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坚
和谐课堂 教学相长
李火坚
福建省安溪县尚卿中心学校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结合新课标,改变授课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主动、更自主。
和谐课堂 学生主体 探究能力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宗旨,重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降低形式化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求,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把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凸现出来,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要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在实践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尝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引导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问,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授课焦点。
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了以下问题:①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来拼?②拼成什么样的图形?③拼成的图形面积你会计算吗?④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⑤你能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紧密,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需要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将原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所以,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旧知识是新知识的最低起点,学生没有认知基础,很难接受新知识。教学中就知识教知识,那么学生得到的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知识的积累,机械地记忆,而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和改造,而迁移到新知识。因此,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知识很好地内化,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以下几点做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不宜提高难度,而应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方程的意义,因而设立教学目标:①结合感性材料,理解方程的意义。②通过分析、对比、讨论,辨析方程与等式的联系。③学会根据题意,利用“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出方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的特点。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数学课堂教学要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抓住重点,把所学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划分几个“坡度”,学生才容易接受,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智力活动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坡度”:①在实物中找出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②在认识长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的特征后,概括出长方体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平面在空间无限延展的特征。③观察长方体框架,体会空间的存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能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2.3.1分层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回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难度稍大的问题提问中等生,深化教学的问题则提问优等生。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因学生而问,使不同层次学生都积极思考,使学生人人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教师的提问收到良好效果。
2.3.2分层做练习。在教学中,一般按学生素质和学生认知过程分三个层次设计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的练习,是在初步理解知识时所进行的练习,题目是最基本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学生容易解答,解答这类习题,使学困生感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技能巩固阶段的练习,可以有变式题,小型的综合题,注意以新带旧,这些练习难度一般,能够有效调动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内容有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练习难度较适宜让学有余力的优生做,让优生吃得饱,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
课改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改变教师“教”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学”的改变。
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活动和数学拓展课的教学: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和《小学数学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如“用三根小木棒围成三角形,四根小木棒围成四边形,五根小木棒围成五边形……用无数根小木棒就可以围成近似圆形”,让学生体会“极限”数学思想;结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各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培养学生枚举、转化、对比、猜测等;结合各册教材中“你知道吗”版块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知识。旨在通过这些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从而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学生从单一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探究者,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会了研究性学习。
“让人真正得到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和核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活力。数学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也为学生自己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数学教学工作,不断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