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凤艳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
谷凤艳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严峻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前景更是不容乐观。本文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现状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推进就业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解决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高校和谐、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它与社会、高校、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力、就业质量是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体实现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化收入的理性预期,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性目标,还是实现人力市场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高等教育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和学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自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通道,在大学生毕业人数愈来愈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滞销”的局面凸显。据统计,我国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到30%,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大量专业人才学非所用。我校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中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屈指可数,一次性就业率不到80%,将考取相应专业的研究生计算在内,其专业对口率仅为30%—40%。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我从社会环境、专业发展现状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率低存在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我们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是“多因一果”。有社会环境因素,有个人因素,同时也有用人单位和高校的责任。
1.社会环境是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的支持滞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如今国内社工的发展遭遇尴尬的关键原因是专业化走在职业化前面,“先有专业,再有职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引入国内,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优先于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一直没有名分和岗位,国家相应政策严重滞后,这是造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坚定了从事社会工作领域人士的信心。但整个社会从观念到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为社工职业化生存提供的大环境尚不具备。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工作待遇低,升迁机会少,岗位设置不明确,缺乏统一认定和具体标准等问题,导致优秀人才选不进、留不住。
(2)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度和认同度低直接影响就业状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引进国内,社会对它的知晓和认同程度之低超出了想象。对于国内大部分人来说,社会工作是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在招聘不得不面对专业限制的今天,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何谈招聘?与此同时,与社会工作专业密切相关NGO组织发展在国内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国外的NGO组织待遇明显优越的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对于我国的强烈冲击。
(3)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影响和制约学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认可,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大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与此相适应,高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也存在很少考虑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专业师资队伍缺乏而盲目扩招的现象。
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许多高校对这一新型专业的建设投入不够,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加之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理念”,缺少专业实务训练,致使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不够。许多高校的条件很难满足社会工作要求的800小时的社会实践,出现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倾向,对于专业实务其实并不专业,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信誉度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2.学生自身原因制约和影响其顺利就业。
(1)缺乏学习目标,专业学习浅尝辄止、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熊丙奇教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确实需要改革。“现在50%以上的大学生将精力主要用在外语学习上,考四、六级,考GR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们对专业课投入的精力却很少。另外,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选择此专业的初衷并非出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面对强大就业压力和较高社会期望,纷纷投身考证大军,试图增加就业砝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其他的学习中,进一步影响了专业学习和发展。
(2)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①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较高的抱负水平。现实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②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
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组织领导上给予重视、优惠政策上给予倾斜、物质条件上给予保障,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扎实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国家要落实相关政策,增强相应的岗位设置和职业规范。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政府通过支持性介入,设置就业岗位,依靠制度和机制保障,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包括职业资格、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从业规范、登记管理、人才选拔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出台岗位开发与设置、人才使用与管理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探索设置合理的薪酬标准,真正体现社会工作人才的价值。
(2)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①推行职业评价。切实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②科学设置岗位。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快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人才。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1)以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和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①以学生就业创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与合理设置专业。调整设置学科专业时,既要认真分析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又要考虑当前学生能否适用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要考虑“供求平衡”,达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社会需求匹配。
②以就业、创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推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不脱离学生就业、创业与市场经济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 “在教学方法上要排除人为的、专横的压制和灌输,强调自主、自发的学习生活”(卢梭语)。同时,要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民主教育和启发式教学,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学科知识渗透中渐渐提高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就业力。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定职业理想,指导规划大学生活,设计职业生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理念。
②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创业能力得到发展。
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事业心,为其将来毕业就业塑造核心竞争力。
3.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势的替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设计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应加强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的指导,逐步把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工作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①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
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系统地展开工作:一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定位;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还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
本文系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