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当前韩中关系的发展

2011-03-19 15:18:05[韩]朴
关键词:韩中儒家思想两国

[韩]朴 钉

韩中两国于1992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开始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迅猛发展的时期。然而,两国之间仍存在着一些矛盾。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分析韩中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寻儒家思想中的经典对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借鉴作用,以期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谐与繁荣。

一、韩中关系的现状分析

韩国和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有着相似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结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双方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渗透,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冷战期间韩中之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隔绝与对立,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重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究其原因,则是:

(一)韩中两国政治共识与互信不断增强

1992年两国建交后,韩中政治关系进展顺利。1998年,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0年,两国同意将韩中“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2003年,两国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到2008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2/sbgx/。

在这期间,韩中两国的政府、议会、政党等高层交往进一步密切,并相继形成机制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不断加强沟通与配合。以2008年至今为例,2008年5月,李明博就任总统两个月后即实现首次访华,前往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慰问,成为首位访问地震灾区的外国领导人,并先后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亚欧峰会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8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韩国,两国一致认为中韩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极为重要,并确定全面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长期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全方位扩大和深化相互合作,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重大问题上的协调,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http://kr.china-embassy.org/chn/zhgx/shuangbian/t720117.htm。2009年韩国国会议长金炯旿率团访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长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也先后访问韩国。2010年,中韩两国高层交往继续密切,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分别赴韩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并分别访韩。2011年4月,韩国金滉植总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华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2/sbgx/。两国领导人通过高层互访,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两国关系的不断前进。

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也日益增多。韩中两国均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东盟“10+3”、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地区和国际合作机制。在朝核问题、联合国改革等许多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持一致或相似立场,保持着密切协调与配合。

(二)经贸合作日趋密切

韩中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在双方经贸额方面,1992年建交时两国间的贸易额仅50多亿美元。随着韩中两国关系的改善和交往的密切,到1997年达到236亿美元,2003年突破600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2071亿美元,提前两年实现了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在双方经贸投资方面,1992年建交时韩国对华投资仅201项,0.6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韩国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达52172个,实际投资金额达473亿美元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1103/20110307437496.html。在经贸合作机制上,两国政府也先后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等,建立了投资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贸易实务会议等合作机制。目前,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1002/20100206776033.html。中国则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国和海外投资对象国。

(三)人文交流更加频繁

韩中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双方在文化、教育、旅游和地方政府间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韩流”与“汉风”交相呼应,成为两国人文交流乃至两国关系发展的一大亮点。2004年,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世界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首尔落成,此后两国文化交流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在韩国先后建立了17家孔子学院和5家孔子课堂⑤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至2010年底,韩在华留学生近6.8万名,中在韩留学生7.8万人,均居对方国家留学生人数之首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2/sbgx/。2010年韩中间人员往来达596.5万人次,中国公民访韩187.5万人次,成为赴韩旅游的外国公民第二位;韩国公民访华407万人次,中国成为韩国公民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国。韩中两国主要城市间有47条定期客运航线,每周有800个航班⑦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1002/20100206776033.html。中国在韩国的釜山、光州设立总领事馆,韩国在中国上海、青岛、广州、沈阳、成都、西安、香港、武汉等设立总领事馆。两国先后有133对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成立了韩中友好协会、韩中文化协会、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韩中经营人协会、韩中亲善协会、中韩友好协会等友好团体。

上述可见,韩中建交近20年来,在韩中两国政府和两国国民的共同努力下,韩中关系在继续朝着友好方向健康发展。但笔者认为,韩中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量”上,在“质”的方面仍显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地区安全战略、国民感情和朝鲜半岛等涉及两国交往的实质性问题上,常常成为干扰双边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这主要体现在:

(一)法律方面的问题

中韩两国在海洋划界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近年来,两国渔民越界捕鱼问题时有发生。又如,由于韩中两国人员交往数量庞大,由此产生了非法滞留问题。

(二)历史认识问题

高句丽归属问题引发了韩中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纷争,甚至导致两国国民感情的对立。19世纪80年代,高句丽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墓碑被发现,韩中学术界纷纷展开了对高句丽历史的研究,但两国学者在高句丽民族起源、政权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大差异。

(三)朝鲜半岛问题

自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时而缓和时而动荡。由于中朝关系密切,中国难以置身事外。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韩中之间友好合作关系在继续发展,但双方的矛盾与分歧也同时加大,成为制约双方关系向前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世界不和谐因素增加,各国国内政治风险加大,各国民意发展趋向成为影响政府内政外交的重要因素。因此,韩中两国间面临的矛盾和分歧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儒家思想与韩中关系的未来

笔者认为,解决韩中矛盾、加强韩中友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做一两件事就能化解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逐步融合、不断前行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用儒家思想的经典智慧来构筑韩中两国的和谐友好关系。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东北亚地区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构成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历史文化的根源,也影响着当今东北亚地区各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

韩中两国同根同源,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之内,在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上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研究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精华对于解决当今韩中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儒家思想中的有益成果出发,详细阐述儒家“主学而从思”、“述而不作”和“阙疑阙殆”的经典思想,为解决韩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主学而从思”,是指以经验为主、思考为辅的经验认识方法

