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2011-03-31 07:37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效性大学生

乔 木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乔 木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实践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针对性、实效性较差,实践活动重“精英”,轻普及,实践活动“运动模式”的缺陷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成都理工大学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即坚持“专业依托”、“广泛参与”、“长效机制”三项原则,运用“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三种形式和采取“结合课题”、“双向宣讲”、“项目化管理”三种方法的“三个三”运作模式。

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三个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大学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自我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重视和加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并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规范再到完善的发展阶段,日益受到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地目的是要通过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紧密联系社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认知相结合,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自己。而现实的状况是,当前大部分国内高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都是相近或单一的,走访革命老区,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参观大型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活动虽然能够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对历史的感悟,但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有差距,不能让所学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和发挥,和实践联系不紧密。

(二)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

据调查了解,当前不少高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暑假初期组织一两支服务队,象征性的就近下乡调查,走访,参观;或到就近的社区、养老院服务,就近的农村小学支教,几天时间后草草收场;或是拟定相关题目让学生放假后回家自行调研完成报告。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和专业老师带队指导,没有长效机制,使得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像完成工作任务,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效果不好。社会实践并不是简单的统一着装、手举队旗标语、高喊誓言、浩浩荡荡出发的大阵势,也不是单纯的拍摄沿途美丽田野风光、劳作农民印象的感人画面,真正成功有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以实际内容和以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为重。

(三)实践活动在内容上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较差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紧密与国家的发展方针相结合,与学校开设的专业相结合,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一、形式重复,缺乏创新性。不少高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多年形式与内容不变,停留在走访参观,文艺汇演,志愿支教,农村劳动等,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发展和角度的改变,停留在初级阶段。二、活动空泛,缺乏多样性。各高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内容单一,没有针对社会实际和农村所需,无法为社会做贡献,为百姓做实事,“三下乡”没有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也没有锻炼到学生的能力。三、只注重宣传,缺乏实效性,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存在着说的多,做的少;参观的多,学习的少等弊端,缺少坚持,缺少延续,实效性不强。

(四)实践活动重“精英”,轻普及

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面由于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活动普及率较低,覆盖面较小,参与实践的学生往往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社会实践成为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参加的活动,这一方面达不到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和目标,也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普通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践活动存在“运动模式”的缺陷

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其应该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应该考虑到相关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的连贯性和针对性。但往往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组织主体和带队老师的经常性变化以及实践主题的不断更新,导致实践活动往往容易变成一种“运动化”模式,往往是去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今年这个实践主题,明年又换成另一个,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这也导致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的问题出现。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即坚持“专业依托”、“广泛参与”、“长效机制”三项原则,运用“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三种形式和采取“结合课题”、“双向宣讲”、“项目化管理”三种方法的“三个三”运作模式。

(一)“三项原则”

1.专业依托原则

以所学专业知识为依托,是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各方面能力等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实践活动针对性和社会实效性的关键。但从目前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看,这个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鉴于此,我校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坚持专业依托的原则,一方面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吸引和发动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加强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促进“教”与“学”相长;另一方面,密切结合我校理工学科为主,文史哲多学科学协调发展的专业实际,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地质勘测、矿产普查、社会调查、普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教文卫下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此加强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2.广泛参与原则

出于经费、安全、团队管理的可行性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一个暑期社会实践队参与人员不宜过多,这就容易出现实践活动重“精英”,轻普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党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吸收尽可能多的同学(尤其是普通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广泛动员各年级各专业同学在假期,依照就近组队,家乡组合,返乡调研等方式,并选取负责人,自行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完成实践报告上交;另一方面,学校广泛招收志愿者同学,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工实践活动;再一方面,学校通过双向宣讲的形式,将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论文集、图片集、DV集等,通过汇报会、分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其他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宣讲,以此让更多、更广泛的同学了解实践成果,激发更多、更广泛同学的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

3.长效机制原则

建立长效机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体系。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长效机制原则,一方面建立实践活动登记和信息反馈制度。我校在全国首创的“义工”学分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由学校和地方实践接受单位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并由实践接受单位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综合评级,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另一方面实行实践活动基地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我校认真贯彻这一政策,在省内外广泛建立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为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了长期的活动阵地,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实践活动保持长效性和连续性。

