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莹 洪 源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汉语使成致使句与教学构想
陈 莹 洪 源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致使结构的原型、汉语使成句的典型句式和延伸句式,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意义到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句式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使成句;构式;对外汉语;语言习得
近年来,随着海外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愈加重要。汉语致使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将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分析汉语致使句中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使成致使结构,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使成句。
Goldberg和Jackendoff等人所提出的构式语法认为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1]在构式的语义问题上,Goldberg提出了“构式多义观”,认为一个构式有其稳定的意义,被称为核心义或原型义,通过一个典型的语言表达式来体现。而同一构式的其他非典型表达式的意义可看作是从核心义延伸出来的,与核心义一起构成意义相关的家族。一旦动词的基本义与构式的核心义或是延伸义相吻合,就可以进入该构式,并且动词义与构式义相互融合。[2](P1~21)同样,徐盛桓也提出句法结构形成的两方面的理据:即句式结构各成分所体现的关系同被表达对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构性,以及语言系统中句式结构具有可类推性。[3]
“句式结构与表达对象的同构性”是认知语言学派的基本观点,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句法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通过人类的认知折射在语言中的投影。[4](P2)致使关系在人类世界中普遍存在,这一关系通过人类的认知折射在语言世界中,体现为致使句式。Talmy认为致使结构是一个促发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关系,是通过两事件所共有的信息和个体完成致使动作而体现出来的,在语义上其中一个动作或事件必须先于另一个动作或事件,而后一动作或事件是前一事件的结果。[5](P271)周红试图用驱动图式来解释致使结构。致使结构的理想认知模型(ICM)包括四个要素:致使者、被使者、致使力、致使结果。致使者是致使力的来源,被使者是致使力的作用对象,致使力是致使者对被使者的驱动力,致使结果是被使者在致使者的作用下发生的移动或变化。在整个致使事件中存在着能量的传输。
NP1+VP1+ADJ(VP2)+NP2作为汉语使成句的核心句式所对应的论元结构是【AGT ACT RESULT PAT】,VP1一般为及物动词。当汉语使成句式固化后,其NP1可对应不同的语义角色,如施事(agent)、主题(theme)、工具(instrument),等等。例如:
(1)小王洗干净了衣服。(NP1:施事)
(2)那次自然灾害饿死了许多人。(NP1:主题)
(3)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鬼子。(NP1:工具)
构式语法学派认为:句子的意义来自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作用。如果构式义与词汇义一致,则两种意义互相加强。如果两种意义相互冲突,则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句子在概念上呈语用异常;另一种是构式义或词汇义占优先地位,从而消除冲突。在致使结构的原型中,致使力直接作用于被使者使其发生改变,所以一般为及物动词,当不及物动词进入到该结构中,其动作的结果被突显。
无论是传统语法分析还是认知分析都试图发现语言的共性,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语言作为整套的符号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汉语使成句的教学设计要以意义为先导。在教学中,我们应强调汉语使成句的构式意义。汉语致使句表现了致使者、被使者、致使力和致使结果之间的关系。使成句NP1+VP1+ADJ(VP)+NP2的构式意义是“通过VP1这个动作,NP1使NP2发生了变化ADJ(VP)。”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输入整个构式的语义结构,确保学生对意义的整体把握。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可以借助本国语的致使结构来了解和激发对汉语致使结构以及使成句式的理解和使用,从而实现从意义到形式的转化。
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人类语言有许多共通的形式。这些共通的形式被认为是无标记的,而有标记性恰恰反映了语言的特性。在人们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一般总是先习得那些共通的、普通的形式,即无标记形式,然后习得特殊的、有一定难度的有标记形式。汉语致使句的基本句式属于无标记性结构,派生句式是汉语语言特有的,属于标记性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学习者一般先习得致使句的基本句式,即NP1+使+NP2+VP句式,高级学习者在熟练使用基本句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致使句的派生句式。教师在教授致使句式时,应注意从无标记结构到有标记结构的过渡。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和自我修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使成句还原至基本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语义,然后引入使成句的构式,并通过大量练习最终让学生掌握使成句的用法。
语境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因素,话语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而且汉语的形式变化多样,离开一定的语境有时甚至无法正确地判断语义。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能针对语境正确使用汉语尤为困难。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创设一定的交际语境,激发学生使用使成句的兴趣,并在练习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用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汉语使成致使句是汉语致使结构的一个具体实现形式,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汉语使成致使句教学进行探讨,是想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分析使成句的构式意义,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意义到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试图找到一条既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句式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2]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J].外国语,2003(2).
[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M].Cambridge,Massachusetts:A Bradford Book,2000.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H146.3
A
1673-1395(2011)01-0140-02
2010 11 -10
江苏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8SJB7400003)
陈莹(1973-),女,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