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

2011-03-19 15:18:05张媛媛韩高军
关键词:实验区英语专业外语

张媛媛 韩高军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2009年获批的10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顾名思义,E,即English,代表英语专业;“E+”则意味着“英语+X”,即英语专业和另一门专业的复合。“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实用人才的需要,通过实施英语和其他学科专业之间一体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模式是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针对英语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实践。

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深入,国际间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其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场对纯语言类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正逐渐下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早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有明确的陈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外语+辅修(主辅修制)”、“外语+专业方向”、“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或“外语+专业知识”等改革①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载《外语界》1999年第4期,第10~14页。②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载《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第33~36页。。但是,这些培养方式大多往往只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一些相关学科课程,没有实现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因此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往往很难实现。

2005年6月,“E+”项目组提出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并以此组织申报了校重点建设工程项目。2005年11月,项目组提出“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方案,由外语学院、政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组织实施。此后,多次就双学位一体化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资源协调等问题展开讨论。2006年9月,第一届“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班开班。2009年上半年又增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班;同年,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背景

任何实践创新都是有理论先导的。同样,“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是以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①周跃红:《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第2期,第88页。。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这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②崔 巍:《论我国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第73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对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定义、内涵以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解和诠释。

定义1: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③许祝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3期,第332页。。

定义2: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变革。它是指不断地创造、运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手段和技术,革除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中陈腐的东西,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建立并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实现教育改革的过程④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载《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26页。。

定义3:教育创新,即用新的思想和技术、新的手段、新的手法使教育得到发展,产生新的效益以及建立起教育如何养成人们终身受用的素质和建立起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新机制。教育创新的内容包含思想和观念创新、内容和方法创新、模式和形式创新、政策和体制创新⑤周跃红:《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第2期,第88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1)创新教育的重点是“教育”,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或目标的教育理念,内涵是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2)教育创新侧重“创新”,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的创新举措,其根本特征在于“新”,即新颖性、突破性。(3)创新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是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内容更新,而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全面性和结构性的教育革新。而教育创新是指实现创新教育的观念、措施和途径等,包括树立新观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评价体系等。

(二)创新教育视角下的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外语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很重视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实施创新教育,在外语人才创新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和实践有:(1)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外语+X’。其中X为变项,随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①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载《外语界》2000年第3期,第8页。。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之一是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②韩高军,张媛媛:《“英语+ 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载《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66页。。有必要建立以提高素养、培养能力为宗旨、以外语学习、专业学习为载体,切实进行能力、素质培养的立体多维复合人才培养模式③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第106~107页。。(2)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经经历了从“技能型为本的高级英语人才”到“以知识为本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到“以人为本的创新型英语人才”。所谓“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④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载《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第13页。。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⑤张 郁:《浅谈新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关系》,载《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53~58页。。

可见,我国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已转变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点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当然,创新教育并非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人才培养实际,对实施途径、管理方式等进行整体优化和教育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就是其中一例,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

三、“E+”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创新

“E+”模式是以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为试点单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查,结合该校“大化工”特色,进行“英语+法律”、“英语+市场营销”和“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培养。该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英语人才培养格局,这种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探索在国内是较少见的。该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创新之一:坚持创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正如前文所述,创新教育主张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形成跨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建立受益终身的综合一体化的学习习惯⑥饶燕婷:《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以杜克大学为例》,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第37页。。

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专长、以英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专业与英语均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具备市场营销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营销策划、市场运作和市场开拓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涉外企业、事业单位及非盈利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或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如:两个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专长),还强调要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创新之二:管理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良性发展的组织机制。成立校领导牵头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学生处及相关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组成,全面负责实验区总体建设与管理、学生招生、培养及就业工作;整合外语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法商学院、管理学院等优秀师资资源,大力引进复合型外语师资,组建跨学院的“E+”教学团队,负责实验区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以及日常各教学环节组织协调与实施。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了《“E+”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性成果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管理机制的创新旨在通过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和教育效果最大化。

创新之三:跨学科、一体化的培养方案

“跨学科、一体化”指的是该培养方案没有将两个属于不同学科的专业分开设置,而是相互融合,略有偏重,形成一个原创的整体培养方案。该方案本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突破了“知识+知识”的简单复合现状,即不是英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实现“1+1>2”的目的。

创新之四:课程设置创新

课程设置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①王守仁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载《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7期,第71页。。在进行充分的专家调研论证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一是对原有课程体系中课程实行“去”与“留”,保留核心课程,舍弃一些重复性的、非关键性课程,如原英语专业的“翻译理论”和“英语教学法”等课程;二是对一些课程的课时、学分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者在内容上进行合并和删减,如原英语专业的“阅读”和“听力”课由四个学期缩减为两个学期;三是开发了一批新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化工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法律写作、商务核心英语等;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和落实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如科研训练、创新素质实践、课程写作等,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②张媛媛、韩高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2页。。

创新之五:教学方法创新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自发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推广“案例法”、“任务教学法”,通过案例或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余 论

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具体实施,“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都遵循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契合创新教育的精髓本质。该项目本身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突出本校特色,克服同质化,在英语专业内涵改造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一定突破,为高等教育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当然,改革创新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仍需要调整和优化;针对双专业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两个专业的平衡以及复合度研究;由于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存在管理上协调不畅的问题;传统的社会人才理念和教学实践惯性的阻碍问题;该项目的持续发展和生命力研究等。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学习、思考、探索和实践。

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各有特色,但都应该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实验区英语专业外语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科教新报(2023年47期)2023-12-02 15:58:53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1:09:25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