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素描教学浅谈

2011-03-20 11:10尹小平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素描中国画意象

尹小平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系,湖南 衡阳 421008)

中国画素描教学浅谈

尹小平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系,湖南 衡阳 421008)

作为中国画的基础,素描若全盘照搬传统西式素描,肯定是弊大于利,而要尽量避免基础素描教学与中国画专业脱节现象,就要充分考虑中国画的造型特征及中西绘画的共性来制定适用于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模式,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所依据。

中国画 造型特征 素描 形式美

素描因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基本的表现能力而成为美术院校中首要的造型基础课程。我们也常常把“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话挂在嘴边。说其基础是相对创作课程的概念而提出的。所谓基础,就是说这些训练都是定为专业创作服务,也因此基础课从一开始就必须同以后的专业创作课程有机地结合。

纵观我国素描的历程,目前我们所采用的素描教学是西方学院派造型艺术近四百年来教学实践的产物。从徐悲鸿等的学习引进到建国后契氏素描教学体系唯一模式般的整体影响,都主要是为油画、雕塑等专业服务,而对中国画专业来说则是有喜有忧。一方面,通过西式素描教学,学生提高了具象写实能力,另一方面,这种造型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中国画时却无从下手。对中国传统艺术也越来越茫然,甚至于有学生说中国画造型不严谨,等等。素描作为“舶来品”同本土中国画在意识及造型观念上都存在差异,这也致使中国美术教育界自西式素描引进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西式素描成为大家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

很多年前叶浅予先生便主张学习中国画的学生不用画“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要学会用线造型,注重结构,画适合中国画的素描。当时虽未引起各地院校的重视和反响,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深远。原浙江美院教师李振坚、方增先等人在徐悲鸿、蒋兆和对中国画造型探索基础上也曾明确提出了“结构素描”这一概念,主张以结构为研究中心,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当下,改革中国画素描的呼声已延续了几十年,可谓百家争鸣、各有侧重,主要观点是推崇结构素描、以线造型等。

素描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就势必要为各专业课服务,那么,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选择恰当形式或方法,与中国画专业对接,让学生从西式(指全因素素描)素描中走出来,加以区别,并转变思维方式,尽量避免基础素描教学与中国画专业脱节现象,就尤显重要。要制定适用于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模式就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并充分考虑中国画专业的自身特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所依据。

其一,传统中国画讲求意象造型,追求不似之似为真似。“意象”是中国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意象造型要求艺术不仅是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作者的主观精神;画者,把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经过思维加工,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而加以完整的表现,表达自然的本相和画家的心理世界、主观精神等。画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作品中的形象亦是造化之形与画家心中之形的物化、升华。传统中国画轻再现重表现,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各、天人合一,追求不似之似为真似。而西方绘画则是在解剖学、光学、透视学和色彩学等自然科学上建立的,其素描造型讲求科学、具象、写实、再现等。文化的出入导致造型观念的差异。

其二,任何绘画艺术都有其自身的造型程序和表现方法,传统中国画则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之论画六法中创“骨法用笔”之说,且位列其二。“骨法用笔”其具体发挥,其实就是线描(蒋兆和语)。“骨法”在这里讲就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是以线条、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纵观世界艺术发展的初始时期,都是以线为造型手段,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岩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随着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如色彩学、光学等的影响下)西方艺术选择了再现事物的描述方式,即转向了光影明暗、空间体积;而东方艺术则选择了线的不断进化,从而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当然,传统西画中也有不少用线造型的经典之作,也更有一批如波提切利、安格尔、毕加索、席勒等十分注重线条运用的画家。但西化的线条更多的是侧重于表现物象的结构,体面的转折、空间等。线在西画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对象,线条本身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画中,线是抒写情思、塑造物象、缔造意境、酿成气韵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手段,既构成形,还要体现自身独特的形式美,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西方绘画中的线有本质区别,也因此线是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绘画而特有的主要手段。

其三,中国画造型的平面性。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西方是以写实、再现性绘画为主,而在东方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中国画,却重意象与表现;西方绘画注重物质性,以写实的手法在二维画面中再现三维空间,呈现仿真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性,而中国绘画注重精神,重表现,偏于写意,具有一定装饰效果,因此呈现出强烈的平面感。从中国画的勾线、填色技法到集诗书画印为一体都充分表现了中国画这一无须质疑的平面属性。立体性与平面性是区别中西绘画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以上粗略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绘画在造型观念、表现上都存在较大出入。那么,作为中国画的基础素描若全盘照搬传统西式素描,肯定是弊大于利,势必就会出现基础素描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那么,中西绘画除了区别就没有共同点了吗?当然有,那就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形式美从广义上讲,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作用于人们视觉所产生的美感;从狭义上讲,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是各种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美术作品的形式之美。简而言之就是在不同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的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形式美涉及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形式因素;二是有规律地组合——形式美法则。形式因素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单位或元素,从素描角度来说,它主要包含点、线、面、黑、白、灰、(从素描角度讲,色作黑、白、灰来理解)形等。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征,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从绘画角度来说,主要包含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尺度与比例、调和与对比、强与弱、虚与实、宾与主等。

形式美是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由于形式美的存在,艺术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形式美是美术作品中相对抽象、相对独立、可被理性分析和具体量化的部分,是东西方美术界公认的能开启所有美术作品的万能钥匙。正如歌德所说:“题材大都看得见,内容经过努力可以把握,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大多数画家来说,困扰他们的不是题材和内容而是围绕题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才是他们终身的难题。”就中国画而言,造型特征也决定了形式美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意象造型方式,还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抑或中国画造型之平面属性,无不与形式美息息相关。形式美是中西绘画之共性。

分析比较中国画造型特征、中西绘画造型的区别与共性,本文认为中国画专业的基础素描,可以从传统中国画造型特征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去进行探索。

其一,根据前面所说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及造型的平面性特征。在画素描时,我们以线(线是多种多样的,长短、粗细、轻重甚至于线性的面,类似于中国画的皴擦)为主要造型手段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即大家所公认的结构素描及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在此不再作深入的论述,相关研究已较多),结合传统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来表现对象。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素描由此形成的线性结构和二维空间也符合中国画造型的平面属性,另从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素描上来说,与西画的全因素素描已相去甚远。线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线本身就是画家从物象中抽象出来的,其本身与中国画意象造型观是不违背的。意象造型即根据表现的物象兼顾作者的主观精神,把物象的客观形象加以主观的变化,所作之形是自然之形与作者心中之形的物化与升华。意象造型可以以具象造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象造型与具象造型二者也并不矛盾。当然,具象造型也不等于西式全因素素描,弄清这些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其二,从形式美所涉及的形式因素、形式美法则结合传统中国画造型特征去探索中国画素描的表现。比如,在具体的素描训练中,要求学生用形式因素(造型因素)分解的方式来训练,如用黑、白、灰画出物象在空间中的平面形,要求学生强调黑白灰层次关系,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等。又如用线画出物象的立体形、平面形,用造型因素综合的方式来表现平面画面,等等。从单纯到综合,从关注静物到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分解与综合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记住中国画的造型特征及形式美,当然,绘画并不是为了形式而存在,形式也不是绘画的全部,更不能等同于绘画本身,但形式确实是绘画艺术不可回避而必须探索、研究的问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优化中国画素描教学仍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画素描平面性、形式性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kt200803

猜你喜欢
素描中国画意象
中国画
初夏素描
素描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凡·高的早期素描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