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 陆 嘉 侯文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在口语自主式学习中语境理论的应用
——对补缺假说的验证
马海燕 陆 嘉 侯文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本文通过研究在口语自主式学习中应用语境理论,从而验证了补缺假说的必要性。并根据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进行深入推理,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必不可缺的位置,将过去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转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这为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提高大学外语教学及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口语;自主式学习;语境;补缺假说
通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并结合量化数据分析,验证了补缺假说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行方法。
《在语境中教语言》(Teaching Language)认为,不管是外语还是母语,语言使用都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语法规则,学会了语音,记住了足够的单词,经过反复操练,语言自然会用(Gass&Selinker 2001:259)。不少学习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尽管记住了单词和反复操练,但听、说、写还是不能满足应用。诸如“哑巴”英语、“结巴”英语以及“中式”英语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层出不穷。这也侧面验证了大学英语中的口语教学一直是教学的薄弱环节。
光学语言本身难保会用,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着外语的使用。现实教学中有时教师对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一味侧重以考试为目标的书面知识,或者说只强调读、写的能力而忽略了听、说能力。另外应试教学也给学生造成漠视口语的心理。口语考核的缺位成为教师和学生双方忽视英语口语的外在主观前提。但是后续研究发现,国内四、六级和高考对于英语口语考试的推出,并没有激发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热情。由此来看,口语障碍的形成还存在着一些学习者本身的问题,外语教学与其他科目学习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个充满自我威胁,并且容易引起学习者情感波动的特殊环境,即学习者容易出现情感障碍。因为使用一种不熟悉的语言极易出错,学习者常处于担心遭到否定的困境中。同样我们也注意到语音障碍的存在,很多英语学习者并不能准确地掌握口语表达所必备的语音知识。如英语中48个音素的发音掌握得含糊不清,找不准重音位置,语音语调不准确等。语音障碍不仅会妨碍交流与理解,还会使学习者心理上产生压力与紧张感,严重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些都是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一些内在主观因素。
为了全面分析学习者主观因素和影响学习者的外在因素,我们在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通过515份问卷调查显示,语言环境、语言的应用及互动、隐性知识的掌握及语言的输入四个外在因素是影响英语学习者“口语障碍”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中语境及语言的应用则更为重要。理论上口语的流利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互动。语言互动对象则包括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的英语教师和最理想的英语母语者三种类型。而现实中与英语教师和母语者的语言互动,情况仍不容乐观。大学里通常都是60个人的大班授课,在有限的50分钟内,英语老师和每个同学的语言互动时间是少之又少。另外,研究人员也注意到目前中国国情下学习者应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比较少,学无以致用。缺乏联系的机会和实际应用,造成了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英语在国内应用度不高也左右了英语口语的流利度。
调查显示,大学英语学习者对口语学习和应用的软环境有所需求和依赖。通过补缺假说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从而成为研究人员的现实课题,即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配套的母语表达式,加上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王初明,2003),母语语境知识会因此而激活相应的母语语言结构,促进母语迁移,进而弥补缺乏的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促使语言流利、准确、恰当地使用,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补缺假说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重要位置,将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转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为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式学习开拓了新视角。
结合外语学习的补缺假说和影响中国英语习得者口语流利度的四个外在因素,在大学课堂中创新地采用自主式口语学习为主、人为地创造一些模拟语境来帮助学习者激活输入的信息。从学生在口语谈话的无停顿连贯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谈话内容的创造性等方面加以提高,解决学生口语应用障碍或母语的负迁移问题。
在理论上,影响学生口语学习的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存在相似性。二者都是在语境中接触语言过程的,亦即语言结构的习得从未离开过语境。Swain(1985)就曾指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有积极意义。”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意义要比Krashen认为的大得多(蒋祖康1996)。输入假说将语言习得归功于语言输入,而轻视语言输出的观点是片面的。语言习得的过程表明,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我们无法不顾语境而追求正确流利的语言应用自动发生。
另一方面,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侧重的环境有所不同。我们注意到:传统对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是依靠每周数小时的课堂语言操练。在课堂上,语言形式的学习无真实丰富的语境配合,两者是分离的。教师所做的通常是将语言形式分离出来,脱离真实语境进行讲解。相反语境在母语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对我们解释外语学习过程颇有启发性。习得行为产生或依存于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又是由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构成的。因此,在大学口语自主式学习过程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诸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影评和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模拟语境中通过各种交际活动练习语言的输出能力,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将正确流利的语言输出。
