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禁毒防艾教育的文化建构探析

2011-03-19 19:27
卫生软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闲暇毒品生命

杨 扬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毒品和艾滋病不仅残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由它引发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也日趋突出,给社会安定和谐及经济繁荣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经超过100万, 其中青少年占74%,16岁以下的超过1万人,并且吸毒人员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也超过100万,约10%是19岁以下的青少年,并且感染人数每年递增30%[1],防艾形势十分严峻。云南是多民族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边境线长,是我国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加之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免疫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和不良习惯的危害,因此,学校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更显重要。高校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开展“杜绝毒品、远离艾滋”的宣传教育有着现实的意义

1 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中导入高校文化的意义

目前,云南省各大高校均把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毒品常识,吸毒的危害,国家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以及毒品与艾滋病的关系等。云南师范大学还将禁毒防艾教育纳入《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规定学生必须完成16个学时的学习,使这门课程率先成为云南省高校中为数不多的面对所有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同时,各大高校还十分重视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站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在学生宿舍、校园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标语;举办相关的专题班会、专题版报、专题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观看禁毒防艾影片;组织学生禁毒防艾志愿者培训,在暑期开展禁毒防艾“三下乡”服务活动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禁毒防艾工作中来。云南大学还建成了“云南大学禁毒防艾教育基地”,对全校师生开放,利用文字、图片、实物及音像资料对全校师生进行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禁毒防艾教育是需要集合所有教育资源,全员参与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因此它和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分不开的,高校的禁毒防艾教育必须要导入高校文化精神。

1.1 多层次的禁毒防艾教育需要高校文化的整合

高校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丰富多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禁毒防艾知识和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禁毒防艾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医药知识、艾滋病的病理常识、生殖知识、毒品知识等内容;同时还涵盖法律知识、精神道德教育等内容。但在围绕禁毒防艾开展的一系列课外活动中却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逐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体系,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文化精神来凝聚和整合,这就是高校文化。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振奋人。《易传》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倡导通过文化的力量去“化成天下”,这就指明了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以人为本,对人进行教化和熏陶,从而培养出修身、立德、明理的人。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放到首位,实际上看重的就是校园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也就构成了高校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高校在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时,应该以文化为导向,最大程度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环境,将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应分层、分类来进行,使禁毒防艾教育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在统一的校园文化引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2 全方位的禁毒防艾教育需要高校文化的渗透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文化无处不在,它可以内化为师生的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最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方式的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禁毒防艾教育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所谓全方位就是禁毒防艾教育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增强学生禁毒防艾知识素养和提高学生禁毒防艾的意识,其终极目标应该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事实上,追溯高校学生吸毒的原因,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面对来自生活、学习、就业的巨大心理压力时,高校学生缺乏缓解压力、调试心理的能力,生死观念淡薄、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漠视,时常感到生活和精神上空虚无聊,在闲暇时间接触到不良的休闲消费活动,这些都可能成为高校学生接触毒品、感染艾滋病的原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项针对全国28所高校大学生的 5600份问卷调查中,表示没有尝试过“摇头丸”等毒品的高校生占 93.8%,表示偶尔使用的占3%,表示经常使用的占2.2%,而且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接受毒品[3]。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生活和生存责任方面的教育是禁毒防艾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基本实现途径就是构建和谐的高校文化。

2 高校禁毒防艾的文化建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一种统一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最根本的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高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具体来说,与禁毒防艾密切相关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内容涉及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闲暇教育三个方面。

2.1 开展生命教育,培养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伤人及虐待动物等事件,轻视生命、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说明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和迷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许在部分课程中有体现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人正确处理生命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和价值观,形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升华生命的自觉意识。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中国传统生命观的基本态度,儒家甚至连对身体的伤害也被视为不孝,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道家老子也主张爱惜生命,他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人如能够以贵身、爱身的态度有为天下,方可把天下托付予他。只有开展生命教育,才能使学生正视毒品的危害,自觉远离毒品。因此,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生命观的宣传和讲授,让学生领略古代圣贤的思想光辉,从中得到浸染和熏陶。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学会敬畏生命。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便没有人类的一切;二是认识生命的短暂性,学会珍爱生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且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不能无谓地结束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要自觉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增强保护生命的能力,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使生命充满活力和乐趣;三是认识生命的平等性,学会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四是认识生命的社会性,学会帮助他人。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的本质区别是其社会性,只有在生命的交往中才能彰显生命的伟大。因此,每个人既要珍爱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应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珍爱、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的生命处于危机中,要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

2.2 开展责任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庇护下,缺少对社会的体验,缺乏社会阅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既感觉不到社会的真实状况和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更没有想到要融入这个社会中,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和他人。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都是片面强调社会责任,忽视社会责任与个体权利的统一,忽视学生个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可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对自己怎样做人都糊里糊涂,甚至自暴自弃,就更谈不上对其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了。

责任意识的产生正是源于高校学生主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只有当他们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自觉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并敢于同不负责任的行为作斗争。大学生是高校生活的主体,增强他们的生存责任意识,首先要启发他们尊重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启发他们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使他们学会在各种利益冲突中独立地判断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由同时也对自己的过失、错误负责到对自己的亲人负责,对周围人负责,从而升华到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负责。只有敢于对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命运、前途负责;对自己生存的社会条件负责的人,才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价值和意义,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关心他人、群体和社会,才会正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才能积极投身到禁毒防艾的社会宣传服务工作中,为禁毒防艾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开展闲暇教育,引导健康充实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本身就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仅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同时对塑造其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生活密切相关。闲暇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不容乐观,闲暇时间充裕但结构不合理,闲暇活动层次不高,闲暇心态不够成熟。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在闲暇生活方面的缺失。古人云:“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要真正使大学生走出毒品和艾滋的阴影,就必须引导他们在闲暇中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包容、学会自然。闲暇教育正是教导人们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活动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要把休闲内容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把休闲教育当作是“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因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为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休闲而做好充分的准备”[4]。高校闲暇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闲暇心态,帮助大学生把闲暇学习与课堂学习、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的互为补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闲暇活动的习惯和技能,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在高校中开展休闲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环境,高校环境对于闲暇教育提供的是文化氛围支持,高校环境的文化氛围,既是隐性的同时也是有弹性的。它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闲暇和闲暇的特点;了解闲暇与自己的关系,尤其是闲暇与自己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能权衡各种闲暇选择对自己个人今后生命历程将产生的影响;了解社会上各种闲暇活动的方式、过程和发展趋向等;能欣赏和评判闲暇生活的不同模式;能根据自己的闲暇知识或技能,去设计、计划各类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并顺利实施,过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闲暇生活;明确自己在闲暇中对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将闲暇抉择与个人生活、社会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开设休闲活动选修课,侧重于在休闲技能技巧方面进行培训,如:交往技巧、文艺技巧、体育技巧、旅游技巧,鉴赏技巧,生活技巧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闲暇教育不仅能平衡人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和谐,还能丰富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充实和满足的人生提供广阔的天地,使学生能够彻底摆脱毒品和艾滋的诱惑。

总之,从文化层面建构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体系,是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通过高校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使学生远离毒品和艾滋病。

[1]曾豪杰,陆金菊.试论禁毒防艾文化建设[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4):41-43.

[2]王弼注,孔颍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

[3]曾燕波.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9):39.

[4]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19.

猜你喜欢
闲暇毒品生命
销毁毒品
人在何时最清醒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闲暇拾笔寄娱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