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交际理解的阐释

2011-03-20 11:35杜福兴
外国语文 2011年6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结论关联

杜福兴

(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1.引言

交际理解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仍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交际理解的理据问题。近年来许多著述都认为语用推理(交际理解的推理)只是依据溯因推理逻辑。本文试用关联理论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在语用推理过程中人们所依据的是溯因推理逻辑、演绎推理逻辑和关联期待。为充分讨论交际理解理据,本文先探讨了交际理解的实质和内容。关于理解的实质问题主要是讨论理解是什么,是指辨认发话者的意图,还是指寻找听话人本身单方面的感受?理解的内容问题主要讨论作为理解对象的各个方面。

2.交际理解的实质和内容

2.1 交际理解的实质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之一D.Wilson(1995:37-8)认为:交际是指公开的、有意图的交际,理解是指挖掘(说话人)通过公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讲,理解一个话语就是找到话语的关联性:关联性与理解是同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

交际中的理解不同于对自然界、客观事物或者处于非交际中的人的认知理解——交际中的理解是听话人通过明示刺激信号(ostensive stimuli)去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先接收到信号(包括话语)然后才开始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理解具有被动的一面。并且,发话者的意图是确定的,理解了以后,理解过程就终止。而自然界、客观事物或者处于非交际中的人没有发出明示刺激信号,对它们/他们的认知理解是认知主体主动发起的,而且这种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是不会终止的。

2.2 交际理解的内容

话语的理解是指挖掘(说话人)通过公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这个意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说话人打算明说的内容,说话人的暗含和说话人对自己的明说内容与暗含的态度(Wilson,1995:38-40)。下面对理解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2.2.1 理解说话人打算明说的内容

要理解说话人打算明说的内容,听话人需要对句子进行解码,然后消除歧义,确定指称,恢复缺省的语言材料,缩窄过分含糊的表达语的意义范围。并不是对任何一个明说内容的理解都会涉及这些思维活动,如果话语比较简单明了,对其明说内容的理解可能只涉及其中某几项活动。例如,王钢和他妻子在深圳工作,2007年9月下旬他用普通话打电话告诉在北京的朋友陈明。

(1)wǒmén zhège guóqìng jiéqù dà lián。

陈明对王钢打算明说的内容的理解首先是解码:我们这个国庆节去大连。然后是确定指称——“我们”指王钢和他妻子;“这个”指2007年的;“国庆节”指10月1日;“大连”指中国辽宁省的一个城市。对明说内容的理解有时涉及到更多的思维活动。比如下例:

(2)If you’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we’re offering a thousand a week.

这是一家职业介绍所在伦敦地铁打出的一则广告。通过对这个句子进行解码和确定指称后,我们还得不出完整的意义。因此恢复缺省的语言材料成为必要。结果有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其一是:If you’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we’re offering(good jobs of)a thousand(pounds)a week.(如果你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我们这里现提供每周一千英镑的职位。)其二是:If you’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we’re offering a thousand(good jobs)a week.(如果你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我们这里现每周提供一千个职位。)所以还必须消除歧义。第一种解释能让正在找工作的人激动。但激动之余他们会问自己:薪水这么丰厚的职位怎么会在地铁这样的地方做广告?这不太可能。于是会选择第二种解释。

2.2.2 理解说话人的暗含

明说内容一般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但暗含却不是那样,它只能在理解明说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推理才能理解。比如在例(1)中,陈明要理解这句话的暗含,他必须以明说内容为基础,围绕这句话形成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如果陈明考虑到在那之前他曾对王钢说过这个国庆节可能来深圳拜访王钢,那么陈明会认为王钢的暗含是:王钢间接建议陈明这个国庆节不要来深圳。理解暗含关键是如何形成语境假设。不同的语境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理解。例如下句:

(3)I always treat other people’s money as if it were my own.

这是英国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期间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明说内容是:我总是像使用自己的钱一样地来使用英国纳税人的钱(这里明说内容的理解包括确定“other people”这一短语的指称,即英国纳税人)。但是如何理解她的暗含?如果语境假设是:她花自己的钱很谨慎,那么(3)的暗含是:她将会谨慎地用好英国纳税人的钱;如果语境假设是:她随意地花自己的钱,那么(3)的暗含是:她将会随意地使用英国纳税人的钱。这说明不同的语境假设导致不同的暗含。听话人的任务是要辨认说话人打算向听话人表达的暗含。很明显,这里撒切尔夫人打算向听话人表达的暗含是前者。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进一步讲,我们是怎样去确定所有说话人打算表达的暗含的呢?这是本文“2.3”部分(理解的理据)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2.2.3 理解说话人的态度

说话人对自己的明说内容及暗含抱有一定的态度,这主要是指说话人在表达某一明说内容及暗含时是当真还是说套话、或是开玩笑、或是说气话;是完全肯定还是半信半疑;是希望情况如此还是猜测如此等等。例如,上小学的强强喜欢上网吧,对网络游戏着迷。一天他晚上12点多才回来。这时他的爸爸对他说:

(4)你下次再这样我打死你!

