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探析

2011-03-20 11:10杨濯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竞争要素

杨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探析

杨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在竞争下的生存和发展,研究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弄清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及怎样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为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和核心能力(学科建设)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

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之中,而且存在于一切从事竞争性活动且具有竞争需要的组织或地区等结构化的实体之中。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使高校对竞争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和提高。全球化所引发的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核心是生产力、科技水平和高级人才的竞争,而其实质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大学是竞争的主角。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等口号的提出,大学排行榜的涌现,都表明竞争意识已深入人心,各高等院校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已逐渐形成,我们能够窥见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竞争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国内许多高校正在积蓄力量,调整战略,决意在竞争中成为赢家。

传统上认为,大学是纯粹的教育组织,而企业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大学的组织性质正在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研究表明,大学具有经济的属性,而企业也具有教育的属性。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就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械(包括各类学校在内)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1]而对大学类企业特征的研究认为大学和企业均属功利性组织,因为两者都是在适用的技术、人的因素和规则的约束下,追求适度的收入和成本的差异。只是更贴近地来分析,企业是纯盈利性组织,高等学校是准盈利性组织,准盈利性组织追求适度利润[2]。大学类企业行为的假设与分析给大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借鉴平台。在繁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市场经济中经受摸爬滚打的企业要比大学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类企业行为分析允许我们移植企业中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而目前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正是基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方法与模式的一种移植和借鉴。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于高校战略管理,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但高等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和对核心竞争力结构、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3]。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起步晚,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欠缺时代感,缺乏实证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较不太容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在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众多探讨性描述中被引用较多的有以下两种观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在他们2002年发表的《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4]。孟丽菊指出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其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5]。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赖德胜、武向荣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从规范的核心竞争力概念移植而来,强调技术能力的核心地位,突出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在宏观上把握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但在实际高校战略的制定中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成本高[6]。国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结合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实践,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要素)角度赋予高校核心竞争力更丰富的内涵,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增强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从不同侧面去揭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模型

核心要素论——如陈传鸿认为构成一流大学整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科建设水平[7];张晓琪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8];刘一平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9]。

双要素论——张卓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应包括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两个构成要素,其中,学术核心由学科和专业构成,管理外壳是指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10]。

三要素论——罗红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技术、文化和制度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11]。别敦荣、田恩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12]。

四要素论——宋东霞、赵彦云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影响和决定高校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四个核心因素:学生素质(生源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学术梯队的建设状况)、科研活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学生素养和科研活动是高校的最终产出,师资队伍是重要资源,学科建设是发展核心[13]。张书华、张正义认为科学定位、创新能力、大学管理、大学文化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4]。

五要素论——李景渤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五个要素构成:人、技术、管理、信息、创新。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15]。

七要素论——马士斌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16]。

全要素论——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17]。

2.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上述构成要素模型的阐释和对众多相关文献资料的检阅,我认为,目前研究者们在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理解认识上还不尽统一,但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理解,归纳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共性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核心的本质是其无与伦比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而这主要来自于该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是一个高校建设的核心,某一学科建设失败或学科建设跟不上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步伐,将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建设和学科声誉;而一个学科建设的成功有可能改变一个高校的整体格局或学术地位”[18]。学科发展水平始终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一所高校只有在一定的学科或学科群中占据绝对或相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塑造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能强大的产出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学科或一流学科建设本身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主要指教师的才能或素质,包括整体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等。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人的能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名校必有名人、名师,高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的实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引领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源动力,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有大师级人物的引领,这是高校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这也正是很多高校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的原因。实际上,谁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致胜的源泉。

(3)高校基础结构资产,包括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和文化体系,是高校得以运行的基础和环境支撑。高校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下才能健康可持续。人本管理比集中管理有更高的资产价值,它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组织的人才资源,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本管理下的高校才能建立起指挥便捷、高效灵活的大学组织系统以实现大学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发达的信息系统比发展中的信息系统凝聚了更多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更是高校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体现着高校的软实力,它不仅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促进高等教育深化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是高校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反映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高校群体的智慧与意志,因而成为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一个高水平状态的校园文化体系必然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来承载精神文化,且建立起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以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和核心能力(学科建设)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它是高校在竞争中取得显著竞争优势和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复合性、整合性、复杂的能力体系,它隐含在高校内部从教育教学到管理等各个环节,是诸多竞争性能力中最能实现高校价值的核心能力,是高校内存的支撑力。因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以人才和学科为核心,高校更体现为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学术资源的配置;因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高校各种能力构成的能力集合体,在这个能力集合体中,各种能力相互有机联系、有机融合,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能力的显示,更是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相互整合、协调、交融、互补而形成的整体性的竞争力。不能将高校核心竞争力与高校中某一单方面能力,如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源能力等同起来。它是高校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经常是以知识为特征的高校战略性资产,体现在高校活动的各个层面,渗透到高校所有组织和全部活动过程中。

[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书馆,1999.

[2]黄小平,唐力翔.大学类企业行为与大学经营理念的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6):7-8,13.

[3]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新华文摘,2004,(21).

[4]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5]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3):59-60.

[6]李叔涛,李向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1-4.

[7]陈传鸿.着力改革重在建设促进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大学教学,2000,(4):9-11.

[8]张晓琪.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J].湖南社会科学,2002,(2):24-25.

[9]刘一平.牢固确立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J].求是,2003,(12):50-52.

[10]张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49.

[11]罗红.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EB/OL]. www.double.net/homepage/jiaoyuii/-11k.

[12]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13]宋东霞,赵彦云.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41-44.

[14]张书华,张正义.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3-95.

[15]李景渤.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如何发挥地域特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16]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17]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83.

[18]冯更生.谈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科管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42.

猜你喜欢
竞争力竞争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