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荡烟尘”的屿仔尾炮台

2011-03-23 02:27韩栽茂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水师海防炮台

韩栽茂

“播荡烟尘”的屿仔尾炮台

韩栽茂

屿仔尾炮台,亦称南炮台,位于厦门南岸的漳州龙海市港尾镇石坑村屿仔尾东南临海突出部的镜台山上,海拔25.75米。现存的“播荡烟尘”的屿(鱼)仔尾炮台,系清代福建水师提督李新燕于同治十三年6月(1874)倡建,由继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于光绪二年(1876)在两任闽浙总督邓廷桢和颜伯焘督建的原址镜台山顶上[1],仿西式炮台新建的环形城堡一座。当年二月初九日兴工,光绪三年(1877)二月初九日按期竣工,历时一年。炮台建成后,北面正对厦门港南水道,它从东北—北—西北方向,依次设立暗炮台七座,配大炮七尊,其中红夷火炮四尊,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膛炮三尊,守军三百人,归练军右营兼管”[2],它和厦门岛上的白石头炮台,共同扼守着进出厦门的海口。据说,现仍镶嵌在炮台大门上的“播荡烟尘”四个大字,是当时的“提督书画家”彭楚汉题写的。

一、屿仔尾炮台兴建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厦门要塞全部被摧毁。“厦门自道光二十二年失守之后,炮台一律毁平,旧址全无,……铁炮尚存十余座,炮门皆己钉毁,不可复用。”[3]厦门海防,因为英军还强占在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旧署,因此,从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到同治二年(1863年)夏历四月,在英军归还强占21年之久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旧署期间,厦门海防要塞炮台,“并未重筑”。[4]1863年英军归还兴泉永道,同年曾宪德到厦门任巡道,重建道署。但因沿海平静,海防建设同样未提上议事日程。

1874年(同治13年)3月初3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据英国使臣函称:……住日本国之英国使臣电报”[5]告知日本以台湾为‘生番居住之地……(未)隶入中国版图’[6]为借口,“运兵赴台湾沿海迤东地方”,[7]准备攻占台湾。3月15日,日本海军派遣名“为‘孟春’,吃水八尺”[8]的“大战船一只,……船中的百余人”[9],不顾国际法和清国律法,“声称借地操兵”[10]这个“向章所无”[11]的理由,强行“寄泊厦港”[12]暗中在“厦门(港)测水”纹地貌,侦查水陆防务。并“自厦门沿途测水……至(5月初八日福州)马尾港”[13],图谋侵略福建,攻占厦门,威慑清廷。

5月7日,日本利用同治十一年(1871)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开始派军舰从台湾南部琅峤湾登陆,入侵台湾。清政府遂派沈葆桢巡台,并调淮勇7000人和船政所属轮船舰队赴台,相持8个月,日本见无胜算,在英国公使的斡旋下,清政府允赔50万两白银以换取日本撤军,“琅峤”事件后,更是助长了日本对华扩张的野心。此后,经常派军舰“孟春”、“日进”、“高砂”等肆无忌惮地驶入厦门。为巩固闽海国门,厦门又开始新一轮的海防建设。

二、水师提督李新燕倡建屿仔尾炮台

由于此间,“闽省近数年来,一心并志,专为外省转输兵饷,而于本省海防大计,未暇讲求,炮台炮位,犹为旧制,”[14]用来抵御攻击“寻常船炮”[15]还可以,但要“制外洋新式船炮”[16]则显然远远不足。而要“舍旧谋新”,[17]改筑炮台,购制新式大炮,仓猝之间很难办成所有事情。

但厦门为漳州、泉州的门户,而且是“前明倭寇出入之所”,[18]“关系亦要”[19]。因此,1874年(同治13年)5月上旬,闽浙总督李鹤年等“派员察厦门等处炮台”后[20],决定先易后难,命令水师提督李新燕,由兴泉永道曾宪德协助,择要先筑龙角尾、武口、鸟空园三处炮台。其时,由于“倭谋显露”,[21]军情危急,朝廷命令“陆路提臣(督)罗大春,……暂缓赴台,统领兵勇六营,驻扎厦门”。[22]“水师提臣(督)李新燕,暂缓”[23]调离厦门,其所部的主要任务是“分守炮台”。同时,命令新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克日驰赴新任”[24]厦门,“以重地方”[25]。同时,调“拔新购万斤洋炮十尊,大小铁炮五十尊”到厦门,“以资分布”。

水师提李新燕接到命令后,马上“查勘海防”,准备在“龙角尾、旗仔尾、曾厝垵、湖里讯、鸟空园、武口六处”,[26]险要的地方,“各筑炮台一座,配炮五尊。此外,五通、刘五店两口,为厦门后路”,[27]从这里循陆路可直达漳州和泉州,地理位置险要,在这两个地方也“各筑炮台一座,配炮五尊,守以二百人”。[28]“在大担、小担、梧屿、烈屿之间……宽者十余里,狭者数十丈”[29]的航道上,“安置水雷”等。[30]