如果强强只理解他爸爸这句话的明说内容,他会感到极度恐慌。但事实上他不会那么害怕,因为他会考虑到他爸爸对自己明说内容的态度——他爸爸只是在说气话,而并非真的将要打死他。

交际中理解说话人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句俗话: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其意就是叫听话人不要只注意说话人的明说意义和暗含意义而忽视其对明说与暗含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说话人的态度是“当真”的,听话人也习惯这种态度。正因为“习惯”,所以往往对态度这层意义的存在感觉不到,只有当态度不是“当真”时,听话人才意识到其存在。这时态度对明说与暗含起修正作用。如例(4),当强强理解到他爸爸的态度并非当真时,他对他爸爸的明说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是“要打死他”,而是要严厉惩罚他。

3.交际理解的理据

3.1 语用推理

听话人首先要依据语言知识对话语进行语言解码,然后要通过推理才能获得话语的完整的明说意义(显义),这里的推理是指确定指称、恢复缺损的语言材料和缩小过分含糊的表达语的意义范围等过程;听话人理解话语的暗含和说话人的态度(隐义)则完全通过推理完成。那么听话人依据什么进行推理呢?这就是理解的理据问题。

从众多的关联理论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语用推理从整体上看包括非论证性推理(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论证性演绎推理和用关联期待检验的环节。

非论证性推理不同于论证性逻辑推理——论证性逻辑推理仅借助确定的前提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语用推理中受话者的任何可得到的概念信息(conceptual information)都可以成为前提(Sperber&Wilson,1986/1995:65)。这就是说听话人在推理理解话语时可依据自己可得到的任何概念信息,或者说他/她没有确定的前提可依。听话人需要形成语境假设作为理解话语的前提。这一环节就是非论证性推理环节。一旦前提形成,接下来的就是用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暗含意义。

演绎推理规则在语用推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Sperber&Wilson,1986/1995:69)。虽然演绎推理本身不会出错,但若其前提是错误的,那么结果就一定是错的。因为语用推理中的演绎推理的前提是语境假设——是通过非论证性推理所获得,所以难免出错。为避免这种错误,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还包括一个用关联期待检验的环节。为进一步说明语用推理的各个环节,有必要讨论一下普通逻辑推理。

3.2 普通逻辑推理

普通逻辑推理可分为两类:论证性推理和非论证性推理。前者如完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后者如溯因推理(或回溯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统计推理和类比推理等。论证性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绝对的;非论证性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里我们就论证性演绎推理和非论证性溯因推理分别举例略加说明。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它有一些有效式,如联言推理的组合式(p;q;)→(p∧q),分解式(p∧q)→p;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p∨q)∧﹃p→q,肯定肯定式(又叫添加式)p→(p∨q);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p→q)∧ p→q,否定后件式(p→q)∧﹃q→﹃p;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p←q)∧﹃p→﹃q,肯定后件式(p←q)∧q→p;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推理的肯定前件式[(p→q)∧(q→r)∧(r→s)]→(p→s),假言选言推理的复杂构成式[(p→q)∧(r→s)]∧(p∨r)→(q∨s)等等。

在上述公式中,“→”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表示“或”,“﹃”表示“并非”,“←”表示“只有,才”。现举例说明假言选言推理的复杂构成式:如果我们把“知难而进”代替p,“是勇者”代替q,“乐于助人”代替r,“是厚道者”代替s,那么我们从“‘如果他知难而进那么他是勇者’并且‘如果他乐于助人那么他是厚道者’;‘或者他知难而进或者他乐于助人’”的已知条件,就可推断出“或者他是勇者或者他是厚道者”的结论。

溯因推理是根据某已知结果和有关知识推断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推理。用公式表示:

B

A→B

A

溯因推理的特点是由结果追溯原因。例如,从花盆中的花凋谢的结果推断出花盆缺水。这一推理过程是:花凋谢(B);如果花盆缺水(A),那么花凋谢(B);所以花盆里缺水(A)。

溯因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这是因为虽然从推理形式上看,它很像必然性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但实际上它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但没有“肯定后件式”。我们可以从“如果花盆缺水,那么花盆里的花一定要凋谢;花盆里缺水”的已知条件,推断出“花要凋谢”的结论(肯定前件式:(p→q)∧ p→q)。但是从花盆里的花凋谢而得出的花盆缺水的结论只能是或然真,而不是必然真,因为也可能是花的根部被破坏等别的原因。

