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 安 静
(中国地质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0083)
关联理论于1986年由法国语言学家兼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提出来,是从认知角度作出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性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支撑理论,关联理论在提出后短短几年内的影响就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特别是Gutt在1991年发表了“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的博士论文后,翻译成为了受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Gutt运用关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英国汉学研究学者W.J.F.詹纳尔(W.J.F.Jenner)翻译《西游记》的译本Journey to West就可以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很好地加以分析解释。他的译本是第一部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全译本。2000年《大中华文库》出版,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国内外发行,其中《西游记》就选择了詹纳尔的译本。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它无论思想性或是艺术性都堪称一流,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西游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
不言而喻,《西游记》的翻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富含文化的内容俯拾皆是,如何处理是译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通过此译本中部分翻译,管中窥豹,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归纳出詹纳尔对书中文化内涵所采用的主要翻译手段。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跨文化的“示意—推理”过程。翻译的全过程包含两个“示意—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及关联原则对其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此时,译者是听话人。而后,译者进入第二个“示意—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自己对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和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据此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既是交际者又是接受者。总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在关联理论视域下,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依据最佳关联原则,认真分析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灵活变通的手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意译相结合、或加注、或借用译入语形象,也可通过适当增添或省略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既传递了原文的内涵,又能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在合乎译文语言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来保持其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这种方法通过直接翻译字面信息,就将源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一并传达到位,既保存了信息意图,又直接融合传递了作者的交际意图。
直译是此译本用得最多的一种译法。在《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中,有众多神仙妖怪,除主人公唐僧师徒外,还有佛教中、道教中的各色人物。所有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并无对应之物,对此,詹纳尔大多采用直译,此译法可以保留原文浓厚鲜明的民族色彩,再现原文的形象。除了这些特殊名词外,对于含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典故和具备特有内涵的翻译对象,也只有采取直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尽量尊重原著。
特殊名词直译的例子如:
玉帝 TheJadeEmperor
镇元大仙 theGreatImmortalZhenYuan
牛魔王 BullDemonKing
金蝉脱壳计 “Goldencicadasheddingitsskin”trick
例如:
(1)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撵走时,对唐僧道声:“苦啊!你那时节,出了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叫我回去:这才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第二十七回)“That’s a terrible thing to hear,master,”he said.“When you left Chang’an Liu Boqin helped you on your way,and when you reached the Double Boundary Mountain you saved me and I took you as my master.I’ve gone into ancient caves and deep forests capturing monsters and demons.I won Pig and Friar Sand over,and I’ve had a very hard time of it.But today you’ve turned stupid and you’re sending me back.‘When the birds have all been shot the bow is put away,and when the rabbits are all killed the hounds are stewed.’Oh well!If onlyyouhadn’tgotthatBand-tighteningSpell.”
译文中保留了典故的翻译,将其直译出来,在保证目的语读者顺利读懂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文的形象生动,实现最大程度的关联。
(2)那呆子走得辛苦,内心沉吟道:“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晓父娘恩。’公道没去化处。”(第二十八回)He muttered to himself,“When Monkey was with us the old priest could have anything he wanted,but now I have to do it all.How true it is that’you have to keep house to realize how expensive rice and firewood are,and raise sons to understand parental love’.There is nowhere at all to beg on this road.”
同样,此处直译了源语中的谚语,在作者与译文读者间实现最佳关联性。
使用译文语言中功能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并不是所有蕴含文化内涵的语句都适合用直译,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所以当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译语中难以再现时,詹纳尔采取了意译。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大意用译入语表达出来,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比喻及其它修辞手段等。此译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保证译文内容正确、顺畅、易懂,并传达原作品中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1)处世须得心上刃,修身切记寸逢而。(第二十六回)When living in the world you must be forbearing;patience is essential when training oneself.
显然,詹纳尔采取的是意译,作者的小字谜,“忍”乃心上刃的意义省掉了,这样更能通俗易懂地传达出原文传达的含义,这种字谜式的文字游戏的味道已经被完全过滤掉了。
(2)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福’?”(第二十六回)“You’re certainly a moron,”the star of Blessing replied,“So how dare you call us slaves?”“If you are not slave then,”Pig retorted,Why do people always ask you to bring us blessings?”
