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杰
摘要: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num tuberosum L.),染色体数2n=2x=48。市场上多用块茎繁殖,也称多年生植物。文章对马铃薯的起源、分布及我国生产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详细介绍了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马铃薯;起源;分布;发展 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4-1
1 马铃薯的起源
根据考证,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马铃薯栽培种在南美洲栽培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考古学家认为:南美洲秘鲁以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
2 我国马铃薯的分布
全国每个省(区)都有马铃薯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常年栽培面积在4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四川、黑龙江和甘肃,36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内蒙古、山西和湖北,3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陕西、云南和贵州,25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河南,1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吉林和辽宁。四川省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常年在600万亩左右。分布特点是北方多,山区多,杂粮区多。近年随着新品种的选育及种薯的推广,许多不适宜种植的地方推行间套作也有了大面积的种植,如闽粤等省利用冬闲地种植作蔬菜,不但满足当地还出口港澳地区。
3 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发展状况
我国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为2339万亩,总产8.7Mt,平均亩产372㎏,1979-198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迅速发展,达到7000万亩,是我国历史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各省(区)调整农作物布局,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近几年在6000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4 馬铃薯形态特征
4.1 根
根分直根系和须根系。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不定根和匍匐根。
4.2 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各不相同。
4.2.1 地上茎 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特点: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4.2.2 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4.2.3 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d开始发生,发生后10-15d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发生匍匐茎。
4.2.4 块茎 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4.5 叶
单叶: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复叶互生,呈螺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叶形略大,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4.6 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4.7 果实与种子果实
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100-250粒种子,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4-0.6g,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充分成熟或经日晒的浆果,其种子休眠期可缩短。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90%以上,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不失发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