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鼎生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生态方法简论
袁鼎生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行与思与生态同一,形成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依次和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一致,构成生态方法谱系。系统发展的超循环生态,包蕴、融会、中和了多质多层次的生态规律,成为世界生态的表征,成为整生的关系形态和整生的规律系统,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同一,形成了生态方法的集大成形态:整生方法。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人类的思与行,世界可因此走向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
生态方法;超循环;生态中和
笔者曾写过一本书,第一部分讲学术人生,第二部分讲学科生发,第三部分讲学术活动,这三部分均谈及学术生态,很自然地取名为 《超循环:学术生态论》。而后想想,从学术生态中概括出学术方法,形成两者的耦合并进,更能体现学术方法生态内涵的萌发,更能体现生态方法的本质生成,也就改成了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对照这两个书名,可以看出方法与生态的同一,是方法本质变化与发展的根由,是生态方法形成的关键。
什么是方法?词典释其为 “解决思想、说话、行为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1)笔者认为,它是实践的指南与思维的规约。与规律同一,是方法的本质规定与功能机制,是方法之所以能够成为实践指南与思维规约的奥秘。生态方法是和生态规律同一的实践指南与思维规约,在内涵上有别于以往方法。
方法系统的生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层次由低到高发展,形成序列;二是高位方法规约中、低位方法,形成系统;三是方法平台依次提高,生成谱系。
生态方法从一般方法发展而来,两者之间的生态有着承传性和同一性,彰显谱系性。
方法系统由技术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构成。基础层次的技术方法,通常指的是实践与思维的工具、桥梁、媒介与手段,是人类功能的延长、增长与放大。技术方法的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对应与包含了特殊层次的科学规律,关联着上位层次的规律,并有着向最高层次规律发展的向性。技术方法的本质,与实践对象的特殊规律、思维对象的特殊逻辑,有着同一性。这就初步地显示了方法的本质与功能:指导人们对实践对象之规律和思维对象之逻辑的把握与应用,使行与思合规律、合目的。这一定位,使方法有了由外在的实践指南向内在的思维规约发展的趋势,有了与学术的逻辑体系理论结构走向同一的态势。可以说,方法越向高端发展,向思维结构与逻辑体系的内化越深入,与理论系统就越发对应。
打个比方,技术方法是船舵与船桨,是航船前行的机制与样式,那科学方法就是航标与航路,是航船正确前行的保证与规程。技术方法基于特殊规律形成思维与实践的模式与模型,那科学方法基于类型规律,形成思维与实践的方针与路线,形成思维逻辑与实践理路的原则性。像系统科学的方法,所形成的整体性原则、多质多层次原则,等等,就有着横断学科的共适性,能够规约所有学科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方针,能够规约所有形态的实践途径与图式。它与实践的理路和学科的逻辑同一,内化的层次较为深邃。
哲学方法是航理与航图,是航船正确前行的依据与目的,是普遍意义的方法。它对应的是世界的整体规律,形成的是思维与实践的范式与基准。如果说,技术方法对应行与思的逻辑格式,科学方法对应行与思的逻辑原则,那么哲学方法对应的则是行与思的逻辑原理,与逻辑的同构最为深邃,与逻辑的同一最为整一,与逻辑的耦合最为系统。也就是说:哲学方法成为思维结构与框图,进而和理论的体系与质域同一,走向了整体的内化,并可实现整体外化,发挥出规约行与思的系统功能。
高位方法从低、中位方法走来,又向中、低位方法走去,在持续对生中,使不断提升的范式与基准,持续分形,生发方法系统的整体精神。如此,每种方法都有了明确的质域,都有了既定的生态位,方法谱系得以延展,见出系统生长性。
行与思的逻辑与生态规律、生态目的走向结构性同一的生态方法,既是技术方法,也是科学方法,更是哲学方法,这就形成了新颖的方法系统。在基础层面,它形成了诸如仿生、再生 (干细胞的培育移植与生长)、更生 (转基因大豆)的生态技术方法;在中间层面,它形成了诸如生态平衡、生态耦合、生态循环的共生原则,生发了生态科学的方法;在最高层面,它形成了超循环的生态范型和生态中和的基准,生发了整生原理,形成了生态哲学的方法。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方法系统。
高位的生态哲学方法形成后,依次向低位的生态技术方法和中位的生态科学方法回生,构成了生态圈,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环升格局与态势。这种环生,把一般方法3个层次持续对生的机理化入其中,进而标划出生态系统圈进周行的图式,更显生态规律与生态目的,更有生态方法系统生成的个性。
