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与环境相关传染病危险因素探析

2011-03-19 23:23斌,方菁,陈
卫生软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传染病

赵 斌,方 菁,陈 飒

(昆明医学院健康与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在急剧的扩大和增加,城乡交界逐渐淡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然而这种人口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其原有的户籍形式,并且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而快速发展,其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有限,大多数的流动人口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之外,他们不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也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致使他们只能选择城市中的一些边缘地带或城乡结合地作为容身之所。由此形成了兼有城市和农村的某些特征,被称为城中村的特殊地域和社会现象[1]。

从全国目前来看,城中村现象不是个别城市的特殊现象,而是广泛的分布在全国大小城市。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城中村”的数量,北京市112个,深圳市173个,西安市183个,广州市139个,杭州市111个,武汉市147个,太原市75个[2]。作为云南省首府的昆明,2007年在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288个城中村,涉及村民219483人、77467户,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占180 平方公里建成区的16%,总建筑面积25955854 平方米[3]。因此有学者认为,城中村的形成过程,是与周边区域城市化相伴随的,周边区域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本文中所说的城中村,是在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城市制度、户籍制度和经济制度下产生的,是一个由本土居民和外来人口构成的二元型社区,是中国背景下特有的一个城市化问题。它既与现代城市相区别, 又不同于传统的村落, 兼有城乡社区的部分要素, 体现了农村城市化的过渡性特点[4]。

1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城中村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建设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道路交通不方便和公共卫生设施匮乏几个方面。而且,城中村的发展建设处于无序的状态,村庄空间稠密、布置参差不齐,空间机理混乱,道路窄小,曲折不平,路面泥泞不堪。公共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不如意;城中村内部的供电、供水、煤气等公共设施不完善,同时由于居住建筑的普遍高密度,造成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严重缺乏,使整个城中村脏、乱、差现象极为突出[5]。居住条件差,在大量外来人口进驻城市找工作后,城中村房租相对低廉,区位交通便捷,加之管理常常游离于城乡控制之外,所以成为了外来暂住者的首选之地。

2 城中村与传染病

我国人类的疾病谱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但是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尚未完成这种转变。有资料表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发病仍以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为主。而城中村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高密度区,加之生活环境脏乱、卫生条件差, 公共设施缺乏,人群构成相当复杂, 使其很可能成为未来传染病流行的高危地带[6]。

2.1 城中村与环境相关传染病问题研究现状

当前城中村集中了中国社会当前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社会转型(从农村到城市)和流动人口问题,是各种冲突和矛盾容易产生的地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对城中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问题的研究几乎被完全忽略了。无论是对城中村的研究还是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几乎未见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而从城中村环境的角度对于传染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尚没有证据表明城中村是传染病的高发区,但城中村的环境状况包括基本环境卫生设施不足或缺乏,人口居住拥挤,以及流动人口本身的状况,例如流动频繁,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低收入,缺乏卫生保健知识等都是使传染病容易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2.2 城中村环境因素与可能导致的传染病风险

2.2.1 肠道传染病

城中村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饮食卫生和居住条件差,外环境污染严重,容易导致各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7]。又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聚集,他们中部分人在卫生条件极差的工作场所,未经健康体检合格,无证从事饮食行业或私自加工、销售食品,导致因食用不洁食物而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暴发流行。有资料表明目前外来流动人口多发的传染病病种前五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梅毒[8]。其中痢疾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2.2.2 性病和艾滋病

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一直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而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更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中村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成因,使其不仅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更是成为环境和治安整治的难点,类废品回收站、地下加工工场、非法诊所、发廊美容院等汇集其中, “黄、赌、毒”的现象尤为严重。又由于流动人口的媒介作用以及城中村居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预防知识、发生高危行为较多,增加了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风险。我国目前艾滋病、HIV感染者正呈迅速递增态势,由于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大多处于性活跃期,并多为夫妻分居或独身,性乱问题客观存在,对性病艾滋病疫情的扩散存在巨大的隐患,致使城中村成为艾滋病的脆弱地带[9]。

