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乐
(湘南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郴州 423000)
“翻译是理解(阅读)与表达(解释)两个过程的结合。”(裘禾敏,2010:72)也就是说,翻译活动是一个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到读者对译作理解与接受的复杂过程。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内化过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进而会影响其翻译。旅游英语翻译更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因为它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活动。旅游英语翻译必须考虑译入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尤其是要考虑译文读者对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的程度,因为不同文化的读者,其审美意象等是不同的,而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是让游客理解旅游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因此,译者必然从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出发,对原作进行恰当的“创造”,以实现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上也不尽相同。为此,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必须从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力争让翻译出的文本看得懂、易接受。上世纪60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它既不是美学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般形式的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的鉴赏批评研究,而是以现象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胡经之等,1989:374)。此理论认为:“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并作为一部作品存在下去,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需要解释,需要在多义中‘工作’。”(姚斯等,1987:19)文本的意义是需要多方面解释的。在接受者阅读之前,它只是一些虚构的符号,会留下一定的空间给读者。作为读者,译者可以先发挥自己的想像去理解文本,再以译者的角色在考虑读者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语义间的联想,把文本翻译出来。因此,文本的“空隙、空虚与空白是理解的根本动因,也是释义运动的基础”(蔡新乐等,1997:33)。文本的这种性质是译者理解、内化原作的依据,也是译者创造性地翻译旅游英语的基础。译者只有在自己理解、内化原作的基础上,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后,翻译出来的文本才能让读者看懂、易接受,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翻译是交流的桥梁。翻译不仅有交流作用,更有创造的功能。如果我们在文化语境中来考察旅游英语翻译,就会发现它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不同文化的转换,目的主要是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信息肯定会出现差别,因为读者接触到的译文一般是译者创造翻译的文本,对于原文本来说,它具有创造性。就像谢天振(2003:84-85)说的:“由于[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翻译’是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他[它们]的‘翻译’与原作相比的话,必然比译者的翻译更富创造性、更富叛逆精神。”而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翻译,原文本中的意境和译文中的意境有时并不一致,读者有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审美,在翻译时会营造具有自己主观色彩的意境。为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对原作进行内化、解释、扩大,以消除读者与译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差异。旅游英语这种跨文化性质决定了旅游英语翻译必须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地翻译旅游英语,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从语言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旅游英语翻译,就是把翻译文本按读者的兴趣、情感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翻译时,译者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孙致礼教授(2006:246-263)认为:“……就连语序也会表现出作者的用意,句法结构往往包涵一定的意义,或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轨迹。”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因人而异的情感活动过程。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为了更多地取得交际效果,译者在融入自己的情感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情感活动,同时兼顾两方情感,实现语言层面上的创造。下面以岳麓山上的白鹤泉的翻译为例:
白鹤泉位于麓山寺后,被誉为“山中第一芳涧”,因古时一对仙鹤常飞至此而得名。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于杯口,酷似白鹤。
译文:White Crane Spring
Located behind the LuShan Temple,this spring is known as No.1 spring in the mountain.It was named after a pair of cranes that used to come here at ancient times.Interestingly,while you brew tea with boiled spring water,a volume of steam hovers over the cup as if a white crane were perching on it.
