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雨 汪宏波
儿歌和童谣多为民间创作,口耳相传。它们的创作条件和传播条件决定了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具体表现在:
大部分儿歌和童谣是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直到近十几年才开始被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它最终是要用来给儿童记忆进而唱诵的,所以它的形式大多数比较简短,只有少量较长的童谣。这些篇幅较长的大多数是问答式,句子结构固定,只是填换不同的主谓宾成分,不妨碍记忆。例如篇幅较长的《一只小鸡叽叽叽》:
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九只斑鸠啾啾啾。(《一只小鸡叽叽叽》)
这首儿歌用数字修辞的方式将腊月里人们的主要活动一一列出来,表现出腊月人们的繁忙、活动的丰富,烘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融入了浓浓的地方民俗。语言简单直白,记忆更加容易。
儿歌童谣的内容源于生活,大多数是就地取材,所以它们真实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了很多民间民俗文化。许多儿歌童谣只叙述一个简短的情节,描述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或是展开一个质朴的道理。例如:
(1)北风吹,雪花飘,堆雪人,真热闹。两个胡桃当眼珠,辣椒鼻子朝上翘。太阳不出它微笑。太阳出来它没了。
(2)指甲长了不剪掉,又像小狗又像猫,小手伸给奶奶瞧,吓了奶奶一大跳。
由于许多流传到现在的儿歌童谣创作的年代不同,所以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也是变化的,有的是一脉相承的,有的情况已经改变。有一些创作较早的儿歌童谣反映的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但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童谣《一棵白菜》:
一棵白菜就地黄,三岁小孩没了娘。跟着爹爹受好过;但怕爹爹娶后娘,后娘娶了三年整,生个儿子叫孟良。母亲做的龙须面,孟良吃稠俺喝汤。端起碗泪汪汪;搁下碗,想亲娘;后娘问俺哭什么?俺说:“碗底烧的手心慌”。
这首童谣创作于解放初期,用简单的百余字叙述了一个失去亲生母亲的孩子的不幸遭遇。在那个物资极度困乏的时期,这种情况很普遍,读完不禁让人感叹他悲苦的遭遇。由于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稍后创作的一些儿歌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随之改变。所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首童谣叙述的情况也逐渐消失。
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儿歌童谣在教育和娱乐作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大量的识字歌、数数歌可以说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工具。例如《凑十歌》就是将简单的加法用儿歌表现出来:
一加九,十只小蝌蚪。二加八,十只花老鸭。三加七,十只老母鸡。四加六,十只金丝猴。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还有大量的儿歌童谣是儿童游戏的伴唱歌曲,这些作品都大大增加了儿童游戏的趣味性。
儿歌童谣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儿歌童谣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我国,每年固定的时期或者固定的日子里,人们总会重复一些在每逢那个节日都要做的事。这其中包括一些仪式性的行为和定式的食物制作。这些行为年复一年,形成一种民族惯例,通常被称为年节习俗。对于汉族来说,在一年众多的节日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年”了。例如腊月二十三这天要祭拜“灶王爷”,旧时人们把灶王爷当一家之主来看待,而这天灶王爷要上天把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情况汇报给玉皇大帝,所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就要往灶膛里扔麻糖,又称“糖瓜儿”。反映春节习俗的儿歌童谣在这类儿歌童谣中占很大比重,如:
(1)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
(2)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还有反映端午节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反映元宵节的:
元宵节里数花灯,一蹦一蹦青蛙灯;桃花灯,莲花灯,一朵一朵牡丹灯;谷穗灯,麦穗灯,一盏一盏瓜果灯;汽车灯,火车灯,一架一架飞机灯……一二三,三二一,宝宝数灯数不清,爷爷奶奶帮他数,一数数到大天明。
以及反映七夕节的: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相诉离情泪如雨,一夕相聚又分离。若问何时鹊桥会,再等来年七月七。
儿歌童谣中还有许多关于宗教信仰习俗的记录。除了产生于中国的道教,还有传入中国已久、对中国影响很大的佛教。信仰又是人类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的思想活动,逐渐衍生出宗教。在民间,这些宗教信仰都流传甚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影响巨大。这一特点在儿童歌谣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儿歌《小板凳,四条腿儿》中:“我给奶奶算个卦,奶奶嫌我算的灵”。其中,算卦就源于道教。《周易》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这个概念后来被引入道教。再如:
(1)风火轮火箭枪的小哪吒,混天绫乾坤圈的小哪吒,闹东海打夜叉的小哪吒,揭龙鳞抽龙筋的小哪吒,爷爷讲你讲白了头发,爸爸唱你唱黑了胡茬,可你总也长不大,还是那闹海的小娃娃。
(2)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3)葫芦头(吸鸦片烟具),先装瓦屋后装楼,再装两顷好田地,还带几只肥马牛。万贯家产都装尽,衣食住行发了愁。父母妻子各东西,自己流落在街头,左邻右舍瞧不起,至亲好友不肯留。猛回头,内心疚,土地庙悬梁魂西游,因在阳间吸鸦片,爱玩葫芦头,阎王罚他十八层地狱把罪受。
例(1)中的哪吒也是道教中的形象,例(2)反映的则是佛教,在儿歌童谣中有大量的佛、菩萨、观音、和尚、庙、寺等事物,都反映了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3)中的“魂”、“西游”、“阳间”、“阎王”、“地狱”都是宗教词语,这些宗教词语已经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人都懂的常用词,因而出现在儿歌童谣中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劳动人民的创作结晶,儿歌童谣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在中国,有二十四节气来辅助农耕,还有许多仪式性的劳动生产,这些习俗在儿歌童谣中都有体现。如《收麦忙》也通过一位妇女的叙述表现农民收获季节的忙碌和辛劳。
割完麦,打完场,谁家姑娘不想娘。见了娘,泪汪汪,婆家收麦俺太忙,东方发白就起床,先做菜饭后烧汤,一肩担送地头上。五月天,热难当,大汗淋漓湿衣裳。买个车运到麦场,撒晒翻场带簸扬,没有一事不帮忙。一日三餐俺独当,还要摸黑洗衣裳。
总之,儿歌童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成功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这些作品表达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为我们展开了民间风俗的大画卷,丰富多彩地描绘了节日、宗教信仰、劳动生产方面的民间习俗。通过对这些儿歌童谣的整理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王德春.修辞学探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3]朱天民.歌声童谣[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