2.2.3 结核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结核病死灰复燃。人口的流动是造成结核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流动人口结核病报告病例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多种影响流动人口结核病发病率的因素存在及很多还未被认识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结核病的发病率比非流动人口要高,是流动人口的重要健康问题。结核病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的流动人口发病水平中均位居前列。较差的经济条件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是结核菌感染发展成结核病的危险因素,而且也影响其就医行为,造成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按规范进行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了结核病进一步传播的危险性。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治疗效果,如部分患者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对治疗耐受性差。此外由于结核病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流动人口艾滋病的迅猛增加也使结核病发病急剧上升。流动人口作为城中村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的桥梁作用,增加了城中村居民的感染风险,又由于城中村较差的外环境,使城中村居民成为结核病的高危人群[10]。

2.2.4 疟疾

疟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还是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法定传染病之一。它不是单纯由蚊媒传播的危害性严重疾病,而是与人们的活动和迁移以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性疾病。我国经过近50年的综合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到1998年全国(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疟疾平均发病率已降至0.253/万,有97%的人口处于无疟区或发病率在 1/万以下的地区[11]。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加剧了疟疾传播和流行,严重影响控制和消灭疟疾的进程。1984年因流动人口而导致恶性疟病例扩散至非恶性疟流行区仅有2个省的9个县,而1999年已增至16个省的114个县[11]。城中村由于居住环境较差,公共设施缺乏,垃圾、污水等污染严重,蚊蝇孳生快,增大了疟疾感染的风险。又由于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随着传染源的不断输入,使其成为疟疾流行的潜在疫区。

2.2.5 呼吸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

城中村由于房屋和人口密集, 人口流动性大, 空气对流不充分,环境脏乱,大多数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免疫接种率低, 这些都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风险[12]。

3 降低城中村传染病风险的建议

城中村是中国背景下特有的一个城市化问题,并且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将一直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从上述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由于落后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人员构成,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发生,极易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并且会造成一些过去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或新传染病的出现。因此,如何降低城中村居民的传染病患病风险,对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3.1 建立城中村传染病管理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传染病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将城中村的居民涵盖其中,作为城中村居民主体的流动人口,并没有被纳入正常传染病管理范围,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漏洞,因此健全城中村传染病管理模式,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动性迫在眉睫。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同时纳入社会防病工作,避免防病工作在外来流动人口中出现空白。从而完善传染病管理和监测信息网络。

3.2 强化政府对城中村建设的规划管理职能

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硬件建设,改善居民基本卫生条件。将城中村环境改善纳入城市规划之中,通过早期的介入,使新产生的城中村和现有的城中村减少“村”的元素,多一些城市的特性。使城中村的建设规划向常规住宅小区靠拢,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乱搭乱建,按照建筑和健康要求,统一规划,避免握手楼和贴面楼情况的出现。在合理配置村内环卫设施,最大限度使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卫生治理硬件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3.3 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针对目前城中村所面临的传染病患病和流行风险,不仅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也是预防传染病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城中村存在较多的与环境相关的传染病患病风险,但是居民对于风险的认知却与客观实际存在明显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淡薄,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我国目前城中村健康教育工作的滞后。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作为个人,对于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能够起的作用,将比任何医生、任何医院、任何药物、任何其他人的努力多得多。”因此,针对目前城中村所暴露的各种环境健康问题,健康教育是既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定期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城中村居民了解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健康问题,自觉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加强居民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城中村居民所面临的与环境相关的传染病问题,不单单是普通的健康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引发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保护城中村居民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尊重边缘社区居民健康权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城中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1]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2000,40(2):107-112.

[2]胡 弦, 刘谷一.谈“城中村”改造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J].三峡大学学报,2008,(2):101-103.

[3]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08-02-18.

[4]王 冬.城中村人群健康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6(11):1020-1021.

[5]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6]连玉峰,陈金娟,黄 彪,等.珠海市 1992-1996 年各类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5):260-261.

[7]潘国庆,李勤学,张 宏,等.流动人口将成为急性肠道传染病控制的重要对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5,11(3):170-174.

[8]杨志聪.广州市流动人口近5年传染病流行与控制分析[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8:686-688.

[9]卯青松,孙宝旺.983 名暂住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1):14.

[10]钟 球,杨应周.广东省深圳市外来人口结核病 DOTS 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防痨杂志,1998,20(2):61-64.

[11]李凤文.我国流动人口对疟疾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6,6:1248-1251.

[12]潘晓红,凌罗亚.浙江省 1999 年麻疹暴发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54-357.

猜你喜欢
城中村流动人口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