译文从语言层面上向读者描述了一只美丽的白鹤盘旋于杯口的形象。喝茶是中国人的习惯,好茶还需好水来泡,白鹤泉因古时一对仙鹤常飞至此而有了仙气,因此以白鹤泉的泉水煮沸沏茶,茶水的热气都能“盘旋于杯口,酷似白鹤”。而“hovers over the cup”、“perching on”则表明茶水冒出的热气都像白鹤盘旋于杯口的神奇。在这里,译者有感而发,融入了自己对白鹤泉的喜爱之情。同时他也考虑了读者的接受情感,用“Interestingly”一词,力图让读者得到与他相似的感受。这说明作为一名译者,如果缺乏必要的语言层面理解,是很难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真正的语言层面理解应该是译者翻译前对文本的认知状态,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要以个人认知为基础,兼顾读者的情感需要,从语言层面上创造性地翻译。
从语言层面上讲,空缺理论也为旅游英语翻译的创造性提供了依据。空缺现象由美国的霍凯特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空缺理论派通过解读不同文化文本来定义空缺现象。他们认为,在人们阅读不同文化文本时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这就是空缺现象。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根据不同文化的内涵,从语言层面上创造性地理解。
以向游客介绍岳麓山上的二南石刻的翻译为例:
清末宣统三年(1911),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所刻,碑刻原位于爱晚亭内。1952年,重修爱晚亭,特将此碑迁入该处。“二南”是指南宋岳麓书院主教宋南轩(张栻)和清乾隆湖南学政钱南园。碑文中的“罗鸿胪”,即爱晚亭的修建者罗典。乾隆年间罗典主讲岳麓书院,暇日在此栽花驯鹤,颐养性情,故清末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特书“放鹤”。
Duble Nan’s Stela:The stela was inscribed in 1911 or the 3rd year of Emperor Xuantong’s reign by Cheng Songwan,Warden of Yuelu Academy.Formerly fixed within 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it was moved to its present position in 1952 had the pavilion rebuilt.Duble Nan’s refer to Zhang Nanxuan(Principal of Yuelu Academy in the 11th century)and Qian Nanyuan(director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u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the 18th century).“Luo Honglu”in the inscription refers to Luo Dian,builder of the pavilion.In the later 18th century when presiding over Yuelu Academy,Luo used to grow flowers and breed cranes here to train his temperament in his spare time,thus Cheng Songwan espically inscribed“breed cranes”on the stela.
西方读者不易理解中国历史朝代,原文中“清末宣统三年”如果只译成“the 3rd year of Emperor Xuantong’s reign”,他们脑海中没这个时间概念,所以,这个现象属于历史文化上的空缺。为此,译者采用“or”,把“清末宣统三年”与世界上的公历年对应起来,以便读者理解。这里如果把“清末宣统三年”与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读者可能更加容易接受。例如,1911年,不列颠社会党成立、法国侵占摩洛哥、第二次摩洛哥危机、阿尔巴尼亚反土耳其统治起义等,根据这些世界大事,对不同的读者可采用不同的翻译内容,以填补历史文化上的空缺。另外,原文中“碑刻原位于爱晚亭内。1952年,重修爱晚亭,特将此碑迁入该处”的翻译是“Formerly fixed within 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it was moved to its present position in 1952 had the pavilion rebuilt”,但如果在“had the pavilion rebuilt”前加上“when”,将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
众所周知,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与读者进行文化交流,读者对文本的主观性理解主要受“体验”的影响。正如鲁迅所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鲁迅,1981:531)。马以鑫把决定“体验”的因素分为思想精神、经历与环境(马以鑫,1995:129)。现在大部分人认为读者的体验包括个体体验和社会体验。个体体验指的是读者自己所特有的人生观和文化程度等。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对译文加以创造性的理解。“读者读书,因各自的气质、素质、审美习惯不同,对文本的反应不一,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异,这本是自然的事。”(许钧,1996:32)社会体验指的是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人的宏观体验。读者肯定会受到所生活的社会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读者主观性理解上创造性地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是件更为复杂的事。下面以岳麓山上的爱晚亭的英语翻译为例: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该亭坐西向东,古朴典雅,平面正方形,边长2.63米,通高12米。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1952年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译文:Autumn-admiring Pavilion
The original pavilion was built in 1792(the 57th year of Emperor Qianlong’s reign)by luo Dian,dean of Yuelu Academy.Firstly it was named the Crimson Maple Pavilion.Later,at the proposal of Biyuan,Governor of Hunan and Hubei,it was renamed Autumn-Admiring Pavilion,which alludes to Du Mu’s lines:“I stop,just conquered by the woods in later autumn,when maple leaves are more crimson than flowers in February.”
