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全
(潢川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潢川 465150)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堂提问因其在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运用。然而,“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已成为当下课改中一个讨论的热点。
我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发现大多数论者在分析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时,主要归因于教师课堂提问技巧及策略的欠缺,而忽视了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及重建。课堂提问看似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部分,其效果的发挥却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关涉到教师提问技巧及策略的把握状况,而且关涉到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理念,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把握程度,教师的知识及情感素养,师生关系状况,以及学生原有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工夫。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
课堂提问从问题设计、发问到对学生应答情况的处理等都涉及教师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方法观等。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新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目标观,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等,都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课堂提问提供了新的导向。
当前,许多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满堂发问,以问代教;只面向个别,不面向全体;只关注回答的结果,不关注回答者的思维过程;只关注教师单方的问,而忽视激发学生的问;只关注单一的知识目标,而不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只重预设,不重生成;只问不评,或评价简单,缺乏激励性,等等。不仅是策略和技巧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存在问题。
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加强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心中有了正确的理念作航标,即使教学内容在变,学生在变,我们也能作出正确的问题设计和引导,问出课堂的精彩来。
如果教师不改变旧的观念,仅仅依靠依样画葫芦的模仿,只能学点皮毛,而无法掌握精髓;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对。因为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仅仅是一些可模仿的操作方式,而理念才是支配这些策略和技巧运作的内在的根本性的因素。
教材是师生教和学的主要文本。深钻教材,有效挖掘、利用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基础。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提问目的不明,无效问题较多,不能有效地挖掘出蕴含在文本中有价值的教育信息;问题主次不分,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肤浅、表面,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等等,都与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全有关。
教师如何吃透教材,这一问题在许多有关备课的文章中已有较多的分析。在此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要备所授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有关教师教授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能帮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一门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课堂提问各个环节的把握更能高屋建瓴,成竹在胸。
2.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全面、系统。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统一起来。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使课堂提问有清晰的指向,目标整体全面才能有课堂提问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
3.要能“钻进去”,更要能“走出来”。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一方面,教师要钻进教材,透彻理解教材,挖掘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以更高、更广的眼光审视教材,超越教材。总之,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才能使问题设计和引导有更高、更广的视角。
4.弄清所备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平均用力。
5.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从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学生是教师课堂提问的对象,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中的兴趣点、关注点,已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等等,都会制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范围,影响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因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因为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不清,问题设计难易不适;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抓不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因为对学生当下的生活空间的不了解,启发引导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等。
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课堂观察,专门调查、作业情况等)来了解学生,特别要注意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交往。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情感,而且有助于教师从中获得学生更多的真实信息,使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及需要,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策略和技巧的把握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有些教师虽然有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但因为提问策略和技巧的缺失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因为教师提问的方式、态度、表情、语气,提问时机的把握,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有关这方面的探讨较多,概括起来,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策略和技巧。
1.问题设计应做到目的明确,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等等。
2.问题表达应明确、具体,语言充满激励性,语调富于变化,表情亲切自然。
3.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使之各有所思,各有所获。
4.合理运用等待,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5.铺路架桥,启发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适时地通过语言或者教具等对“问题”予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6.要学会倾听。教师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要给予对方最真诚的关注,以尊重、平等的态度“洗耳恭听”。教师的这种态度会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7.恰当地反馈、激励。教师处理学生回答的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和提问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的知识经验水平不仅影响其对问题设计的水平,而且直接制约着对课堂上学生的启发引导水平,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对水平。教师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设疑激疑水平和对课堂提问的调控能力,越能帮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应对整个提问过程。
教师应当注意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展知识范围,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经常关心的话题,如此才能为借鉴或引用“他山之石”以攻“问题”之玉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堂提问是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间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和影响,而且包括师生、生生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碰撞。这其中,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亲和度,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师生之间是否情感融洽、心理相融,教学环境是否宽松、和谐、民主、人文等都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度及课堂参与度,影响学生对“问题”能否作出积极有效的思考。
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努力建立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提问需要师生间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课堂上师生进行广泛的对话、沟通搭建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递,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
2.创设宽松、自由、安全、人文的思维及应答环境。首先,要注意创设好的倾听环境。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倾听,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次,教师提问的态度应是积极热情、宽容亲善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因为老师态度恶劣、过于苛刻等而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其中,女生对老师的态度尤为敏感。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赏识、激励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回答及提问。要特别避免偏私不公及简单粗暴,以减少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针对影响课堂提问的多方面因素,全面努力,才能成为“问得巧”的智者,真正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目的。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
[3]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4]葛治国.影响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性的因素调查http://www.jyyxcz.com/23203/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