。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的班主任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教育,教育能够引导生命。“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的最大失职与不幸。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再让悲哀与不幸延续,而应使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5]。
[1]朱岩松.从文化层面剖析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及遏止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28-130.
[2]肖 川,李玉侠.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J].衡水学院学报,2011,(2):105-109.
[3]黄培请.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9-140.
[4]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 [J].青年教育,2004,(1):33-34.
[5]李 卫.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J].高教研究,201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