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凤琳 汪小华 胡雁秋 沈振亚 邹晶莹
(苏州大学护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血压作为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可靠指标。血压本身存在波动,临床上许多因素均可导致该波动的发生[1],体位改变便是其中之一。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枢纽,是血压产生的前提。该部位手术风险高,护理难度大,血压波动更加明显,术后常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其稳定。但临床上为增加患者舒适度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体位是常用的护理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体位改变时如何影响血压的探讨越来越多[2-3],但对心脏术后患者血压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现将我院57例心脏术后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血压随体位变化的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中方便抽样手术后患者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54±18)岁,其中瓣膜置换术27例,支架植入术15例,动脉搭桥术6例,赘生物清除术4例,其他5例。术后第4天,病情稳定,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血管舒张剂(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及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1.2 方法 应用PHILIPS MP60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血压,该仪器灵敏度较高,校正完好。监测平卧位、半坐卧位(头高30°)、测压臂侧卧位和非测压臂侧卧位稳定时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脉压(PP),每种卧位收集三次数据,间隔至少10 min,取平均值记录;同时密切观察体位改变中的血压峰值,并用医用秒表记录峰值持续时间。测量人员专业培训且固定一人,操作规范,袖带松紧适当。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 头高30°半坐卧位与平卧位时的血压比较(mmHg)
表2 非测臂侧卧位与平卧位时的血压比较(mmHg)
表3 翻身侧卧位峰值与平卧位时的血压比较(mmHg)
血压的波动是由流体动力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凡可引起血液流体动力学改变的因素均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性,体位改变便是常见因素之一。吴伟仙等[4]研究显示:更换测压体位可引起人体血液浓度、血沉等的改变,对心脏术后患者而言,这种改变更为敏感。
3.1 血管活性药物可调节血压波动
3.1.1 头高30°半坐卧位时血压波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平卧位改为头高30°半坐卧位时,SBP改变不明显,DBP升高2 mmHg左右,这与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指南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5]。但由于心脏术后患者本身射血能力减退,心肌舒缩功能下降等,使外周循环血量减少;加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心血管活性处于特殊状态,调节的敏感性降低,DBP升高的幅度并没有像AHA指南中参考的5 mmHg那么大。
3.1.2 非测压臂侧卧位时血压波动 非测压臂侧卧位时,因测量位置高于心脏平面,同时血液瘀滞在下半身,静脉回流受阻[6],导致血压较平卧位时偏低。表2显示,SBP与DBP均降低2 mmHg左右,这与贾晓梅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血压降低幅度有所不同,差异可能与研究人群不同有关。本研究中,心脏术后患者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血压过大的波动,使其尽量稳定在可控范围内;此外,翻身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全身肌张力增高导致血压升高,亦可部分抵消掉体位改变所带来的血压降低。
3.2 体位改变与血压峰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抬高床头时,峰值变化不明显;但翻身至侧卧位时,血压明显增高达峰值,波动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峰值约于侧卧位40°~70°时开始出现,并可持续至侧卧位稳定后数10 s,SBP及DBP均升高,幅度约为7~8 mmHg。主要原因是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及紧张心理使得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瞬间升高至峰值。心脏术后患者本身器官耐受性有所降低,血管活性药物虽可部分缓解患者血压的波动,但瞬间血压大幅升高亦可导致患者伤口出血,头晕,甚至猝死等[8],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为心脏术后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轻巧、缓慢进行,避免瞬间血压峰值过高引发不良心血管意外。
3.3 血压峰值的持续时间 血压峰值持续时间实际上是减压反射及血管活性药物共同作用于机体的时间。本研究中峰值持续时间11~46 s不等,且与年龄及疾病状况呈一定的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瞬间升高的血压值可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使神经冲动传至心血管中枢,反射性调节血压至正常范围,这是机体为防御所做的负反馈调节,且年龄越大,压力感受器适应现象越明显,反馈所需时间便越长;其二,血管活性药物(主要是血管舒张剂)可松弛血管平滑肌,以降低血压峰值。此外,峰值持续时间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成反比。护理人员应在监测病情时考虑到体位改变对血压的影响,如尽可能采取平卧位测量血压值、翻身动作轻巧、头高30°卧位及翻身过程中的血压报警值设置稍高一些等。若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峰值持续时间过久,应合理调节血管活性药物的泵速,以维持平稳血压,防止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1] Wex ler R.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primary care[J].South M ed J,2010,103(5):447-452.
[2] Giancarlo Cicolini,Gaetano Gagliardi,Enzo Ballone,et al. Effect of Fowler's body position on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0,19(23):3581-3583.
[3] 许邦玉,杨超.测血压时桡动脉放置不同高度对血压值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15-16.
[4] 吴伟仙,李素珍,梁军兵,等.体位改变对血压、脉搏、血沉、血常规等影响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72-373.
[5] Pickering TG,Hall JE,Appel LJ,et al.Statement for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ubcommittee of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xperimental animals:Part 1: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humans:a Recommendations fo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Humans and 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J].Circulation, 2005,111:697-716.
[6] 山慈明,张振香.手术体位改变对患者血压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1):971-972.
[7] 贾晓梅.37例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血压比较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493-1494.
[8] Marcel JH,Aries MD,Jan WE,et al.Variations of Blood Pressure in Stroke Unit Patients M ay Result from Alternating Body Positions[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