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宝
(敦煌市转渠口中学,甘肃 敦煌 736200)
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读多”、“读对”、“读好”上下工夫。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阅读和写作已经成为中考的重头戏。这说明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了阅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阅读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基础轻能力,重分析轻朗读,重讲解轻感悟的现象。
日前在一些学校听了几堂公开课,主要的感受是教师过多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一篇活生生的文章被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学生朗读课文又是结结巴巴,乃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时显得彷徨无助,无所适从。我觉得这种做法已然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宗旨,甚至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初中语文教学仍然要强调以朗读为核心,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和感染,并有感情地朗读。全国中考语文考试改革工作会议决定: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即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着眼点,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则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确立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把朗读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去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朗读带动课堂教学,用朗读培养理解能力,用朗读检测课堂教学,让朗读成为教学的核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朗读的四个层次。
(1)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把一个客观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一个房间可看作一个整体,一个人可看作一个整体,一棵树可看作一个整体,一层楼、一栋楼也可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房间在一栋楼中却只能作为一个部分。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以它独特的个性成为各自独立的一个整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综合的外在显现。因此,一篇课文是一个集知识、思维、情感、审美于一体的综合体。我们在阅读理解中不能单方面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待它,才能全面深广地把握作者渗透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而这些信息又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段来体现的,字词句段都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整体,同时又是整篇文章的部分。所以,“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从全篇整体的角度对不同层面的整体分别进行考察与综合理解。不朗读就不能理解词句,就不能把握思想,就不能感悟灵魂。所以,一篇课文也好,一段课文也好,从朗读开始理解字词句段,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理解作者为表达中心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只有朗读才是全面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才是读者和作者思想心灵互相沟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不可忽视,更不可忽略。
简单地说,一篇文章,从写作的方式上说,是记叙文,就要弄清记叙的要素和内容,表达的是什么主题思想;是议论文,就要明确议论的中心论点,明了作者发表的是什么看法;是说明文,就要把握说明和阐释什么事理,这些全在于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从各种文体上说,是小说和戏剧,就要确定它塑造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故事、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是散文和诗歌,就要品味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思想。把作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整体感知,方能把握主旨,明了作品意图,对于全面把握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有所感悟。
当然,强调整体感知并不是排斥具体感受和品读。一篇文章,读后有一个整体感悟,一段文字、一句话也各有所感悟。只有细细品味每句话、每段话,才能捕捉并整合出对整篇文章的感悟。
这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能搞一刀切。他们因生活阅历、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看问题角度的不同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论是从结构层次还是修辞造句,不论是从选材角度还是详略安排,只要有所感悟都要肯定,从而真正实现阅读理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有些课文和语段可能不好把握,当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时,要给予帮助和指导:或反复朗读,或仔细品味,或通过示范感情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朗读,只要学生有所感悟,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3)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朗读的重心。用不同语气读出不同语句,直接关系着对语句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感受。准确把握语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这个环节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要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品味每一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4)受到熏陶,有感情地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再现和创造,有感情地诵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创造。只有对作品深入理解了,理解透彻了,才能读出感情来。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蕴含丰富的感情,要注意体会。其实任何作品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整体感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慢读细品,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文中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作品倾向都会逐渐显露出来。而反复朗读,仔细品味的过程就是受到熏陶和感染的过程。当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相通时,就能迸发出火花和情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朗读阶段。
读的目的是读懂,读懂的前提是会读,而会读是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的。根据朗读的要求和层次,宜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三个三”的朗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论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典范,许多作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进行思想熏陶的最好的典范,要充分利用。一篇课文,从初读到诵读,一般要经过“三个三”的朗读,一是预习时读三遍。其目的在于整体感知,了解基本内容;认知生字,扫清阅读障碍;熟悉课文,把握层次结构。二是课堂上读三遍,即范读、领读、试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朗读的语气、节奏、轻重、停顿。三是课后再读三遍,进一步整合对作品的感悟,在宏观上形成更高更深的认知和把握,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感知过程。积累阅读理解和朗读感悟的系统方法,并形成一种恒久的习惯和能力,从时间和空间上养成随时随地地朗读课文的习惯,以便更好地向课外阅读拓展。这里,教师必须明确一点:语文教材仅仅只是一个媒介,而不是语文的全部,要想学好语文,提高朗读能力,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前5分钟朗读。
朗读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须长期坚持,系统训练。一篇文章,要想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需要经常朗读,多次反复。授课前,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来确定朗读的内容,提出朗读的要求,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或重温学过的课文,或试读即将学习的新课,或集体,或分组,或个人,或齐读,或轮流读,或接龙读。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提高朗读能力。
(3)1分钟朗读比赛。
利用课前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对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语段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优秀小组或个人在课堂中进行朗读,或者利用课余时间,或三五人,或一两人,随时随地进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朗读能力的提升。
(4)作文朗读。
一般来说,作文是学生自己劳动和创造的成果,表达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是学生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朗读起来比其他的作品要顺口些,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声情并茂。作文课上,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朗读能力的方式,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认真作文,防止粗制滥造。
(5)诵读精美小品文。
教师应当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印发一些精美小品文,应特别指明诵读篇目,让学生平时加强朗读,以便举行朗读比赛。有些经典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悟性。
(6)演讲。
充分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活动中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郑重其事地做活动准备,大张旗鼓地铺开演讲朗诵,造成朗诵的强劲势头,促使学生练习、提高。
(7)情景剧表演。
话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是最具口语化的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别怕费时间,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中人物对话所蕴含的思想,通过表演展现出来,以提高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8)举行系列朗读比赛活动。
学校语文组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朗读、诵读比赛,班级也要定期搞一些相应的活动。可以组织一分钟朗读,五分钟朗诵。材料和内容可以是课本中的课文、材料,也可以是报纸杂志上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朗读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和感情的丰富性。
(9)收听收看新闻联播。
为了更准确地进行朗读,鼓励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等电视、广播节目,感受播音员的播报,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音准(听力和发音),还可以纠正平时朗读中的一些诸如停顿、快慢、节奏、重音、语气等方面的弊病。
(10)收集整理易读错的字词。
有些词语,学生平时说话或朗读时不太注意音调、音阶,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朗读档案,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归类收集,注音标调,多看多读,做到心领神会。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认为把大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有点得不偿失,正是这种思想在无形地剥夺着和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权利,以至于学生到九年级了,上课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还是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言不成句、词不达意。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实在有些心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朗读还给学生,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1]潘百齐,廖昌胤.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