6月,厦门防务,朝廷再次调整布署:“改派漳州镇总兵孙开华统领兵勇,会同署水师提臣(督)李新燕”[31]两人“妥筹布置”。[32]孙开华“扼守陆路”,[33]李新燕负责海路。

孙开华接到命令后,马上带领驻守漳州“捷胜军”赶赴厦门,驻军厦门市塔头村营内山的塔头城。营内山当时为明初洪武二十年所建塔头巡检司城遗址。明初,塔头城堡建立形成了通洋(厦金航道)隘口,使它构成厦门城(中左所城)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塔头城是重要的海防基地。随后,水师提督李新燕和总兵孙开华再次勘察厦门全岛,其后建议:因大担、小担两个岛屿“孤岛难守”[34],再之经费有限,应暂时予于放弃,“而屿仔尾与白石头相对,最为扼要”,[35]应在此“仿筑西式炮台两座,各配大炮七尊,守以三百人。”[36]

接到报告后,6月初5日(阳历7月18日),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亲赴各口查勘”[37],对厦门海防做了仔细的“布置”。于7月向朝廷奏请布置厦门海防时曰:“厦门自道光二十二年失守之后,炮台一律毁平,旧址全无,并未重筑。铁炮尚存十余座,炮门皆已钉毁,不可复用。况洋船坚炮利,日异月新,断非寻常炮位所能制胜”。[38]因此,奏请屿仔尾与白石头仿筑西式炮台。

同年7月,朝廷同意屿仔尾与白石头仿筑西式炮台两座。

三、水师提督彭楚汉兴建、改建屿仔尾炮台

1874年6月中旬,“前署水师提臣(督)李新燕”卸任,新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开始修建龙角尾、鸟空园、武口、旗仔尾、曾厝垵、湖里讯等处炮台。9月初9日,闽浙总督李鹤年亲自赴厦门视察南北岸各炮台的工程进度,见工程“尚未过半”[39],则命令彭楚汉“躬亲督率,限日筑造”[40]完工。

同年10月,龙角尾、鸟空园、武口等处炮台如期建成。而“原奏曾厝垵等处应造炮台”,[41]由于此时“台防紧要”[42],朝廷只能“依情形缓急,次第预备”,[43]先行办理台湾添兵筑台等事宜。其他炮台的新建,在“酌度情形”[44]后,根据“应修应缓”的原则,[45]在与闽浙总督“会商”日期后,再上奏朝廷“恩准”后修筑。

由于屿仔尾、白石头二处炮台战略地位重要,不久朝廷“恩准”修筑二处炮台。但工程修造费用巨大,朝廷令其须自己筹款解决,由于“当此(时)经费支绌”[46],再加上兴建两炮台所需“巨款尤不易筹”,[47]就算是采用“募勇筑台”[48]等节省经费的办法,要将筑台购炮“所应用料物一切备齐”[49],也是困难重重,两台修筑,只能待筹足经费后再建。

光绪二年(1876),彭楚汉筹足经费后,向光绪帝上奏详陈复建鱼仔尾、白石头原由时曰:(他)“亲统舟师出洋督缉遍历南北各洋,……唯查厦门于同治十三年因台湾有事。”[50]闽海急需加强海防,经彭楚汉认真勘察,选择厦门港几处险要之处修筑炮台,在向朝廷详细报告同意后,“筑完龙角尾、鸟空园、武口三处”[51]炮台后,其他炮台,因“经费支绌”,[52]只能“暂(时)停工”,[53]经朝廷准允彭楚汉“筹款”,现筹足经费,请求续继修筑“鱼仔尾、白石头二处炮台”。[54]

朝廷“恩准”续修筑“鱼仔尾、白石头二处炮台”后,[55]彭楚汉“踏勘地势,购买各料”,[56]同年“二月初九日督率员弁兵勇就地兴工”[57]。因为经费短缺,就“不另雇用土工,……以兵勇畚筑,……不另委派员弁”监理,[58]而是指定军中军官“监修,以节糜费”。[59]尔后,彭楚汉在“一面出洋”巡逻的同时,“仍不时顺道回厦察看监督”[60]工程进度和有没有偷工减料。经过近一年的修筑,于光绪三年(1877)屿仔尾炮台按期竣工,并且“工坚料实”。[61]