3.3 交际理解的三大理据

3.3.1 溯因推理逻辑理据

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非论证性在于:受话人在推理理解话语时是没有确定的前提的,他/她需要形成前提,即语境假设,而语境假设的形成过程具有或然性,这是因为(Wilson,1995:41)语境假设(或背景假设)不只是话语的上文,也不止是话语发生时的实时实地情景,而是指理解话语时起参考作用的一切假设。这些假设可能来自上文,也可能来自对说话人或说话时的实地观察,但也可能来自于受话者的文化或科学知识、常识,以及受话者当时所能获取或者联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受话者在形成语境假设时有很多的选择。

形成语境假设是语用推理的最重要部分。关联理论非常重视语境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一个话语单单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话语的解释一方面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一些可及的语境假设决定的(Wilson,1995:43)。只有先形成语境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时才有大前提可依,也因此才能推断出结论,即找到说话人的暗含。形成语境假设实际上就是根据已说出的话去构建一种可以合理解释说话人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的原因的背景假设。这种根据某一已知事实结果去推断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推理在逻辑学上正是叫溯因推理。国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语用推理具有溯因特性(Hobbs et al.1993;Bunt&Black,2000;Christiansen,2002)。

理解话语先是初步识别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接着所进行的语用推理的第一步是溯因推理,即形成语境假设。如理解例(3)时首先是识别“I always treat other people’s money as if it were my own”的字面意义:我总是像使用自己的钱一样地来使用别人(英国纳税人)的钱。紧接着就是溯因推理,即假设“She always treats her own money cautiously”(她花自己的钱总是很谨慎)。这一推理过程如下:

撒切尔夫人说“我总是像使用自己的钱一样地来使用别人(英国纳税人)的钱”(B);

如果“她花自己的钱总是很谨慎”(A),那么她才说“我总是像使用自己的钱一样地来使用别人(英国纳税人)的钱”(B)。

所以“她花自己的钱总是很谨慎”(A)。

这样就为下一步的演绎推理形成了大前提,使演绎推理成为可能,进而推导出话语的暗含结论(见本文“2.3.3.2”的分析)。理解例(5)时也是这样:

(5)(a)Mary:The fridge doesn’t work.

(b)Peter:Is there a power failure?

(c)Mary:No.

(d)Peter:I’ll call an electrician.

(5d)的明说意义是“我将请电工修理”,它的暗含是“(冰箱或线路)哪里出了故障。”这一暗含结论是演绎推理的结果,而演绎推理之前便是溯因推理——根据“冰箱不能正常工作”的结果追溯其原因:“或者是停电或者是哪里出了故障。”这一推理过程如下:

冰箱不能正常工作(B);

如果停电或者哪里出了故障(A),冰箱就不能正常工作(B)。

所以是停电或者哪里出了故障(A)。

这一溯因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停电或者哪里出了故障”成为下一步演绎推理的前提,使演绎推理成为可能。

3.3.2 演绎推理逻辑理据

演绎推理规则在非论证性语用推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理解话语时,总是先围绕话语形成语境假设,把这个语境假设当作大前提,把话语本身当作小前提,然后运用演绎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就可得出结论,即话语的含义。如理解例(3)时的推理就是这样:

She always treats her own money cautiously.(语境假设/大前提)

She always treats other people’s money as if it were her own.(话语/小前提)

She always treats other people’s money cautiously.(含义/结论)

3.3.3 关联期待理据

以上分析显示:理解话语首先是通过解码获得话语的明说意义,再通过推理获得暗含意义。推理的第一步是溯因。溯因是或然推理,而不是必然推理。换句话说,听话人听到话语后形成语境假设时有多种可能。形成不同的语境假设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话语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释。紧接着的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它是把溯因推理所得出的结论用着大前提,把话语当着小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但是如果溯因推理出错,它就会依据错误的前提得出错的结论。如对例(3)的分析就能证明这一点(这里不再重复)。那么听话人是怎样对话语作出单一而正确的解释的呢?关联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他/她有关联期待(expectations of relevance)这个依据。每个话语产生的关联期待准确而强有力,足以能够排斥所有其他的解释而确立唯一解释,所以当我们找到那个能满足关联期待的解释时,我们就能确定那是唯一的解释。(Wilson,1995:46)

听话人应先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暗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Wilson,2000)。这种受制于关联期待的明说内容与隐含之间的互相调节是关联理论语用学的主要特征(Blakemore,1992;Sperber& Wilson,1998;Wilson,2000)。

关联期待是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关联期待呢?根据Wilson(2004:9)的观点,关联期待是指听话人有权期待话语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它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