对比原文与译文就会发现:译文不是原文的直译。译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认为读者肯定会想知道这个亭子为什么叫爱晚亭,于是为了很好地把爱晚亭取名的由来传递给游客,译者创造性地采用从读者主观性理解上来进行翻译,补充了爱晚亭是由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才将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的亭子改名为爱晚亭,增加译文 which alludes to Du Mu’s lines:“I stop,just conquered by the woods in later autumn,when maple leaves are more crimson than flowers in February.”通过读者对杜牧诗句的感性认知,从已知信息(杜牧诗句)感悟出未知信息(爱晚亭的由来),并结合读者的现场体验,省略了“该亭坐西向东,古朴典雅,平面正方形,边长2.63米,通高12米。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1952年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的英译,也许还能激发读者来旅游的兴趣。但如果把“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用英语翻译出来,爱晚亭的信息会更完整,也许会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从读者主观性理解上创造性地进行翻译离不开想像,也就是说,译者要根据读者的主观性理解去想像,从而决定如何翻译。“想像分为创造性想像和再创造性想像”(杨辛等,2002:29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想像属于有限制的再造性想像,它以文字为基础,加上自身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把趣味性与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如陈刚(2004:8)说:“搞旅游英语,就是要将趣味性与学术性、实用性很好地结合。”旅游英语文本深藏含义,妙趣横生,读者要发挥想像才能理解其中趣味,把其中趣味与读者的主观性理解结合起来,译者与读者就能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译者的体验和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想像。但在翻译中既不能凭空捏造意境,也不能用中国文化意蕴简单地来翻译,而是要巧妙地运用想像。例如,岳麓山上的“笑啼岩”的翻译:
笑啼岩系岳麓山苍古巨石形成的一处断崖峭壁,每当山风激岩迴荡,常闻呼啸之声,出自岩窦,似狂笑亦像啼哭。相传白鹤姑娘与莽妖在此处搏杀,眼见她大仇得报,陶侃兴奋不已,哪料,莽妖垂死挣扎,暗施毒手,陶侃顿时悲愤欲绝,后人便称此处为笑啼岩。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叫李宁斋的朝鲜爱国志士,登临岳麓,欣赏秀丽山川景色,听人讲述笑啼岩的由来,百感交集。然而想到自己,国难当头,民族面临存亡危急之际,匹夫岂有不悲夫!况流亡异国他乡,感慨无限,于是刻了一块“笑啼岩”的石碑嵌竖于突兀巨石间。
Guffaw-Wail Cliff:This cliff is actually a very old protruding rock that produces in gusts echoes like Guffaws or wails.Legend has it that Fairy Crane once fought here with a monsterous boa and Tao Kan,seeing the oncoming victory,of her vengeance,couldn’t help Guffawing,yet unexpectedly,the cunning boa gave a final murderous attack and Tao couldn’t help wailing now.Then this cliff got its name.
In 1938 or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Li Ningzai,a Korean patriot,went mountain climbing here to enjoy the landscape.Hearing the story of this cliff,he had all kinds of feelings welling up in his heart.Won’t a patriot wail over the impending fall of his motherland or“The Isles of Greece”He thus had a stela inscribed with the 3 words“Guffaw-Wail Cliff”and fixed in the protruding rock.