光绪十年(1884)屿仔尾炮台的大炮换代升级为现代后膛的克虏伯大炮,炮台也随大炮战技要求进行改建,它将北面和西北面的四座暗炮台改为两座炮台,即正北(中)方向炮台的台面上安置一尊每分钟发射速度为4—5发炮弹,射程6680米(射击仰角5度)—15670米(射击仰角30度),大炮口径为17生(170毫米)的现代后膛克虏伯大炮。[62]为“炮明台一座。(它)台墙周围长三十七丈(118.4米),台基至坪顶,高一丈二尺(3.84米)。坪高宽一十三丈(41.6米),深三丈五尺(11.2米),后台墙宽一十一丈”(35.2米)。[63]西北方向的炮台安装一尊350磅的天星炮(前膛地陷钢炮),为“天星炮台一座。(它)台基高一丈六尺(5.12米),台墙周围长三十二丈(102.4米),台后子药洞一所,宽八尺(2.56米),深二丈(6.4米),高一丈四尺(4.48米),四周用三和土坚筑,顶盖石条”。[64]明台右边(东北方向)三个炮位改建成“暗炮台一座,台墙周围长二十五丈(80米),开炮洞三个”[65],置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膛炮三尊。

改建后,炮台附属设施不变,即“后向新筑外墙一道,长二十四丈(76.8米),中开台门,上盖望楼。台内官厅一座,通连五间,左右厢房二间,后向厨房一间,官厅外兵房九间,又后向兵房七间,左右兵房一十九间,宽深一丈二尺(3.84米),至一丈三四尺(4.16米—4.48米)不等,均高一丈四尺六寸(4.68米)”。[66]时至今日,屿仔尾炮台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三门副炮早已拆毁,而主炮也于1953年修建厦门高集海堤时拆走,但城垣至今仍坚实完好。

国家档案馆馆藏《屿仔尾明暗炮台图》

尽管厦门岛只占福建省全省面积的千分之一,可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使它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古人曰:“厦门一岛,孤悬闽南,远控台、澎,近接金门,又为泉、漳屏障,与粤东毗连,洋面四通八达,实为全闽咽喉门户”[67]又说:“厦门高居堂奥,雄视漳泉”、[68]“同安三面距海,金厦尤为险要,门户之防也。”[69]屿仔尾、白石头两处改建的炮台和同年建成磐石的炮台,以及后期构建的胡里山炮台、鼓浪屿的燕尾山炮台,构成完整的厦门海防要塞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厦门海防要塞更成为“扼中国海上南北交通之要冲,抗击敌海上入侵的重要前沿重地。”[70]

注释: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厦门炮台防御近乎零。从1840年7月18日到8月21日,经过短暂的积极备战,闽浙总督邓廷桢垒建包括镜台山下屿仔尾的沙滩沙墩(沙袋)炮台,命“游击谢国标专守该处”。1841年3月至8月,继任闽浙总督颜伯焘赶筑了包括屿仔尾(三合土)炮台在内的十一座炮台,在屿仔尾布置41尊大炮。战后,厦门要塞全部被英国摧毁。

[2]朱正元《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册三,“厦门、炮台”,光绪己亥十月上海聚珍板印,页40。

[3][4][38][42][43]《文煜李鹤年奏布置海防筹拨台防饷银军火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95,页3791。

[14][15][16][17][18]《文煜等奏筹办闽省沿海各口防务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94,页3780。

[19]《福州将军文煜等奏福建各海口筹防事宜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19,页3856。

[20][21]《文煜李鹤年奏布置海防筹拨台防饷银军火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95,页3791。

[22][23]廷寄,据上折谕文煜李鹤年沈葆贞等,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19,页3781。

[24]廷寄,据三0六四折谕李鸿章,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19,页3781。

[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福州将军文煜等奏福建各海口筹防事宜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19,页3856。

[39][40]《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查勘厦门防务并布置兵力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98,页3954。

[41]彭楚汉《奏为遵旨出洋督缉并修厦防炮台恭折具陈仰祈》,《光绪朝硃批奏折》,第64辑,军事军事工程,光绪2年,页553。

[44][45][50][51][52][53][54][55][56][57][58][59][60][61]彭楚汉《奏为遵旨出洋督缉并修厦防炮台恭折具陈仰祈》,《光绪朝硃批奏折》,第64辑,军事军事工程,光绪2年,页553。

[46]《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查勘厦门防务并布置兵力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98,页3955。

[47]《文煜等奏筹办闽省沿海各口防务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94,页3780。

[48]《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查勘厦门防务并布置兵力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卷98,页3955。

[49]《文煜李鹤年奏布置海防筹拨台防饷银军火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未》,卷95,页3854。

[62]德国克虏伯档案提供170毫米大炮数据。

[63][64][65][66]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一砚斋藏本,页167。

[67]浙总督颜伯焘《奏厦门防剿情形折》;颜伯焘、吴文熔(福建巡抚)《奏福建炮位难拔浙用并通省口岸情形折》。引自《筹办夷务始末》,第2册(道光朝),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880、页883。

[68][69]周凯《厦门志》,卷二,分域略、形势,页14、页15。

[70]《福建海防史》,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页6、页280、页328。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

责编:蔡惠茹

猜你喜欢
水师海防炮台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走向深蓝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熔炉旁捡回提督印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