关联期待是说当受话者听到话语时,对话语产生一种期待。首先,受话者期待话语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他/她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这样受话者就会注意话语,不会对话语不理不采,从而理解的过程就自动开始。并且,受话者期待话语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这是说受话者一方面期待话语的最大关联,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发话者的能力与意愿。关联性的大小是由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精力来决定的——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精力成反比。而语境效果是话语新信息与语境假设旧信息作用的结果。理解话语时,话语新信息是已定的,因此,语境效果的大小就取决于语境假设的选择了。比如说你听到:A fire has broken out.如果你的语境假设是“发生火灾的地方是外国”,那么语境效果就会很小;如果你的语境假设是“火灾就在你很近的地方”,那么语境效果就会很大。因此,受话者在判断某个话语是否在某种解释下具有发话者的能力与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时要考虑自己所用的语境假设是否是发话者所指的语境假设。听话人必须选择和使用所指定的语境假设集(Wilson,1995:42)。如果受话者所用的语境假设是发话者的能力与意愿允许范围内的,而且在这种语境下解释话语时,话语产生的语境效果最大,并且在构建这一语境假设时耗费的精力又不大,从而话语也就实现了发话者能力与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那么这一解释就是符合关联期待的解释,也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这时关联期待就得到了满足,理解的过程也就自动停止;如果对话语的某种解释没有满足关联期待,就会开始新一轮的解释。

运用这一理论就可回答在分析例(3)时所提出的问题:

(3)I always treat other people’s money as if it were my own.

为什么不把这句话理解为“撒切尔夫人将会随意地使用英国纳税人的钱”,而要理解为“她将会谨慎地用好英国纳税人的钱”呢?先看这句话是如何产生关联的。关联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语境效果,当新信息与现时语境假设发生以下三种作用的任意一种时便产生语境效果:加强现时语境假设;与现时语境假设相矛盾并将它打消;或者与现时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一个语境暗含(Sperber&Wilson,1986/1995:108-117)。当听者听到(3)时,他/她的现时语境假设应该是:“撒切尔夫人可能会谨慎地用好英国纳税人的钱。”这样,话语新信息(3)既可通过加强这一语境假设(此时,新信息被解释为“她将会谨慎地用好英国纳税人的钱”)而产生语境效果,也可通过与现时语境假设矛盾并把它打消(此时,新信息被解释为:“撒切尔夫人将会随意地使用英国纳税人的钱”)而产生语境效果。因此,这两种解释都能使话语对听者产生关联。但是“撒切尔夫人将会随意地使用英国纳税人的钱”的解释不能使话语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撒切尔夫人当时作为英国的首相,当然不会“愿意”别人这样来理解她。这样的理解所依据的语境假设(她随意地花自己的钱)不是发话者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因此这种理解没有满足关联期待,需要重新理解。于是将(3)解释为:“她将会谨慎地用好英国纳税人的钱。”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就是找到话语在发话者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正如Wilson所说,关联性与理解是同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

4.结语

交际中的目的就是辨认发话者意图,这个意图要通过在受话者语境中产生关联才能被受话者认知。这个意图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明说意义、暗含和对明说与暗含的态度。明说意义是表层意义,暗含是深层意义,态度对这二者加以肯定或修正,这三者是个统一体。理解话语是识别语码—溯因—演绎—用关联期待检验的过程。理解始于语码识别,初步得出话语的明说意义,然后运用溯因推理围绕话语形成语境假设,接着以此假设为前提,利用演绎推理规则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此结论满足了关联期待,理解的过程就停止;否则就会进一步扩展语境,重新进行溯因—演绎推理,直至关联期待得到满足。其实,关联期待并不是等到结论作出后才起“检验”作用,它在进行溯因推理(即形成语境)时就在左右听话人的思维。也就是说关联期待不仅决定语境扩展的深度,而且决定语境形成时的方向。

[1]Blakemore,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Oxford:Blackwell,1992.

[2]Brown,J.Modes of understanding[C]//G.Brown,K.Malmkjēr,A.Pollitt,J.Williams.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Oxford:Oxford Univ.Press,1995.

[3]Bunt,Harry & William Black.Abduction,Belief and Context in Dialogue: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M].John Benjamins,2000.

[4]Christiansen,H.Abductive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s Bottom-up Deduction[C]//Wintner,S.Proc.NLULP,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Logic Programming.Roskilde University,2002:33-48.

[5]Hobbs,J.R.,Mark Stickel,Douglas Apelt,and Paul Martin.Interpretation as Abduction[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3,63(1 -2):69 -142.

[6]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7]Wilson,D.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C]//G.Brown,K.Malmkjēr,A.Pollitt,J.Williams.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Oxford:Oxford Univ.Press,1995.

[8]Wilson,D.Relevance,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s[J].现代外语,2004(1).

[9]Wilson,D.关联与交际[J].现代外语,2000(2).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结论关联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智趣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学
结论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