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1-03-20 09:43
文化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

唐 踔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唐 踔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仍面临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少文化“摆渡者”等诸多问题。因此,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竞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构全社会参与建设新格局,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改善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吸引力。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途径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赢得国内外受众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在文化交往全球化语境下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自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果斐然。

(一)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使得公民能够分享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2]

(二)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约5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5%左右。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额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我国的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呈现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3]

(三)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语必定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全球已建成500所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它们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养生文化、医学文化、气功文化、武术文化等也逐渐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逐步增加。中国的影视、出版物、绘画、文艺等文化产品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与认可。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7年,中国的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总量的19%,成为居世界前五位的文化贸易大国。

(四)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的发展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或兴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世界上认同“北京共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区域合作,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合作、世界气候会议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发挥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和良好表现也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但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同时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一)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各种方针政策都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各种政绩评价体系都以经济发展的各项硬性指标为重要内容。这就造成了在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上,乃至在国民的总体认识与具体实践中,都以硬实力(及其资源)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综合实力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总体说来,我们现在的战略方针还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4]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这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构成极大冲击,使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削弱。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处于被边缘化状态,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中国的文化产业还面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文化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2004年的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2006年,我国图书进口与出口版权贸易的比例为6:1,与美英之间的进出口比例则高达20:1左右,大部分版权出口地都是东南亚国家。这些数据说明,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只是涓涓的小溪。

(五)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当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规划。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二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三是粗放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低水平开发。四是无序开发。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单边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5]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手段、方式、内容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六)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仅仅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更新文化传播方式还不够,要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海外,还必须有好的文化“摆渡者”。目前国内缺少国际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障碍。中西语言差距太大,没有一大批好的翻译人才是绝对不行的。语言作为文化“摆渡”的工具,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国家有必要培养一批对中外文化都有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来从事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时间,而当前浮躁之风太盛,甘于寂寞、具有十年磨一剑毅力的文化工作者委实不多。

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和策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强调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6]。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生产“阳春白雪”,又生产“下里巴人”,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坛、小品、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以及其他群众性活动将先进文化渗透其中,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主旋律。第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为此,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要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外并举。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这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7]其次,要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一国内部不同种族、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多样性的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而非彼此冲突,是那些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制订和实施“多样性共同生活”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公民对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才能增强拥有多样性文化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其三,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立足于现时代,以全球化的思维和眼光回应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在人类文艺发展史上谱写绚丽多彩的篇章。”[8]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成果之时,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强化体系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教育不仅应该在全党,而且更应该在全社会进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想的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我国要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媒体宣传中,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党心民心。其三,采取各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2.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鲜明的主旋律,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

(五)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8]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其三,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的积极力量,发挥社区居委会、各级共青团和妇联等民间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有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调动基层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这也是激发民间“横向”动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手段。最后,加强海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六)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直接相关,是一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与西方传媒产业的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为此,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把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国际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报纸、期刊、出版社、印刷厂等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

(七)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9]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实力大增,“中国威胁论”也不绝于耳。此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平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及时地提出“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念,立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同。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被亚非拉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亲切地称之为“中国兄弟”。目前中国已经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了“伙伴关系”,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急剧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从“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轨。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它不仅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传统模式的困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中国模式”而且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创了“北京共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国模式”吸引力和感召力。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08-08:(001).

[3]齐勇锋.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6):43-45.

[4]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2004)——传媒业[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9.

[5]杜超,王松华.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2008,(04):99-103.

[7]张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文化建设[J].新东方,2008,(12):20-22.

[8]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001).

[9]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1):77-86.

【责任编辑:董丽娟】

A81

A

1673-7725(2011)02-0173-07

2010-01-18

唐踔(1970-)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凭实力,而不是运气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