“主学而从思”是正确对待国家间分歧的一种认识方法。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疲乏。其中,“学”包括从“过去和现在的实践”获得经验,也包括从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知识。类似的总结还有很多,例如英国哲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说过:“我们从经验中学习”;大卫·休谟(David Hume)也说过:“只能在经验中学习”;法国哲学家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则提出“万事万物都给我们以教育和启发:自然界开发我们的能力和力量,人类社会教会我们使用这种能力和力量的方法,实践则是通过我们体验这种事物和直观形式来教育我们”,要求我们从自然、人类、事物的身上获得各种知识。

用“主学而从思”的思想来发展韩中关系,就是要抛弃过去对立的意识形态或现实的国家利益之争,正视两国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要被纷纷扰扰的表象所迷惑,认真思考如何发展两国关系,在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总结经验,获取有益于发展两国关系的成果并加以运用,消除双方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韩中双方在交往中要专注于“多闻多见”,注意多倾听对方的意见、多观察对方的做法,通过“博学”积累两国交往的经验,通过“审问”分析所积累的经验是否对两国交往有益,“慎思明辨”,最终找到增进两国关系的各种方法。要以吸收借鉴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为开端,经过认真思考得到共识、进行严格的审问、慎重考虑应对方法的过程,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孔子在《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只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才能搞清楚两国间问题之本末,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述而不作”,是指国家间要相互谦虚的发展相互关系,不断完善现有实践经验的运作方法

“述而不作”是消除国家间分歧的一种实践方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尊重前人的成果,不随意加以演绎。其中,“述”指解释,意思是首先要对现有的实践经验加以解释,再做辨别,然后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成共识;“作”指过分相信思考,不相信经验,用思考操纵经验,并凭空演绎,自以为是地处理现实问题。

用“述而不作”的思想来发展韩中关系,就是要看到两国关系发展既有友好合作,也有矛盾纠纷。因此,在处理相互关系时,韩中两国要避免无视已有的实践经验,只是单纯依据己方的主观臆测来处理两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出现歪曲彼此国家或人民本意的现象。在发展两国关系时,首先要将韩中两国关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作为案例,通过“将过去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案例为经验资料应用到政治学认识中,为现在和未来形成新知识”的方式,灵活运用,形成指导当下和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知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先形成共识,再对下一步的交往活动进行思考,严格按照听到和看到的事实为依据,制定要实现的目标。如果只是凭空设想或者妄加揣测,就会陷入“不知而作”式的经验主义陷阱里,在不了解双方的意图和目的时就单方面做出错误决定,这样更会加深两国间的误解。

(三)“阙疑阙殆”,是指国家间通过规避疑虑和冲突,实现和谐相处的有效办法

“阙闻阙殆”是达到国家间和谐相处的一种运作方法。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指多听,保留疑问,慎重地谈论其余的,就会减少错误;多看,避开危险,慎重地实行其余的,就会减少悔恨。做事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其中,“多闻多见”指的是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时,多听、多看,去伪存真,减少疑虑和危险,少犯错误从而能减少后悔的次数。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犯错误。在“阙疑阙殆”目的完全达成之前,也要暂时保留疑虑,也就是要遵从“中庸式的虚无主义”。因此,在事情得以确认之前,要减少事先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干脆不要去协商两国间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谈判协商不出结果而僵化两国关系。即要丢掉妨碍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的傲慢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冲突和矛盾,又要搁置两国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要对两国都找不出解决办法的事情做出强迫性的尝试。

用“阙疑阙殆”的思想解决韩中两国间在历史认识、朝鲜半岛、“天安舰事件”显现的安保问题等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矛盾时,就需要双方立足长远,以发展和谐关系为目的,达成共识,暂时搁置和规避在这些问题上带来的疑虑和冲突。关于历史认识问题,两国各持己见;关于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力主发展核武器和美国对东北亚问题的干涉,使得双方都难以摆脱各种各样的猜忌和疑虑;中国对韩美联合军演也发表声明,称其为美国针对中国的包围战略。随着韩中两国交往的日趋密切,难免对不同问题产生不同看法,进而引发相互矛盾,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需要一种更高超的政治智慧,暂时搁置争议,采取中庸式的处理态度,直到查清事实真相,甚至对于那些确实难以查清真相的问题,本着朝前看、朝长远看的目的,有必要采取果断的忽略态度。

总之,为了实现韩中关系的新发展,有必要在同为“儒家文化圈”内的韩中两国间,活学活用重新解释后的儒家经典,通过以经验为主的“主学而从思”来正确对待国家间分歧的认识方法,以“述而不作”作为消除国家间分歧的实践方法,以“阙疑阙殆”作为在认识、经验、关系等层面上达到国家间和谐相处的一种运作方法,加强韩国和中国的合作关系,用儒家思想摸索化解两国矛盾的办法,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修补韩中关系的一剂良药。

2012年是韩中建交20周年,两国应该挖掘历史文化中同根同源的积极方面,在儒家文化圈的构架内,运用儒家“主学而从思”、“述而不作”、“阙疑阙殆”的思想,促进两国在经验、认识、关系方面的融合与接近,真正发挥儒家思想的文化统一性,使其成为促进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韩中双方和平共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使两国关系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韩中儒家思想两国
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及《金桥》创刊20周年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0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8期)2019-09-23 06:35:54
浅谈韩中双语类词典结构——以《韩汉大词典》《韩中辞典》等四部词典为例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春秋时期公族与士夫之族的互补性——以鲁、晋两国为例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8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
朝中双语词典和韩中双语词典比较研究——以《朝中大词典》和《韩中词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