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贵海 李维举
摘要: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会对玉米造成严重减产。例如玉米螟的危害,通常使玉米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减产30%左右。危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文章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黑粉病;玉米螟;粘虫;玉米矮花叶病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3-1
1 玉米黑粉病
1.1 症状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尤以在抽雄期症状表现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分布在整个植株的各个部分。发病初期可见一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包裹在病瘤外部,而后病瘤逐渐变干呈灰色,当最终干裂后散出黑粉。玉米叶片上时而会出现豆粒大小的瘤状堆。玉米雄穗上会产生囊状的瘿瘤。玉米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1.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氮肥过多施用,高温干旱等条件,易导致病害发生。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侵害所导致,该病菌以厚垣孢子植株病残体或土壤中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越冬的厚垣孢子在翌年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小孢子,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等方式传播。该病菌一般以植株幼嫩组织、伤口、虫伤为侵入途径,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1.3 防治技术
1.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实行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禁止过多使用氮肥;适时浇水,抽雄前后关键时期要保证水分供应;在田间土块刚发现病瘤时应及时去除并深埋,在秋收后清理田园,彻底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初侵染源。
1.3.2 化学防治 拌种: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土壤及粪肥处理:利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对土壤和粪肥进行消毒。
2 玉米螟
2.1 虫害症状
玉米螟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导致籽粒的缺损、霉烂、变质,降低产量;玉米螟在玉米抽穗后钻蛀茎秆,会影响雌穗发育而减产,同时遇大风蛀孔处容易折断,导致减产更严重;玉米螟也可能对叶片造成危害,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现象。
2.2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玉米螟越冬幼虫耐寒能力较强,冬季的低温严寒对其危害不大,春季的寒冷会延迟越冬幼虫的羽化时间。一般在虫卵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
湿度也是影响玉米螟数量的关键因素。越冬幼虫在较高湿度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化蛹、羽化和产卵。当环境湿度过低会影响越冬幼虫的正常化蛹、羽化、产卵,并造成幼虫的死亡。
2.3 防治技术
2.3.1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越冬基数。在玉米螟越冬幼虫羽化前,将有虫的玉米、高粱等秸秆作燃料或铡碎沤肥,此方法简便易行,能够有效压低虫源基数。
2.3.2 药剂防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进行灌心,用量为每亩1.5-2kg,防治效果比较明显。
2.3.3 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和赤眼蜂进行防治。将5kg过筛的煤渣与500g含菌量为50-500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搅拌均匀,然后撒施在玉米心叶之中;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放赤眼蜂治玉米螟,每亩设置5-10个放蜂点,放15000-30000头赤眼蜂。
3 粘虫
3.1 虫害症状
粘虫的食性很杂,但尤喜食禾本科植物。粘虫一般多会以幼虫进行取食为害。幼虫咬食叶片组织,使叶片形成缺刻,当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玉米秆,抽出的玉米穗也能被咬断。当粘虫老熟后,才能停止取食。
3.2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粘虫喜温,适于在高湿的条件下生存。当5月下旬至6月即第一代粘虫迁入期的降雨偏多时,第二代粘虫发生就会 比较严重。相反,低湿、高温的环境条件则不利于粘虫的生存。
3.3 防治技术
3.3.1 药剂防治 设置隔离带,因为粘虫具有远距离迁移特性,因此,在冬小麦收割时,为避免粘虫幼虫向秋田迁移,在麦田附近的玉米田周围撒施2.5%敌百虫粉,撒成12cm宽的药带,以隔离粘虫侵害;在幼虫3龄前,用20%杀灭菊酯乳油15-45g/亩,对水50kg喷雾,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3.2 生物防治 利用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低龄幼虫,防治效果能够达到94.5%以上,同时能够保护天敌。生物防治对农作物比较安全,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玉米矮花叶病
4.1 症状
发病初期,在玉米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会出现很多椭圆形的褪绿小点,表面看似乎有一条到多条的虚线,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虚线”逐渐发展成为实线。病部逐渐扩大,在叶片的粗脉间逐渐形成许多条纹呈现黄色,并且打破粗脉的限制,呈现出不规则的扩大趋势,最终与叶片健康部分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进一步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逐渐转变为黄、棕、紫甚至最后干枯。染病较重的植株有时在其叶鞘、雄花上也会出现褪绿斑,导致植株矮小,不能正常抽穗或延迟抽穗时间,从而不结实,减产。
4.2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
矮花叶病多数以蚜虫传播。当蚜虫吸食被病毒感染的杂草或有毒种子长成的幼苗后即已经携带了病毒,当蚜虫再到健壮苗上取食后,即把病毒传染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因此,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则在田间迅速扩散、蔓延开来,使玉米大面积造成危害。高温干旱易导致蚜虫的大量发生。
4.3 防治技术
选择抗病品种;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病原;调整播期,使玉米幼苗期避开蚜虫从小麦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育苗移栽,可减轻病害发生。
作者简介:曲贵海(1971-),男,本科,就职于抚松县抽水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李维举(1972-),男,专科,就职于抚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