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俐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浅谈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建设
任 俐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编辑是出版社的主体。编辑的基本素质不但影响着所编出版物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在此,笔者试图通过讨论编辑人员的人格、品格和风格,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编辑基本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编辑;基本素质;人格;品格;风格
人格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了许多的成分,它集中反映了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特有的表现模式。我们探讨的编辑的人格,是从人格结构的划分出发,在其三个层次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最高层——超我的高度来展开的。编辑的人格的超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既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又追求完美的境界,遵循道德的原则。编辑的人格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经过编辑精心筛选过滤的文化产品,无不从他的所编出版物的思想倾向和文化特征中,铭刻着编辑自身的人格烙印。
因而,编辑的超我人格,已经超越了心理学原本意义上的人格内涵,赋予它以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两大内涵。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道德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编辑的政治道德就是他在编辑出版物的实践中必须要维护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自觉地运用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念,指导编辑工作实际,把好政治方向这一关。
编辑的人格在政治道德上具有特殊的高度和要求。在全社会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编辑的政治道德要求他更要关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毕竟,“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者、加工者和传播者”,给人们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有个“食品安全”问题。图书是商品,但却是不同于服装、食品、家电、汽车的商品,它在实现自身的功能的同时还起着向人们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既然图书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文字、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对它在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在思想上是否健康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的责任。不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专业知识再精通,背景知识再宽泛,有再扎实的文字功底,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图书编辑起码的准则。因此图书编辑思想道德的具体体现是:对所从事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出版方针的判断力。无论选题、组稿、审稿,还是对书稿的具体编辑加工,编辑人员均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开展工作,对泄露国家机密、违背宗教政策、宣扬封建迷信、渲染黄色暴力的内容,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加以严厉的抵制。
不能恪守编辑政治道德的编辑就不能胜任出版工作,甚至就不能在编辑队伍中滥竽充数。编辑的政治道德带有强烈的纪律性。编辑的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制约编辑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编辑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兼有道德与法律的色彩,是编辑必须严格恪守的。
编辑的人格在职业道德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承担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编辑的职业道德也就带有区别于社会其他行业所不同的一些特殊的规范。编辑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在出版物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是编辑应具备的生活、工作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编辑的职业道德内涵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带有他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
由于编辑工作有其特殊性,编辑所从事的活动常常可以给作者、出版社的名誉、利益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严于律己,坚决杜绝倒卖书号、与作者在书上共同署名、分享作者稿酬等道德丧尽的行为。
编辑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深刻广泛,从对社会负责、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规范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编辑职业本身就要求他应该是一个能够为他人服务的人,是一个能够为社会奉献的人。编辑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对读者、社会负责。读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劳动价值的实现者。为读者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向鲁迅学习,“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人民的公仆。除此之外,还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出版物要为提高读者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与欣赏水平而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出版的利润。对读者的需求要进行具体分析,自觉抵制某些读者追求低级趣味的不健康需求,把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读物提供给读者,不去迎合读者不健康的需求。毋庸讳言,编辑职业行为中存在大量的道德问题。从人格的角度来约束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编辑要有敬业精神。编辑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具备热心、进取的工作激情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而整天考虑个人私欲、千方百计捞取个人名利、一心想升官发财者,是不能干好编辑工作的。编辑若能够恪守正确的职业道德,就会大力推进出版业的发展,也能顺理成章地处理好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出版行业的竞争说到底应该是编辑的竞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竞争是残酷的,生存是现实的,优胜劣汰,毫不容情。出版业要发展,出版社要生存,归根结底靠的是编辑,靠的是编辑的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所表现的人格,靠的是有着优良人格编辑的所编出版物,靠的是为社会奉献的精品被大众所欢迎。