(二)“三种形式”

1.基层调研

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更多地是从书本上,从老师的讲授中来了解社会,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看待社会,认识社会现象,这就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理论化倾向。只有深入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才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社会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才可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对基本国情和社会真实状况的了解,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在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将基层调研作为重要形式之一,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诸如了解国情和社会状况的社会调研、对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社会调研以及结合专业进行的社会需求调研等内容和形式都较为丰富的社会调研活动。

2.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核心是“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强化集体主义观念。我校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种主要形式之一,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资源、爱心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为乡村群众、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各种无偿的、非职业化的爱心援助活动。

3.素质拓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学习锻炼和服务的过程,同时通过适当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提升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在组织诸如地质勘测、矿产普查、社会调查、普法教育、科教文卫下乡等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素质拓展活动,在这一系列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充分体会拓展训练中“探索”、“学习”、“品质”、“超越”、“整合”、“双赢”的核心价值,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奉献、吃苦耐劳以及进取等精神,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通过实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计划,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三)“三种方法”

1.结合课题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空乏不丰富、流于形式走过场、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等问题。我校积极采取“带课题下乡”的实践方法,一方面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某些教师合适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各类学生科技立项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技立项,并让他们带着这些各自感兴趣的科技立项课题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这种“带课题下乡”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带着这些科研课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在科研中联系实际,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有效,加强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使偏理论化的高校科研课题能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科研课题的应用价值。

2.双向宣讲

为了增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实效性,为了避免实践活动重“精英”,轻普及的问题,我校在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新采用“双向宣讲”这一方法。一方面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通过图片展、知识传单、座谈会、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地方群众宣传讲解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科学地生产,更幸福地生活;另一方面,将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论文集、图片集、DV集等,通过汇报会、分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其他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宣讲,以此让更多、更广泛的同学了解基本国情和社会真实状况,了解实践成果,激发更多、更广泛同学的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历届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在省内外20多个城市、50多个县、100余个乡镇开展了各类主题的知识宣讲活动,并在实践后回校开展50余场专题汇报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项目化管理

针对社会实践“运动模式”的固有缺陷,我校在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采用并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方法。以此确保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秩序化和实效化。首先,在实践活动前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摸清基层的实际需求,根据这些需求,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其次,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公开招募选拔并确定参与实践的学生。之后,在活动前期邀请专业老师对学生加强培训,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专业上、身体上做好准备。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论文成果或实际的生产力。

总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各院校相关部门和相关老师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相互借鉴,加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探索,结合各自院校的具体情况及专业特色,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中青联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2005

[3]王小云.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和活动必读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6]郭学鹏.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探索[J].教育论坛,2007.

[7]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4).

[8]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The Social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 t Sets A New Model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Summer Vacation:Tak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Q IAO M 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Nowadays,many college students take active part in summer social practice.However,there aremany p roblem s in such activity.First,students can‘t combin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with social activities closely and smoothly.Second,most of the social practices are fo rmalism,there in a terrible phenomenon that peop le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fo rm,rather than the details.Third,the social activities lack of direct and clear purpose,and work inefficiently.Furthermo re,there‘s still only a litter change for majo rity commo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activity.Last but not least,the pattern of the activities lavesmany sho rtcomings.All of these existing p roblems are the barriers to achieve the goalsof the activity that is to educate.Students themselves when they serving the society.Our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s accumulated much experience through a long-term exp loration and finally,we have founded a asset of efficient pattern.On such issue to solve all the p roblems mentioned above.The pattern consists of three princip les(dependence on special course,extensive participation,long-range system)three forms(basic level investigation,voluntary service,capability extension).and three new methods(combination of course,active propaganda and lecture,systematic management),called three“three”in general.

summer social practice;innovative pattern;three“three”

G64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1)05-091-04

2011-05-16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乔木(1984-),男,陕西神木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

韩冬苗

猜你喜欢
暑期社会实效性大学生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认知度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之歌
□随手拍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