在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中,运用补缺假说创造出虚拟但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充分利用已建的小型口语语料库,建设有的放矢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使外语学习尽量接近母语习得,在这一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基础建设。东北农业大学现有一个小型口语语料库,建于2006年,已经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包括视频短片、音频资料和书面材料等。内容覆盖希腊神话、宗教、艺术、历史、日常学校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母语者在不同语境下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口语语料来源于真实的语境,可以为口语技能的培养提供丰富的、量大质优的语言输入。语料库本身具有的语境共现、词频、词表等功能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语料库的检索功能可以使学生实现基于数据的自主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自学能力。
(2)创新性地开拓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模式。从2006年起,东北农业大学外语系采用了大学英语口语课分班教学的方式,通过化整为零、大班分小班多次教学的方式,克服了学生多、练习时间少以及无法开展口语活动的困难。在小班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语言练习丰富,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建立了积极正面的语言环境,减少了学生的焦虑,并调节了羞于启口的心理。口语教学注重遵守从易到难的原则,培养习得者先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与个人有关的事情,比如叙述个人经历和有趣的、熟悉的事情或设定一些口语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到课程结束可以个人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做短小的演说。经过两年教学实践的验证,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可行且富有成效的。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创造课外口语环境。东北农业大学每年都组织英语剧表演、英语演讲赛、英语角、诗歌朗读比赛等课外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到口语活动中去,承担辅导老师或评委的作用。其中剧社表演已经走出学校,参加香港等地的演出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并提高了第二课堂的吸引力。
(4)精心选用大学口语教材内容。从口语教学内容上使大学口语活动丰富、新颖。课题组拟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的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利用该教材题材多样、口语活动设计合理和涵盖范围广等特点,在口语教学中深入开发以“词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注重与听力内容结合紧密,在试点班学生中推广使用。
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对比的方法验证了补缺假设理论和其应用效果。教学中选取了东北农业大学100名2008级非英语系学生,并组成试点班,以适中的高考成绩为依据,通过控制其他因素与一年之后的口语测评成绩进行比较。在口语课堂上通过人为的补足语言的适用语境,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普通班级和口语试点班级口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在研究期间,整合了各种媒体,利用网上语言资料资源,及时更新了小型语料库的内容,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从习得者的连续谈话的能力、谈话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与掌握表达语言意义的能力、谈话内容是否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以及无停顿、重复和犹豫四个方面,量化地解决了英语学习者口语障碍或母语的负迁移的问题,使大部分学生口语能力显著提高并且英语听力和写作能力也进步明显。通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和测试,补缺假说理论的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补缺假设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工作,既包括教学理论的创新又包括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口语学习中加强语境理论的应用并人为补足语言的适用语境,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成为一种可行选择,这一观念的改变为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式学习开拓了新视角,为提高大学外语教学及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1] 蒋祖康.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再思考——介绍Beyond the Monitor Model[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6~23.
[2] 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1~5.
[3] 王初明.“补缺假说”与“哑巴英语”和“汉式英语”[J].外语界,2003(5):2 ~5.
[4] 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中国外语,2005(1):45~49.
[5] Gass,G.& L.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NJ:Lawrence Erlbaum.2001:30 ~35.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 Theory in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The Verifica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Ma Haiyan,Lu Jia,Hou Wenyu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thesis verifi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by applying context theory in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The hypothesis emphasize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context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attributes mother tongue transfer lacking of language form more to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other tongue contextual knowledge.This conception sheds light on the spoken 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and suggests ways to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oke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context,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G642.0
A
1672-3805(2011)03-0080-03
2011-03-20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项目“在口语自主式学习中语境理论的应用——对补缺假说的验证”的成果
马海燕(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