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俐 陆艾花
(1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新坝小学 语文组,江苏 南通 226300;2徐州市炮车小学 语文组,江苏 徐州 221000)
记得童年时,放暑假、放寒假是每个孩子心中最盼望的日子。转眼间暑假即将来临,辛苦了一学期的孩子们终于可以放下书包,迎接这个“休闲、快乐”时刻。但是,小朋友们的心愿真的能实现吗?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总能看到一些家长,一手牵扯着孩子,一手拿着“道具”,行色匆匆地赶路。不用问,准是去给孩子“开小灶”。学吹拉弹唱,学电脑,学外语,这就是眼下十分流行的“特长教育”。
何为“特长教育”?家长、教师如何看待“特长教育”?怎样正确对待“特长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走访了一些家长、学生和中小学老师。
1.家长、老师眼中的特长教育
李老师(小数学教师,教务主任):家长热衷于特长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攀比心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当这当那,得这个“奖”,捧那个“杯”,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让孩子去学;二是利益驱使。多掌握一技之长就多一种发展的可能。应该说家长们的出发点没有错。但在现实中往往走歪了路,从而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张女士(机关干部,学生家长):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只有好处。这一技之长也许一生也用不到,但也可能因有这一技之长而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靳先生(医生,学生家长):虽然可以肯定,在艺术特长班学习的孩子长大后多数成不了艺术家,但参加总比不参加好。这些特长教育能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艺术修养,即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
孙老师(育才小学语文老师):家长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没有错,但误区在于:过分迷信特长教育,把望子成龙的愿望全部压在上面,特长教育剥夺了孩子的业余时间,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是特长教育的悲哀。
王先生(出租车司机,学生家长):特长教育在不少时候是报考名牌学校的“敲门砖”。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许多家长、教师提供了大量“以特长教育促全面发展”的成功案例。现选编一二:
案例一:小军是一个8岁的男孩,有轻度口吃,有点自卑心理,不合群。作为中学教师的爸爸让他参加一个二胡学习班,重点训练节奏和音乐辨别力,并辅以一定的运动训练。几个月后,小军已能为大家演奏二胡了。听到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他信心更足了。很快,他不再口吃,也能和伙伴们快乐玩耍了。小军的妈妈说,是二胡改变了小军。
案例二:附小四(8)班王今,不仅学习好,作文更突出,进写作班后,已有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进绘画班后,绘画作品也多次获奖。
案例三:实小二(6)班冯婷表现出色,她不仅会跳芭蕾,会唱京剧,而且在刚刚结束的省奥数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市“苗苗杯”篮球比赛中,以她为主力的校女子篮球队获得了冠军。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特长教育能促进人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人的各种能力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艺术、运动等能力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者有助于开发潜能,后者能让人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并借以影响个体的全面发展。所以,特长教育适当,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就远不止掌握一门技能那么简单。那么,特长既然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所在,那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建立强大的动力系统,从而推动综合素质的提高。
2.特长教育≠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看来,特长教育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过,究竟有多少父母送孩子参加特长班是本着 “以特长促全面发展”为目的呢?调查中,有些家长、教师向我述说了一些有关报名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对特长教育的担忧。
事例一:李元父子这两天一直在较着劲儿。起因是老师动员同学们报名参加兴趣小组。李元想参加手工制作,他喜欢插花,可爸爸不答应:哪有男孩子学这个的,非让他改学英语。理由是,学好英语才能上名牌大学。“干脆什么都不学!”李元想,“看你急不急!”
事例二:“人家孩子都学,咱也不能苦了孩子”。已下岗靠卖青菜为生的马大嫂感叹:“钢琴买不起,就买电子琴让她上大课。现在已过了八级。听说今年一中招音乐特长生,不知有没有这个运气。”
以上各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对花园小学特长教育情况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得出一个粗略结果。该小学两个班共有学生128人,参加过特长培训的124人,占全部学生数的96.9%。目前正在参加各种培训的106人,占82.8%,其中参加2门以上特长培训的有51人,占48.1%,最多的同时参加5个项目的培训。另花园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34人,参加过特长培训的占93.2%,现正在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的占60.5%。
特长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挖掘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误区。归纳一下调查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相当多的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不少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对究竟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一无所知,往往在朦胧中就接受了家长的旨意。这种违背教育规律、不尊重个性特点的“特长”培养,导致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阻碍智力发展和个性培养。
二是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地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舞蹈,明天让孩子学书法,后天让孩子学电脑。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他们合理调配的能力较差,持久性较弱。家长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到头来可能一样都学不好。
三是方法不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又具有易变性,今天喜欢,说不定明天就不喜欢了。所以,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而不是过早地强化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并未做到这一点,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他们不是循循善诱,而多是采用强制手段,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特长教育易偏向应试教育,然而,特长教育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若改变了它的初衷,后果便不尽如人意。
首先,孩子不同于大人,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迎合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孔子曾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治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可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使其不断进取的强劲动力,是促其发展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其次,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注重全面能力的培养,特长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不宜看得过重。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把音乐、体育等当成主要内容来抓,一上完语文、数学课后就练特长,甚至如果特长时间和学校课程发生冲突时,也要先处理特长,认为某生有一方面可达到几级、几等就是最棒的,殊不知很多都是牺牲基础课时间换来的,权衡一下,孰重孰轻?
再次,孩子是特长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充其量是“伯乐”,发现了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潜力后,“跑不跑”要看他自己的了。玩是孩子的天性,泰戈尔针对此曾说:“童年时一个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树林和客厅椅子之间做出选择的时期,难道因我已是承认,就应该去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力吗?”
最后,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特殊技能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特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质和兴趣,父母和老师要端正心态,不要贪多求全,不要急功近利,过早地给孩子选定发展方向,更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要用心去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掘其内在的潜能,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方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因势利导,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学习项目,这样,孩子才能始终保持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陶冶情操,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王炳照.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童富勇.中国教育简史讲义.浙江教育学院.
[3]柳燕.正确对待幼儿特长教育.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