采取意译直接传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
(3)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第二十三回)Sanzang does not forget the basic;the four Holy Ones have their piety tested
(4)禅师惊问道:“你……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第十九回)其中“大缘”译作“thegreatgoodfortune”。
替代是译文为适应和照顾目地语的文化习惯,使用目的语文化中功能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文化不同而无法译出的内容。使他们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效果,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取经故事,书中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比比皆是,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很多佛教词汇在英语里并无对等词汇,对此,詹纳尔用了一些基督教词汇来翻译,将原文中佛教的概念转化为基督教概念。这样做无非是为迎合读者的宗教背景,便于读者理解以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从翻译效果来看,此种译法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但它容易给译文读者造成中国古代人也信奉基督教的假象。例如:
(1)“阎王” “KingofHell”
“阎王”是佛教用语,指掌管冥界(underworld)的人,而地狱(hell)属基督教用语。
(2)第十六回观音院里的“师祖”被译作“Patriarch”(基督教会的主教)。
(3)“袈裟”被译作“cassock”(牧师穿的黑色或红色袍子)。
(4)第十八回捉妖的“法师”被译作“priest”(牧师)。
显而易见,这些词语都采用了替代的翻译方法,虽方便了目的语读者阅读,但词义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当然,将一种语言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绝非易事,而将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名词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更是难上加难,译者不可避免地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虽说在此不能对译者责备求全,这一翻译的困难是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文化底蕴所造成的,但是“cassock”的译法的确有待商榷,整个第十六回都是围绕这件宝袈裟展开的,先是观音禅院的老僧起了贪心,想谋财害命,未果自尽,后袈裟又被黑熊怪偷了去。之所以引起这些,皆因这件袈裟“彩气盈庭,霞光满室”,的确是个宝贝,但“cassock”一词实难让译入语读者产生此类联想,故认为可换用梵语中“袈裟”一词来翻译。
翻译亦即文化翻译,汉英两种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遭遇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注释是十分必要的。注释(annotation)就是增词补义或增词达意,即文内不透明,文后或文外补充交代的译法。它包括附注(正文内补偿)、脚注与尾注(文内“空白”,文外补偿)等,是移植文化信息的有效补偿手段。虽然加注会分散或打断读者的思路,但有助于读者理解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可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使他们在某一层面上进行思想交流,保证交际成功。例如:
(1)孙悟空的启蒙师傅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名字。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第一回)“There are twelve words within my sect...If we work out the generations of disciples,then you should have a name with Wu(’Awakened’)in it.So we can give you the Dharma name Sun Wukong,whichmeans‘MonkeyAwakenedtoEmptiness’.”
上文的“悟”,指佛教徒了悟佛理,具有强烈的佛教意味。同样,“空”是梵语的意译,意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因此,“悟空”就是修行者达到了悟空得道的境界。这里对于孙悟空的名字如果直接用音译,西方读者显然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佛教意味。因此,詹纳尔的英译本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用“Sun Wukong”这一名字保持了与汉语称谓的一致,又用“Monkey Awakened toEmptiness”传递了其中所蕴含的佛理,达到了音译与意译的统一。
(2)八戒的名字音译也是如此处理。
三藏道:“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 Sanzang replied,“You are not to eat the five stinking foods and the three forbidden meats,and I’m giving youanothername:EightProhibitions,orBajie.”
此例中,“八戒”一词如果仅按照音译,无疑会失去这个名字所传递的佛教内涵,即戒除“五荤三厌”。而詹纳尔用“EightProhibitionsPig”这一注解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西游记》中介绍有关地支的来源。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第一回)Inthearithmeticoftheuniverse,129,600 years make one cycle.Each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twelve phases:I,II,III,IV,V,VI,VII,VIII,IX,X,XI and XII,the twelve branches.(Original note:they are represented also by twelve animals:mouse,bull,tiger,hare,dragon,serpent,horse,goat,monkey,cock,dog,andpig.)
在处理地支名称时,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詹纳尔采用罗马数字来代替12个地支名,并附加尾注来进行补充说明。由于英语文化中没有相应的表达,为了便于理解,将地支名转化为英语读者所熟悉的罗马数字,这样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给译者留下较大的自由处理空间。因此,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在具体翻译策略上,能动地采取一些调整、补偿和变通等手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替代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理解译文的最佳关联。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术语的翻译,既要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民族色彩,又要考虑到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将源语与目的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用最佳方式进行翻译。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一种手法去解决问题,而应该具体地从不同情景的上下文出发,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读者的手法传达原文信息,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从而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译者的中心任务是在分析译文和原文的动态语境过程中,寻求存在于原文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的最佳关联,并力求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吻合读者预期,使译文与原文取得等效的最大关联性。
[1]Jenner,W.J.F.Journey to the West[M].Foreign LanguagesPress,Beijing,1993.
[2]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Brookland:St.Jerome Publishing,2000.
[3]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高巍,武晓娜,张松.《西游记》文化内容的翻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79-81.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6]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20-24.
[7]赵德全,宁志敏.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J].上海翻译,2009,(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