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丽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呢?联系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具体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想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仅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创设各种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只能肤浅地理解课文中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难以理解儿子对母亲的那一份怀念之情和对母亲早逝的心痛、无奈之情。上课伊始,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母亲的不满,然后为学生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母亲的爱是深沉的,引导之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有些课文的学习,可以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学习《诗经》的《蒹葭》,我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当婉转抒情的歌曲在教室里响起时,学生的心灵都被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了。当歌曲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具体了解这首歌的歌词吗?”学生都热切地说:“想!”“那就一起来看课文 《蒹葭》。”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语文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这个预习不同于以往简单的预习,像查查生字、标标小节号等就完了。我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并提出要求:读—思—问。学生预习时首先阅读文本,不看预习提示,不看课后习题,就如平时看杂志、看报纸一样。看后思考自己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有哪些自己认为重要或以前不知道的内容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等等。最后要问,哪些地方没读懂,或读后有哪些疑问,以及自己对文章有哪些建议等。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我先出示文中的几句话:“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然后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从这几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相关问题。最后我进行疏导和归纳,出示学习目标:(1)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2)作者对死难烈士、对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对后继的革命者分别是什么态度?(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体会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是怎样综合运用的?这样师生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但由学生提出问题更好。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加以疏导和归纳,提出具体目标。教师每课之前检查预习笔记,这是最重要的语文作业。这些预习问题同时在课上教学中检查,并设立评分标准,有创意或自己独到见解的问题要加分。这样充分就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差距缩小,而教师也可全方位了解学生反应的多元化。
这是自主阅读的主要环节,是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杜威说: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必须坚决进行角色转换,要由过去的“直接传授者”、“主讲者”的角色转换为“指导员”、“咨询者”和“顾问”等角色,但决不能成力“旁观者”。在学生自主阅读中,过程应让学生操作,时间应让学生占用,方法应让学生归纳,知识应让学生获取,规律应让学生发现。当然,这一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不会一下子就能较好地自主阅读,教师应由“扶”到“放”,先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运用方法自主阅读。为把阅读方法的精髓变成学生实践操作的行为步骤,使学生按阅读程序一步一步地自主阅读,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程序。例如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可以用以下程序:(1)通读全篇,确定这是不是一篇事物说明文。(2)若是事物说明文看看说明的对象及其特点是什么?(3)为了说清楚这个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4)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5)学习了这篇说明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评价能激发学生产生渴望新知的动机,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及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多鼓励,多表扬,但也应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后,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时还不够全面、充分。因此,教师还必须做适当的补充讲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疑难之处,老师要鲜明地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涵。另外,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主阅读、钻研、思考的基础上,要着重进行讲解,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将知识结构运用于新情况,实现知识重组、促进新发展区的形成、从而深化认识结构的过程。我们在实现这一过程时,要巧妙地设计练习,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灵活,作业精要,突出针对性、思考性和层次性。例如学习了《台阶》一文后,我问了以下问题:“在真切地感受了《台阶》中的父亲为了理想奋斗了一辈子的人生经历之后,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与我们曾经读到的哪部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略一沉思之后马上有人想到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我进一步追问:“同学们讨论一个,然后具体说说两者的异同点是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们立即兴高采烈地讨论开了,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答案:
共同点——都忠厚老实、勤劳肯干,都有远大的理想,都为了自己的理想执着追求,吃尽千辛万苦。
不同点——祥子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祥子彻底地失望了,堕落为一具行尸走肉。“父亲”的理想最终实现了,“父亲”虽然几乎垮了,但心里很平静,晚年有儿子孝顺着。
明白的道理——在万恶的旧社会好人不会有出路,在光明的新中国只要靠诚实勤劳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课上到这里,我想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把新旧知识比较整合,一定能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教书、育人两者和谐统一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学生在读这些文章或做相应的阅读理解习题时,就会去接触这些道理。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巧妙及时地将空洞的道理与学生日常的生活、行为习惯联系起来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天我就发现郭逸轩同学的心思不在课堂上,而全在他新买的手机上。我朝他瞟了几次,他都不能收心,仍然时不时地摆弄手机,我就厉声把他叫了起来,狠狠地批评了几句,还说要叫他父母没收他的手机。他很难过,也许是觉得丢了面子,也许是害怕失去心爱的手机,总之,站在那儿眼泪都快滴下来了。当时我正在分析一篇课外阅读理解的文章《我精彩的糟糕的诗作》([美]巴德·舒尔伯格),文章的中心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需要爱的力量,又需要警告的力量。要谨慎地不让其中任何一种力量把自己引入歧途”。归纳出这个中心后,我就对学生们说:“刚才郭逸轩同学上课没认真听讲,肯定分不清老师给了他几种力量。”其他同学立刻迫不及待地说:“‘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郭逸轩,老师刚才严厉地批评你,是‘警告的力量’,不过正是因为老师爱你,关心你,希望你能认真听讲,不要浪费时间,要多学点知识,所以才会这样批评你,就像文中所说的,这是什么样的批评?”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地回答:“是基于爱的严厉的批评。”我说:“不错,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郭逸轩你可不能因为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恨而对老师心生怨恨啊!要是这样,老师不就成冤大头啦!”一席话说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原本哭丧着脸的郭逸轩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开了一朵花。后半节课,我发现郭逸轩再没有看手机一眼,一直在认真地听讲。我想,通过这节课,不用父母、老师再多加教育,学生们自会更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自己钻研,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查阅资料等,总之,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就是对学生有益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