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刚
(沛县唐楼中学,江苏 沛县 221633)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现状令人担忧。“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因此,对中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我时刻不忘利用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优越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自私、任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坚持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和启发他们,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时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就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所作为。如:童第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综合成绩平均仅45分而被要求退学,但是他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发奋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很快进步到了班级的前列,最终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从没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依靠自学,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结合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自学成才故事,语文课本中方仲永虽有“天资”却“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的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才是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先决条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取得长征的胜利还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如:司马迁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史记》,苦读10年,又用了10年的时间遍访全国,没有这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何来万世的敬仰。苏秦的“锥刺股”,孙敬的“头悬梁”,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的“墨池”……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机器,所以我们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其成才。我在历史教学中就十分注意通过名人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如:商鞅变法时,旧贵族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反对变法。商鞅却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针锋相对。别人都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商鞅却敢于创新,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利就要改革。伽利略正是敢于质疑“物体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理论,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创立自由落体理论。哥白尼、爱因斯坦……他们都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向传统挑战,不断探索、创新,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时下很多学生根本不晓得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其实人生目标就像灯塔,鼓励你乘风破浪,克服艰险,到达成功的彼岸。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如:戚继光年仅十七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在打击倭寇入侵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最终成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道出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青云之志。班超建功异域、孙思邈立志学医……
但人生目标错位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希特勒年轻时就有统治整个地球的狂想,并且当权以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狂想,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墨索里尼,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者们,也只能是遗臭万年。
通过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的对比,学生会明白:人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旅途中不断磨砺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社会不良思想影响下,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模糊,爱国主义思想淡漠。如对国家取得的成就漠不关心,对公共设施被人破坏不感到痛惜……生在这个国家,岂能不爱它。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蕴含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资源。
爱国就要维护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文天祥被俘以后,严词拒绝元朝的劝降,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明自己舍生取义民族大义,受到后人的敬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彰显了其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爱国还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魏征刚直不阿,勇于进谏,为“贞观之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严惩贪官,造福百姓,人称“包青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一直被有识之士所效仿。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工作的科学家积极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种种阻挠,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工作待遇;李四光放弃攻下博士学位;钱三强冒着生命危险……还有“铁人”王进喜、焦裕禄……无不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努力、忘我地工作,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相反,亦有人为一己之私而公然出卖朋友,出卖国家而求得富贵。秦桧被掳到金国后,经受不住金人的威逼利诱,变节投降,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后人怎能不让他跪在岳飞的像前受世人的唾骂呢?厦门远华事件中不知有多少官员被糖衣炮弹轰倒。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不顾党纪国法,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不也成了历史的罪人了吗?
通过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的对比,会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既要维护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又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受社会不良思想及商品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过多地想享受与索取,而不愿去奉献。其实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如果人人都想索取,那社会怎么会进步呢?现实中有无数甘于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就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居里夫人曾说:“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致力于对真理的探讨,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的人。”我深有感触,当年,居里夫妇依靠简陋的实验室,面对成吨成吨的矿渣,通过一年一年的不懈工作,最终发现镭,却没有申请镭的专利。这不正是他们轻物质利益、重事业追求的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尽量在教材中挖掘这类素材,使学生在了解他们感人事迹的同时,感受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诺贝尔一生潜心研究炸药,他在做实验的时候,炸药曾多次发生爆炸,为此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但他并没有放弃研究,在又一次的爆炸中,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已经被炸死了,但过了一会,只见他浑身是血,大笑着喊道:“我成功了!成功了!”诺贝尔临死前立下遗嘱:将他所有的遗产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科学上有杰出贡献的人。在他的眼里全是事业,钱是什么东西?
“两弹元勋”邓稼先积极从事原子弹的研究,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对科学的追求,在一次核爆炸实验后,邓稼先就急忙把核碎片拿去研究,结果受到严重的核辐射,因此身患癌症,但他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透过这些事例,学生能品味科学家轻物质利益重事业追求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从而提升思想境界。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广大教师认真挖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就一定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以及热爱科学事业、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津.中国上下五千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翟文明.世界上下五千年[M].华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