在与生态同一中,生态方法形成了环向的开放性。生态技术方法与特殊层次的生态规律对生耦合,生态科学方法与普遍层次的生态规律对生耦合,生态哲学方法与整生层次的生态规律对生耦合,这样,生态方法的环生,耦合了生态规律的环生,生态规律的环生,成了生态方法良性环生的机制。特别是在最高的层面上,生态哲学方法的超循环整生范型,不仅实现了与整生的思维结构的同一,与整生的理论系统的同一,还进而实现了与整生的生态系统的同一,与整生的宇宙系统的同一,形成了多重耦合的大整生模态。这就带动了低、中位层次乃至整体的同式运行,实现了生态方法多维耦合的复杂性环生。
方法的结构性生发,既体现在从技术方法经科学方法向哲学方法的递进,更体现在不同方法的序态涌现和位格推移所形成的历史的逻辑的谱系。方法系统有着自下而上的整体生成性,继而有着自上而下的系统生成性。每一种方法系统的区别,主要是顶端层次的哲学方法的区别。哲学方法不同,方法系统也就各异。基于底层方法向高层方法提升的向性,哲学方法的精神在技术方法中就有了萌芽,随着哲学方法的形成,其基本精神依次分形为中层与底层方法的精神。这就在超循环中,形成了每个方法系统的整一性。前后两个方法系统,既有如库恩所说的范式质变的革命性,也有库恩忽视的双质耦合的过度性,即后一方法系统,往往萌芽于前一方法系统,有着基因的遗传性,有着此前方法的根脉性,从而形成方法谱系。生态方法直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是认识论方法和实践论方法的结合,是本体论方法和价值论方法的统一,是以往方法论的创造性整合与辩证性结晶。它形成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形成了诸如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的科学原则,形成了诸如调查与分析结合、试验与观测统一的技术方式,形成了辩证的方法系统。其哲学方法,含螺旋发展的历史运动和肯定——否定——肯定的逻辑运动,显示了辩证运动的范型。这一范型,成为生态方法超循环范型的根基与命脉。这就说明:生态方法,是人类方法的集大成,是以往方法经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系统生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
生态方法在逻辑生成与历史生成的统一中,走向了辩证生成,有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的基因,有了纵横捭阖的网络化生长基础。凭此,生态方法亦可以称为生态辩证法,并能发展出高端的辩证整生方法。
从方法与技术手段同一,发展到方法与思维路线同一,再到方法与理论结构同一,越来越显示出方法与逻辑的一致性。生态方法遵循一般方法的生成规律,将方法与逻辑一致的本质,发展到方法与生态同一,从逻辑的活态性、规律的系统性与整生性方面深化了方法的本质规定,实现了对以往方法的发展与提升。
生态是多质多层次的,行与思的逻辑在与它的结构性同一中,超循环耦合里,生态方法走向了谱系性生长。具体来说,行与思的逻辑发展与平台提升,对应了递进的生态规律和生态目的,实现了双方多维的耦合并进,旋生环升,达成了生态方法的本质生长。
生态的界定,关系到方法的本质规定性。生态的内涵深刻系统,方法的意义才会水涨船高。生态,最早有 “家”和 “居住地”的意思,经典的生态学说它是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1]。笔者认为生态是事物的活态,即活的形态、域态、性态、质态。这种活态,从事物的组织结构中、生成生存生长中、内外关系中显示出来,成为真善益宜美中和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结构。生态的眼光,作为活态的眼光,有全息性,可看待生命和生态系统,也可看待非生命和非生态系统,生态方法也因此而走向普适化。
方法与生态同一,也就是思与行的逻辑与生态规律同一,它构成了一般的生态方法,形成了一般生态方法的普遍性本质规定。一般生态方法初成之时,本质规定比较宽泛含混与概略,当它一边分形一边聚形各种具体的生态方法,本质系统也就走向了集约、明确与具体。
生态规律是有层次之别的,思与行与其同一,形成了不同位格的生态方法,组成了一般生态方法所分形所统摄的依生方法、竞生方法、共生方法、整生方法结构。这四种生态方法,从各自的侧面拓展了方法与生态同一的共同本质,从各自的平台深化了思与行的逻辑与生态规律同一的整体内涵,一般的生态方法也就有了动态发展的质域和次第洞开的疆界。
思与行与共生规律同一,形成了层次较高的共生方法。共生规律辩证地统一了依生规律和竞生规律,共生方法虽在竞生方法之后形成,但却是依生方法与竞生方法的中和形态。可以看出,生态方法的生发,是非线性有序的。
附属事物或寄生事物依存主体事物与寄主,显示了依生的关系与规律。哲学上的依生,指的是衍生物依从、依存、依同本体和本源体,所形成的生态关系与生态规律。行与思的逻辑跟依生规律同一,也就形成了依生方法。在生态世界中,寄生物与寄主、衍生体与本源体,还存在着回馈与反哺的关系与规律,并与前述的依生关系与规律一起,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与规律。这说明,依生关系与规律生发了初步形态的共生关系与规律,依生方法潜含着共生方法,有着走向共生方法的向性。依生方法凝聚了古代的生态智慧和生存原则,成为当时的本体性方法和普遍性方法。以天合天的生存方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法,模仿自然的艺术方法,均根于依生方法。
