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科,泥鳅属,主要分布在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地。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型经济鱼,它具有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强,生长速度快,养殖方法简单等特点。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在医药上具有补气益中,祛湿邪、痔疮、小儿盗汗和很多药用滋补功能。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每公斤10-16元,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前景非产广阔。
关键词: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6-1
水稻田养殖泥鳅有很多优点和好处。第一,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益。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产量,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生态效益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节省农药,减少粮食污染。第三,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产增收。第四,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1 稻田的基本选择条件
符合稻田养泥鳅的田地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为好,水质适合养泥鳅的生长需要,地势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涝影响;土壤粘土、壤土为好,因为它具有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养泥鳅的田块以3-5亩为宜,有条件的可以再大一些。
2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2.1 加高加固田埂
为了保持水位,预防田埂渗漏。田埂高度50-80㎝,埂基的宽度以100-120㎝,埂顶宽度40-60㎝为宜。并夯实,以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和防止大雨冲垮田埂。
2.2 设置防逃网
稻田排水沟分别设在两个脚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位交换。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实,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预埋防逃网,上部预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线5㎝,网目的密度以鱼不能逃出为准。
2.3 挖鱼沟、鱼溜
挖鱼沟、鱼溜的作用,主要解决稻田施肥、施药及晒田与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矛盾,另个作用是便于泥鳅回捕。鱼沟宽度一般50-60㎝,深40-50㎝,鱼溜就是鱼坑,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一个3-5m2小坑。
2.4 鱼沟、鱼溜施肥
放养前要在鱼沟、鱼溜内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发酵好的有机肥,以利于繁殖饵料生物。
3 大垄双行式
与平板式不同之处,主要是水稻种植方法与传统种植方法有所区别,行距则为6寸、12寸大垄双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4 泥鳅放养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10天进行。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鱼种5-10min。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4㎝的鱼种30-40尾或5-8㎝的鱼种20-30尾。
5 饲养管理
5.1 饵料及投放
泥鳅饵料排放非常广泛,野生幼鱼、幼虾、昆虫、豆渣、米糖、豆饼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均可摄食。投喂饵料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全价平衡。尽量物美价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全价配合饲料。日投饵一般为鱼总量的8-5%,视鱼的吃食情况增减,投饵地点营造在鱼沟内。日投饵两次。
5.2 病害防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
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误用药物造成损失。
6 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6.1 水霉病
发病时水温较低,而且多在鱼体受伤后,体表为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绒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盐浸洗病鱼5-7min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6.2 打印病
病灶红肿,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在鱼体后半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隔一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
6.3 腐鳍病
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使池水成0.3-0.5mg∕L。
6.4 车轮虫病
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腮粘液增多,在头部、体表、鳍等虫体密集的部位产生一层白翳。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L。
6.5 生物敌害防治
主要敌害有蛇、鸟、凶猛鱼类、蛙和水鼠等,这些生物都是泥鳅的天敌,要加强管理,及时捕杀或驱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7 泥鳅的起捕
泥鳅的起捕方法很多,有笼捕、药物驱捕、网捕、干塘捕。其中以笼捕方法较为常见有效。
笼捕是根据泥鳅的习性,将笼设置在稻田环沟内,在笼中放置泥鳅喜食的饵料如油炒的米糖或蚕蛹等进行诱捕,捕泥鳅用的笼多为芦苇编织,一般长为30-40㎝,直径10㎝的桶状,内置锥形漏斗,一般晚上起捕效果较好,2-3h收获一次,起捕率可达80%左右。
作者简介:李来全(1953-),男 ,吉林舒兰人,吉林省舒兰市水利中心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