品格的内涵是指人的品性与格调。对于编辑而言,更多地是用来衡量其所编出版物的质量、格调。我们讨论编辑的品格,是编辑自身的品行和性格,是编辑的内在修养所表现出的品行、格调、信念和气质的总和。品格属于编辑素质的范畴,会直接表现并作用在作者与读者两端。“伟大的编辑是伟大的沟通者”,编辑的品格通过对作者作品的品味与格调进行筛选与修饰,使读者在所呈现的优秀作品中感受着品格的熏陶。任何出版物无不带有着编辑的品格烙印,包含着编辑的品味和格调,呈现出编辑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编辑的双手掌控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轮盘。所以,研究编辑的品格养成,提升出版物的品味和格调,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版物的思想品位往往与编辑人员的思想品位有关。对某些内容荒诞、情趣庸俗、文字浅薄的书稿,有些编辑会嗤之以鼻,有些编辑却趋之若鹜。为作者改拟书名时,有些编辑追求的是准确、得体和艺术性,有些编辑却把书名拟得暧昧、香艳,把内容提要写得充满挑逗意味,这就是思想素质在起作用。近几年,出版界存在着一味迎合读者、追逐市场热点的倾向,结果不少书刊向平庸浅薄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影响出版事业的发展,还将影响整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编辑和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不能以编辑的喜好来取舍稿件,也不能盲目为了经济效益而跟风出版一些低级趣味的平庸之作,更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编辑工作中,以此来谋取私利,损害出版工作的形象。要向鲁迅、叶圣陶等老一辈编辑家学习,继承他们的优秀传统和作风,争取做一个新时代的好编辑。
培养编辑的优秀品格必须抓好编辑在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编辑的价值观也会通过他的品格在外观上表现出来。编辑自身人性的最高形式就是他的价值观。人人都有一个准则,依据这个准则对社会的各种事物作出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价值判断。而编辑的准则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却会直接反映在他所编的出版物当中,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基调,直接作用于公众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否认出版物的商业功能,但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中,出版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编辑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们绝不允许由于编辑在错误的价值观指导下所编的出版物,散布错误的价值观念,危害社会的和谐、危害公众的思想,给社会带来观念冲突,让公众思想迷乱,严重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培养编辑的优秀品格必须注重提高编辑的审美素质的培养。编辑从事的是一种传承文化、塑造人的心灵的崇高职业,是典型的文化工作,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编辑所编出版物必须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先进文化的作品。毋庸置疑,人类创造的文化历来都是良莠并存的。编辑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之外,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很高的文化鉴赏力和高尚的审美素养,深厚的专业功底。面对大量的文化资源,编辑所选择的作品是否是品味高雅、格调高尚的,是否是代表先进文化、最有价值的,靠他的品格去鉴别、区分和筛选。编辑的品格将直接作用于他的选择行为,有什么品格的编辑就有什么品格的出版物。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关乎民族的振兴,国民素质的提高靠社会文化的品格来引导促进。科尔伯特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编辑的优秀品格可以把握一个先进文化的方向。
培养编辑的优秀品格需要教育,需要舆论监督,需要道德环境,也需要法律。但是最重要的是编辑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的高度自觉性,能够始终贯穿于他的工作、言语和行动之中,这样,他的出版物的品位和格调才能把握积极向上的境界。编辑的品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编辑的价值。
风格,人们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该词,用以形容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也指人的风度品格。人的风格,或者说作者的风格,古今中外的人们历来都是对其文章在情理和文辞上的美学要求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索。
讨论编辑的风格,是指编辑的气质、作风和个性特点。它是通过其所编出版物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更为内在和深刻的,反映出编辑个人的价值观念、审美素养、精神气质等内在本质特性的外部标志。它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它既是编辑对作者作品的独特而鲜明的价值观的认识结果,也是读者对其所编出版物进行正确欣赏、体会和品味的审美体验的结果。在更深刻的意义上,编辑的风格揭示了编辑所编出版物搭接的桥梁的本质特征,即作者与读者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选题策划、制定过程中,编辑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这些年图书市场挥之不去的跟风热、炒作热,究其原因,就是编辑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许多编辑不是从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出发去挖掘、策划选题,而是看到什么书走俏、好销,就盲目跟进,也想去分一杯羹,结果导致大量雷同和重复,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读者对内容相似的图书也是有选择的。因此,对某一种图书在市场上的旺销要进行谨慎的科学分析。盲目跟风,只会害人害己,影响正常的图书市场秩序。如《时间简史》的策划生动反映了一个图书编辑的独立思考与科学分析能力。如何对图书进行“定位”,寻找到崭新的市场“区隔”?在同类图书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应通过“细分市场”的方式进行选题策划,给图书提供更多的阅读附加值,或者更人性地阅读体验。编辑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作者的优秀来稿上,也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优秀作者自己的创意策划上,更不能放在盲目跟风上。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多进行选题发掘,才能掌握图书策划的主动权,才能策划出双效益、具有特色的精品图书。
[1] 姚文兵.论图书编辑的素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153 ~154.
[2] 刘世佳.论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学术交流,2008(11):264~267.
[3] 余心乐.对21世纪图书编辑素质的再认识[J].大学出版,2006(4),58 ~60.
[4] 徐小霞.谈如何提高图书编辑质量[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1):63 ~64.
On Constructing the Basic Qualities of Books Editors
Ren Li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Editing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ress.The basic qualities of editors affect not only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b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ress,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and qualities of editors to further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the basic qualities of editors in the new situation.
editor,basic quality,personality,quality,style
G251
A
1672-3805(2011)03-0128-03
2011-02-10
任俐(1967-),女,江苏人,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