完备的共生不可能仅在依生中和依生后形成,还需有竞生的参与和共成。事物在相互矛盾中争取和争夺生态主位,力求主导生态结构,成为生态目的之过程,构成竞生。在对立对抗的诸方中,一方强大了自身,主宰和同化了他者与整体,形成了竞生的关系与规律。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同一,也就形成了竞生方法。竞生方法是近代生态方法的普遍形态和主要形态,诸如人化自然的实践方法,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方法,人的生命与情感投射于它物的艺术移情方法和艺术表现方法,都表征与分形了竞生方法。依生的关系与规律和竞生的关系与规律,在生态结构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走向辩证的中和,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与规律,共生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生态结构中,各种事物相互平等,互为主体,即相互生发又相互制约,即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在对生耦合里达成动态平衡的生态关系与生态规律,叫做共生关系和共生规律。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对应,也就形成了共生方法。共生方法成为现代方法的主潮形态和本源形态。再现与表现统一的整体艺术方法,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统一的 “两结合”文学创作方法,坚持主体间性的生态批评方法,和平共处的外交方法,互利共赢的贸易方法,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方法,均是共生方法的具体形态。
世界和万物,凭借生态关系的中和,形成整一质,规约整体和各部分系统生发,显示出整生规律。行与思的逻辑与其一致,形成整生方法。
整生方法是共生方法的发展。共生方法对应的生态规律,有3个方面:一是事物各部分的相生互发;二是各部分耦合对生并进;三是各部分在相生互发耦合并进中共生新质。其中第三个方面的共生规律,已显整生质,是亦共生亦整生的规律。行与思与这样的生态规律对应所形成的生态方法,已是共生方法向整生方法过渡的中介形态了。这说明,生态方法的链圈,既是复杂性关联的,又是环环相扣的,有了超循环的品质。
整生规律往往以循环生态特别是超循环生态为基础、载体和形式。生态的三大部分,即事物的组织结构生态、生成生存生长的生态和内外关系生态,都以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为内涵,而依生、竞生、共生、整生的结构,又均在生态圈中,呈超循环的态势运行。这样,超循环也就成了各种生态的整体样式,成了各种生态规律的生发模态。特别是那些系统发展的超循环生态,更加包蕴、融会、中和了多质多层次的生态规律,成为世界生态的表征,成为整生的关系形态和整生的规律系统。思与行的逻辑与系统超循环的整生关系整生规律同一,也就更为具体地生发了整生方法。
笔者曾说过,超循环是大道运行的方式,是世界生发的格局与态式。宇宙是超循环的,大爆炸是它的起点,大爆炸造就的膨胀,是它的生长。它膨胀到临界点,终结生长,开始收缩。它收缩到临界点,又形成大爆炸,再走向膨胀。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最大格局的超循环。地球上的生命是超循环的。地球形成生态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最后走向毁灭。地球再形成生态条件,生命又从头来过。毁灭哟,再生;再生了,又毁灭;又毁灭了,还再生。造化是这样顽强地进化,这样悲壮地超循环。地球上,一些无法解释的高智慧遗存,似乎是这种超循环的佐证[2]。基于超循环的整生性与普适性,方法与生态同一的本质规定走向了具体,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方法与超循环的整生态同一。
那什么是超循环呢?艾根说过:“在自复制循环之间的耦合必定形成一种重叠的循环,于是只有整个系统才像一个超循环。”[3]笔者认为,事物特别是生态系统的周行圈进旋升,构成超循环。循环和逆循环是超循环的参照。循环,是事物运动的终点向起点的平面复归;逆循环,是事物的周回圈降,趋向与原点重合。循环和逆循环,作为生态规律和生态现象,是包含在超循环的整生结构中的,是超循环的组成部分。没有循环和逆循环的加入,事物特别是生态系统的发展,将是一种线性有序的运动,而非是一种非线性有序的运动。只有非线性有序的运动,才会呈现出生态运动的全貌,才会包含和显示世界和万事万物的整生规律。同时,循环和逆循环,也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成为超循环的参照,凸显超循环的整生。
超循环有着辩证复杂的本质构成:环态结构,是超循环的前提;周期性变化,是超循环的效应;圈进旋升,是超循环的模型;立体圈进旋升,是复杂性超循环格局;在似又不似、非线性有序、耦合并进、动态平衡里形成的生态中和,是超循环的基本特性,也是超循环得以持续运行的机制。因此,行与思与超循环的生态同一,可以更具体地表述为:行与思与超循环的生态中和同一。在后一种同一中,一般的生态方法,在中端的共生方法之后,长出了高端的整生方法。
凭借生态耦合的机制,生态方法的超循环范型与超循环的学术体系同一,进而与超循环的学术对象同一,再而与超循环的学术生境同一,旋而与超循环的学术环境同一,提高了生态中和性,强化了整生性,成为了整生规律系统本身。显而易见,生态方法的超循环之道,在聚合相应的学术之道、社会之道、自然之道中,在表征同一的学术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宇宙生态里,顺理成章地上升为生态大道与生态公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生方法的范型,可以规约人类在思与行中创造出更高的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在方法与生态同一的框架里,在行与思的逻辑跟生态规律一致的质域中,形成了行与思的逻辑与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的递进性同一,相应地构成了依生方法、竞生方法、共生方法、整生方法,形成了生态方法谱系。生态方法概括了自身谱系的共同质,本质规定性走向了具体,显示出方法与和谐生态同一的清晰疆界,构成了行与思的逻辑与生态和谐规律一致的明确质域。生态方法谱系还有着对生性,低位方法依次生发高位方法,高位方法依次反哺与回馈低位方法。这样,整生方法的生态中和质,也就走向了整体及各局部。生态方法的本质进一步提升为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中和的规律同一。
