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恩荫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011-03-20 11:10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子弟官员制度

任 敬

恩荫制度起源于秦时的“葆子”和两汉时的任子制,到隋唐时发展为恩荫制,至两宋时期,此制度空前兴盛,成为当时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恩荫制度在宋代逐渐完善定型,一直维持到中国封建社会结束。恩荫制度在宋代完善成型并呈现诸多特点,空前的兴盛对北宋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宋代恩荫制度的特点

宋初恩荫制度基本上承袭唐代的评选规则,但是随着在宋各个统治者的发展下逐渐完善定型,条目也越来越繁。特别是在与辽朝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无力收复幽燕地区,而是大搞东封西祀,粉饰太平,广开恩荫。从此恩荫补官大肆泛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恩荫的名目繁多

与历代较简单的恩荫名目相比,宋代名目可谓花样翻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其分为“常荫”,包括“圣节荫补、郊祀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登极荫补、册后荫补、殁于王事荫补、宗室补官”等,还有“特恩”,如后妃生子、褒奖抚恤性荫补等。以下仅分析“常荫”中的前四例:(1)圣节奏补。所谓圣节奏补,就是遇皇帝诞日授给臣僚子弟以官的制度。据马端临考证:太宗“至道二年,始有寿宁节推恩之令,则圣节奏荐自此为例”。(2)郊祀荫补。宋代每三年一次,由皇帝率百官在冬至日合祭天地于京城南郊。每次郊祀大礼,不但举行隆重的礼仪,而且要推恩百官与臣民,实行大赦,为官员晋阶升级。(3)致仕奏补。仁宗统治初年,规定郎中以上官员告老致仕,可荫补一子为官。以后又规定:凡宰执、三公、使相致仕,录其子为六品官(多授国子监丞或将作监丞);各司员外郎以上官员致仕,录其子为校书郎或正字;三丞(太常丞、秘书丞、殿中丞)以上官员致仕,可荫补子弟为太庙斋郎。(4)遗表奏补。这种做法一开始属于特典,而后演变为定制。天禧元年(1017),王旦病重,请杨亿代拟遗表,并表示“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室求官”。其实,遗表奏荫子弟是合法的,北宋对各级官员遗表奏补的人数皆有定额。

除以上所列举的常制外,还有两项普遍实行的“特恩”荫补:(1)地方官子弟入贺恩补。这一制度始于唐末五代,当时每遇新君即位,凡有镇将、州府官员子弟入朝贡物祝贺者,皆授以官,实为姑息之策。(2)褒奖抚恤性荫补。从宋代史籍窥出,北宋一代,这一特典恩补的随意性很大,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凡奖励军功政绩、抚恤阵亡任殁、昭雪冤谪屈死、酬慰勤谨劳苦、褒扬忠烈贤达、优待前朝勋臣之族不显者,皆可用之,往往惠及州县巡检、县尉、寨主等小官。如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守文平日将俸禄所得全部犒劳了军士,待其“卒之日,家无余财”。太宗认为他能毁家纾难,故诏“录其子为五品正员官”。

2.恩荫的范围极广

从恩萌制度的发展史来看,汉代一般只荫同母兄弟或儿子;唐代可荫子、孙或曾孙;至宋代的恩荫却是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医士等。

3.恩荫的数额众多

宋代在恩荫的人数上也大大超过各代。除唐代一人可荫一至二人外,汉、明、清均明文规定,大小官员一生一般只能荫一人。而宋代却多得多。臣僚遇郊礼荫补一项,孝宗末年在“通减三分之一”以后规定:“宰相十人,执政八人,侍从六人,中散大夫至中大夫四人,带职朝奉郎至朝议三人。”恩荫数额的冗滥,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宋代官员总数,少则一万员左右,多则三万四千余员。如果按三万员计算,假如每一官员一生任官三十年,那么平均每年任官数额最多可达一千员。可见仅这一项,就超出了年平均任官的最高数。

4.乞赐科名

荫补者做官后,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乞赐科举出身,也是宋代恩荫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荫补者可以得到的赐科名,有赐进士及第(于仁宗景拓元年取消)、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踢同学究出身和赐同三传出身等。

5.多充任京官

在宋代,太中大夫、待制以上的官员,都“以京官任子弟”,“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翰,权势子弟,长为占据”。

6.恶性循环

宋初官员“甫往任即得荫矣”,因而“群臣子弟以荫得官,往往未离童此”。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他们又可以荫自己的子侄,即所谓“荫授之官,又行荫典”。司栋李会说“比年大臣子弟仅能胜衣,即箔从列,遇大礼亦得奏补。其稚年显贵,身既滥矣,未有子而移荫他人,是叠滥也”。综观以上六点,可见造成宋代冗官泛滥的根源所在。

二、宋代恩荫制度的影响

宋代恩荫制度的历史影响与弊端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宋的恩荫制度保证了权贵子弟入仕途径的畅通,其与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族世袭制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在选官体系中世袭的重心下降,从而避免了世袭制可能导致的高层权力多元化而使皇权削弱的弊端。它是前朝世袭特权制的继续,又是对此种特权制的否定。而凭恩荫取官的多是不学无术之徒,加之在荫补过程中假市门资、诡报亲等的舞弊现象严重,使恩荫出身者的地位下降。

第二,滥行恩荫,加大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冗官之弊。人们在谈到北宋职官制度时,皆蔽之曰“冗滥”。孰不知表现在政治生活中的冗官现象,是仕进途径的杂滥而导致的。北宋官员队伍呈恶性膨胀趋势,其原因固非一端,但滥施恩荫应该是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冗滥的官员群中,增加最快、占比例最大的是文官选人阶及武官大小使臣阶的小官,这种现象与两宋时期官员子弟录补为官多授选人阶及小使臣阶的史实不无关系。

第三,恩荫制度的伪滥,使一批不谙文修武的纨绔子弟混入了官僚队伍,导致官吏整体素质下降。对官僚子弟来说,凭父兄的政治特权以荫补入仕,要比科举入仕既省力又快捷,不受寒窗之苦就可得官,故那些权贵子弟不愿再习文修武,只等官禄。这种状况十分普遍,导致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学士不习书札、三司不识财务、将帅不谙弓马的怪现象,以及官不得人、庸才当权的全面腐败。

第四,人为地培植了一个寄生性很强的官僚阶层,腐败了政治生活。前文述及,原来官员子弟奏补为官,没有年龄限制,“未离襁褓,已列簪绅”的状况十分普遍。后来虽然对嫡长子长孙以外的诸子诸孙等亲属有所限制,但官员的嫡长子长孙不在限制之列,其三五岁就成了朝廷命官,“未童龀以受奉”,授官即得章服,一群寄生性很大的童子官僚被人为地卵化了出来,真是“尚从竹马之游,已造荷囊之列”,一群小寄生虫的形象跃然眼前。

纵观汉唐以降历代中,宋代官场既少廉政又乏廉耻的情况最为突出,这与宋代恩荫之滥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

[2]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3]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

[5]宋会要辑稿·选举[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猜你喜欢
子弟官员制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