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卫生院,江苏常州213104)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强。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流涎、拒食等,病程为1~2周,一般很少有并发症,但小儿进食疼痛明显,易烦躁不安。因此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尤为重要。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①129例均为门诊病例,病程12h~3d,年龄5个月~6岁,男女无区别。②临床表现为起病步骤,发热高低不等,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查体咽峡部、软腭及悬雍垂黏膜可见散在性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③排除病变波及口腔前部、齿龈、颊黏膜、手足疱疹者,以及合并肺炎及中耳炎者。④随机分成蒲地蓝配合更昔洛韦组(70例)和单用更昔洛韦组(59例)。两组发病时间、热型、临床表现、白细胞数值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mg/(kg·d)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其剂量为0~1岁:每次1/3支,每日3次;1~3岁:每次1/2支,每日3次;3~5岁:每次2/3支,每日3次;5岁以上:每次1支,每日3次。对照组单用静滴更昔洛韦。两组注射用更昔洛韦治疗时间≤1周,并且两组均予以适当的对症处理。
参照文献[1]制定疗效标准。显效:治疗48h后退热,流涎减少,溃疡变浅变小;有效:治疗48~96h发热逐转为低热,咽痛缓解,原疱疹或溃疡逐渐减少或消失,无新疱疹或溃疡形成;无效:用药96h以上仍发热,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9%,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以柯萨奇A组(1~6、8、10、22),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2]。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同一患儿可多次重复发病,可能与不同亚型病毒感染有关。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湿热时毒,侵犯肺卫,循经上逆,脾胃积热上攻咽喉所致。此病多见于1~7岁儿童,中医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西医一般予抗病毒、退热、补充维生素等对症处理。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黄芩、板蓝根等4味药组成。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作用;苦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脾经,具清热解毒,治湿病、高热烦躁等疾病;黄芩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靛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综上所述4味药合用均有助于增强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之功效。此外西医学认为这4味中药具有抗溶血型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病毒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咽炎、扁桃体炎、咽峡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治疗。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一种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其机制是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的作用,从而最终抑制DNA链的增长。临床主要治疗由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等DNA病毒引起的疾病。但临床实践证明其对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RNA核糖核酸病毒亦有作用,其机制有待考证。
更昔洛韦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戴宪国等[3]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62例,疗程5~7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次对照组及治疗组资料表明,短疗程应用更昔洛韦除过敏反应外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较单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更显著,无副作用,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不足之处口味较苦,笔者建议予温开水稀释后加少量糖服用。
预防措施: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的个人和室内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给予足够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避免该疾病反复发生。
[1]黄邀.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5,11(5):31-32.
[2]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4.
[3]戴宪国,方洪兴,莫存坚,等.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162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3):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