随着生态方法的初成与分形,它的本质规定,从行与思与生态同一,走向行与思的逻辑与生态规律同一,再而走向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和谐的规律同一,进而走向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中和的规律同一,显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集约、越来越深邃。生态方法的分形还远远没有结束,其高端的整生方法,显示出从系统整生走向网络整生的态势。网络生态辩证法,也就在系统整生方法之后,成为了生态方法更为高端的形态,生态方法的本质也就有了相应的提升。
方法与生态同一,传承与发展了方法逻辑与客观规律同一的内核,还进一步拓展了方法逻辑与人文规范同一的内涵,生态方法的本质规定性与价值功能性也进一步走向了辩证化的中和实现。
以往的方法,是技术的方式,经由科学的逻辑,抵达哲学的范式而系统生成的。生态方法,则是生态技术的方式,经由生态科学的逻辑和生态人文的规范,抵达生态哲学的范式而实现整体构建的。其中间层次的共生原则,不管是生态平衡,还是生态循环,抑或生态和谐,既有着生态规律的科学性,又有着生态平等的人文性,形成了真与善的统一;其最高层次的超循环范式,更是人类、自然、宇宙整生规律与整生目的的聚形,是生态必然性与生态意志性、生态理想性的一致,是生态真理性与生态伦理性的高端集合。这样,生态范式的大真大善性,规约了生态原则的真善同构性,再而规约了生态技法的真善相生性,全面拓展与实现了生态方法辩证中和的功能与效应。
哲学导引世界,科学造福世界,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世界也可危害世界。生态方法各层次的对生运动,形成了系统的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功能,形成了整体的真善统一的辩证性,可规约科学家真善结合的思维与实践,实现技术的真善相生,消解与避免潜在的负面效应。
方法与生态同一,归根到底是与超循环的生态规律同一。超循环的生态规律,包括它统摄的整生性、共生性、竞生性、依生性规律结构,首先具备了科学之真的价值特性,有着认知的意义;其次具备了伦理之善的价值特性,有着规约生态关系的意义;另外具备功利之益的价值特性,有着维生的意义;此外具备生存适宜的价值特性,有着乐生的意义;还有具备生存愉悦的价值特性,具有美生的意义。这就形成了真善益宜美中和的生态规律系统和价值规律系统,确证了与之相应的生态方法的深广内涵与系统功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有了生态中和内涵的生态方法导引人类的思与行,当可发现和发展世界的生态和谐、生态中和。
规约思与行的方法,通过范式和范型的更变,更变了思与行,更变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态度,也就更变了文化,更变了文明,更变了人类,更变了社会,更变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更变了世界。这样,方法也就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发现与发展世界的机制。
生态方法在走向高端的发展中,为人类的思与行提供了超循环整生的范型与生态中和的规约,对世界的发现与发展,将是划时代的。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的人类之思,形成的生态文化,将是以生态和谐为共同本质的,以生态中和为最高本质的;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的人类之行,形成的生态文明,也将是以生态和谐为普遍规约的,以生态中和为最高规约的。有了这样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世界将呈现出良性循环特别是超循环整生的发展格局。世界一旦回到这样的运行格局,一旦按这样的运行格局发展与提升,生态损坏将会恢复、生态隐患将会消除、生态灾难将会避免、生态和谐将会重现、生态中和将会发展、真善益宜美融通的生态大和将会生长。这样,生态和谐特别是生态中和,也就从自发的阶段跃升到自觉的阶段。
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发现和发展世界的生态中和,主要是通过两种超循环的模式来实现的。第一种模式是以世界为进出端口的超循环:世界——生态方法——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世界。具体言之,世界的生态规律,成就了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构建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推进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发展了世界的生态中和。发展了生态中和的世界,提升了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展开了下一轮的圈进旋升。这种旨在持续提升世界生态中和的超循环,是以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为动力机制和运行规范的,其核心价值也就得到了凸显。
