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此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过程。随着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趋势。文章从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两方面论述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46-2
0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此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过程。随着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机动车辆、动力排灌机等进行播种、土地翻耕、田间管理、收割、灌溉、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不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而是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来完成。
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
1 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其发展在欧美各国一般地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半机械化阶段
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到末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畜力牵引的简单的农业机械。
1.2 基本机械化阶段
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农业机械。
1.3 综合机械化(或称高度机械化)阶段
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征是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及其产前和产后部门,都广泛地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应用的增多,农业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发展。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但受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迄今多数国家(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2 中国农业机械化
2.1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着,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2.2 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科技水平较落后、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等问题,实现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四者相统一。为了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必须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才能提高效益,降低消耗。
2.2.1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机化快速发展,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单产,抢收抢种,争得了农时,减少了损失。二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农机户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三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四是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2.2.2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 新阶段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8%,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农业部预计,2007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的总历史面积达到24.3亿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7%、33%、27%。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41%。
3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借鉴
国外农业装备的水平和特点,由风土条件、经济、社会体制所形成的不同农业类型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人多地少、人少地多、富有型、贫困型,国营与私有制都有不同的农机农艺结合经验可供借鉴。以下这些国家在土地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经济收入、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
3.1 美国
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美国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就促使美国在本世界40年代领先世纪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到收获、干燥的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已经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机械化。科学有效的管理,高度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农业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快速的发展,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3.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人少地多、农牧业发达。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燕麦、大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左右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澳大利亚的甘蔗机械化程度超过90%,甘蔗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作业,每个农业劳力年均生产甘蔗4000吨,植保采用飞机喷施农药,用大型喷灌机灌溉。
3.3 加拿大
加拿大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是一个农牧并重,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加拿大主要畜牧业为肉牛、羊、猪,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生产及禽畜饲养高度机械化使加拿大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畜类生产与粮食生产机械与设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大部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
4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4.1 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想显著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必须具备高度的机械化。近百年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发达国家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大大调动了农业劳动制造率。如澳洲的麦秋、稻子、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前后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迄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
4.2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村人均产值和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农业管理水平。在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农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很低,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出口很多农产品,其原因主要是其机械化水平高,各种农业机械应有尽有,其一个劳动力可以耕种几百公顷土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开始从事收入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拓展了农民的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在我国一个农民只能耕种l-2hm2土地,由此可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实现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4.3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农机基层服务组织的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机基层服务组织还处于比较松散、规模较小的状态,影响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创新农机服务组织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把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构建新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提上重要议程,在巩固发展区镇两级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机械基层特约服务点,旨在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特约服务点”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作业服务,发挥好宣传带动作用、示范推广作用、协调沟通作用,努力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历史重任,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我们新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邦杰,洪仁彪,贾栓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03).
[2] 程智强,贾栓祥,洪仁彪.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1,(02).
[3] 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湖南农机,2005,1.
[4] 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
[5] 山宝琴,刘亚峰.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
[6] 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
[7] 国家农委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国家农委办公厅,1981,10.
[8] 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04).
[9] 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01).
[10] 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M].中国农机化研究院,2000,9.
[11] 武少文,等.當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1,2.
[12] 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江海(1969-),男,山东城武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