首先,“笑啼岩”这个名称就很有趣。笑和啼本身是一对反义词,国外游客很难想像出会有这样一块既笑又啼的石头。作者翻译时通过讲述这则故事,说明“笑啼岩”的由来。这种描述性翻译既能激起国外游客发出感慨,又能很好地使游客发挥自己的想像。这个例子说明,虽然旅游英语翻译很复杂,但如果译者运用想像,就能创造出读者容易接受的文本。使原文“‘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神依然故我”(罗新璋,2006:3)。因为各国文字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傅敏,2006:70)。因此,译者要达到翻译的目的,必须充分洞悉读者的体验,把握读者对文本主观性的理解倾向,经过合理想像后创造出的译文才传神。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接受环境也是译者要注意的重要方面。译者把旅游文本带到一个陌生的接受环境里,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首先,接受环境受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制约,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自然会带上民族文化色彩。其次,接受环境还会受到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外来文化的接受,总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王东风,2003:16-23)。这说明读者的意识形态、接受环境制约对译文的接受。例如:
潘鹤教授设计的贺龙元帅铜像,屹立在天子山贺龙公园,铜像高6.5米,重约100吨。
在《张家界旅游画册》中,其译文是:
The Grand Bronze Statue of Marshal He Long(1896 - 1969),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orn in Sangzhi somewhat 60 kilometers from the tourist site,lead many battl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nti-Japanese War.
对比原文与译文,很多人会提出这是不是原作的译文的疑问,因为译文的内容发生了大变化。设计者的名气和雕像的雄伟气势是要原文本突出的,而译文则重点介绍贺龙元帅的生平事迹。这种译法实质上是译者创造性地运用翻译策略,增补了读者想要知道的文化背景这个空缺。这种对不同环境的读者采用增补他们想知道的文化背景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考虑到读者对中国历史不熟而加上他们能接受的历史文化环境,自然就缩短了读者与中国历史的距离,这样既能激发旅游兴趣,又能传播中国文化。因为“a foreign culture can only be perceived by means of comparison with our own culture”(Nord,2001:34)。
如果从社会意识形态上来说明英语翻译中接受环境上的创造性,寒山诗在美国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寒山诗在中国本土上几乎无人知晓,文学史上更没有他的地位……但在美国翻译文学史上生下了根,……”(谢天振,1992:36-37)原来寒山诗译到美国时,美国人正处在学禅盛行之时,而且当时美国嬉皮士运动也正在火热进行中,再加上寒山那桀骜不顺的形象,使得“寒山在美国赢取了他在中国一千年也没有沾上的文学地位”(叶维廉,1977:173)。这正是顺应了读者的接受环境,达到了传递情感、信息的目的。
2.4 从翻译策略上创造性地进行翻译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就需要译者运用自己的跨文化知识,在差异与得失之间进行选择,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一方面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本;另一方面要考虑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例如,笔者去过山西平遥,其中有中国古代《六礼》的翻译如下:
男大娶妻女大嫁门当户对有等差
过去父母做包办媒人穿梭跑两家
相亲定亲看八字择日迎亲送彩礼
六个礼节六道关缺一道也不能办
译文:
In China,the two families get together to talk about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y will invite the elder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and arrangement.
国外游客由于不清楚中国的文化背景,对中国的六个礼节六道关肯定不熟悉,如果直译具体的六个礼节,则不符合英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易为英语读者接受。作者把六个礼节六道关描述性地译成“the two families get together to talk about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y will invite the elder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and arrangement”,则符合英语的想像习惯,很好地反映了中西想像思维方式的差别。这种简单描述性的表达,使译文易于被读者接受,从而能顺利地进行交流。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无处不在。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从语言层面、读者主观性理解、读者接受环境及翻译策略上创造性地开展旅游英语翻译。虽然旅游英语翻译的创造性空间很大,但创造必须有度,因为翻译毕竟受原文的思想、神韵及语言风格等限制。译者和读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字面“交流”,而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创造性“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
[1]裘禾敏.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辩[J].外国语,2010(4):72.
[2]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规划趋向异化[C]//严辰松.中国翻译理论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C]//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9]许钧.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J].外国语,1996(1):32.
[10]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2]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C]//严辰松.中国翻译理论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3]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14]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15]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s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6]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1):36-37.
[17]叶维廉.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M].台北:台湾黎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