第二种模式是以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为内核为中介的耦合自然与社会的超循环。自然和社会超循环整生的生态中和规律,生发了同质的生态方法特别整生方法。这样的方法,生发了相应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耦合了它们的生态运行,进而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生态运行。这就在相生互发中,以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为中介,耦合了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实现了五位一体的超循环。这种立体超循环,是以生态方法特别是网络生态辩证法为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机制,也就可以保证整体的运行,趋向持续发展的生态中和世界。
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有这样巨大的价值功能,关键在于后者的超循环范型,不管是生态规律系统的聚形,还是生态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结晶,达成生态技术、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三位一体,自当可以表征和牵引生态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潮头。
方法与生态同一,方法与生态对生互长,同步成就了生态方法和生态文明世界,进而洞开了生态方法与生态中和的世界耦合旋升的无尽时空。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3页。
(2)《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625页。
[1]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1.
[2]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前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
[3]艾根.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6.
On the Ecological Methodology
Yuan Dingsheng
(School of Art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s:Acting,thinking and ecological being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unity,which forms the ecological methodology.The logical sequence ofactingand thinking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ofdependingfor living,competingfor living,co-existingfor livingand assemblingfor living,which structures a systemofecological methodologies.Supper-cycle ofec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system contains,integrates and neutralizes the multi-qualityand multi-level ecological laws,which becomes the representative features ofthe world's ecology,the relation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systemofecological laws ofassemblingfor living.The logic and unityofthinkingand actingmakes a combination ofecological methodologies:method ofassemblingfor living.Since ecological methodology,especiallythe method ofassemblingfor living,conducts human beings in their thinkingand acting,it will lead the world intoecological harmonyand neutralization.
ecological methodology;supper-cycle;ecological neutralization
B026
A
1673-8535(2011)02-0001-07
2011-02-23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6fzw002)
袁鼎生(1955-),广西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钟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