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欣
世界经济失衡与产业结构调整
雷 欣
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常态,但进入21世纪以来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失衡加剧。尽管对当前世界经济失衡原因的分析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资源配置引致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失衡。为此,要应对世界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金融业发展和优化服务业结构三个层面入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世界经济失衡;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不仅经历了繁荣与复兴,还经历了衰退与动荡;不仅经历了由衰退与动荡所引发的制度改革,还经历了由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结构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措施促使世界经济在平衡与失衡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失衡的加剧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化,对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特点的基础上,试图探讨世界经济失衡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5年提出的新概念,由时任IMF总裁的拉托首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他将“世界经济失衡”定义为“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状态,主要表现为美国的贸易赤字以及与美国对应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然而,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自197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出现22.6亿美元的逆差以来,美国就长期处于贸易赤字的状态。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的贸易逆差规模相对较小,在GDP所占比例不到1%,而与之对应,贸易盈余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大,在GDP中所占比例达到了3%①资料来源:U.S.Census of Bureau.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index.html左右。这一时期,美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日本、西欧以及亚洲的新兴经济体。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期的;而世界经济的失衡则是绝对的、常态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都无法在长期内保持平衡,而且一些国家的顺差必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逆差。
与过去的世界经济失衡相比,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失衡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特点,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并且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的快速增长,以及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相对应的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增大的贸易盈余。
尽管自1971年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一直存在,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的贸易失衡呈现出急剧扩大的态势。2001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4220亿美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为4.1%;到2006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839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6.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致使世界经济达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贸易失衡。2007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贸易逆差出现小幅下降,2010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6465亿美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为4.4%,依旧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中国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2000年美中贸易逆差为838亿美元,占美国贸易逆差的19%,与20世纪90年代持平。此后,美中贸易逆差以14%的年均增幅快速增长。2006年,美中贸易差额达到234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当年美国贸易逆差的28%。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中贸易总量依旧稳步上升,从2007年的3844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568亿美元,增幅达19%。与此同时,美中贸易差额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也大幅上升,从2007年的31.4%上升到2010年的42%,增加了10个百分点①资料来源:U.S.Census of Bureau.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index.html。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失衡引发了跨国资本在各经济体间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也出现失衡。在美国与新兴市场国家间巨额的贸易失衡影响下,新兴市场国家所积累的大量贸易盈余致使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为了维持本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将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风险较低的美元债券,从而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金融市场。因此,与国际贸易失衡对应,国际金融市场也呈现出了失衡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大量跨国资本从日本、德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流入美国金融市场。
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在2000年起开始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其外汇储备大幅超过国际共同认定的3个月进出口需要的合理水平,其中,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更大。2000年,全球外汇储备仅为1.936万亿美元,而在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8.986万亿美元,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近4倍。而且,自2001年起,外汇储备以高于18%的增速快速增长,其中半数以上年份增速超过22%,远远超出全球同期3.9%的贸易增长和全球同期2.5%的经济增长水平,带来全球外储的空前失衡②资料来源:World Bank.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FI.RES.TOTL.CD。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失衡的共同作用下,当前世界经济失衡呈现出另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日益严重。首先,国际金融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GDP的年平均增速约为3.6%,国际贸易的年平均增速约为6.6%,而国际资本流动的年均增速则高达13.7%,远高于世界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速。资金流的增速是贸易流增速的两倍,是生产流增速的四倍。
其次,资本的运作不再以实体经济的运行为依托。外汇市场的交易不再是以为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结算服务为主要功能,其运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货币的流通和汇兑来获取收益,实现价值的增殖,是脱离实体经济的纯粹货币交易③朱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载《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第5页。。进入21世纪以来,外汇交易量显著攀升,从外汇交易的数量看,2001年至2004年,全球外汇日交易量上升到1.9万亿美元,增长57%,其中98.5%是没有任何贸易和生产背景的,纯粹是为了盈利和规避风险而进行的资金的交易。据世界银行统计,外汇交易额已大大超过国际直接投资和商品及劳务国际贸易额,是两者之和的50倍、60倍甚至70倍。2007年,国际清算银行公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全年规模达到596万亿美元,十倍于全球GDP总量。正是这种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快速扩张,最后把失衡推向了危机。
由于分析的角度、利益的关注点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形成原因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学者从储蓄与投资的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解释,认为美国的低储蓄率与日本、中国等国的高储蓄率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形成的根本原因。Bernanke(2005)①B.Bernanke,“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Current Account”,Sandridge Lecture,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Federal Reserve Board March 2005.认为,美元优势使得过剩的全球储蓄大量投入到美国市场,这一方面压低了美国的实际利率,抬升美元汇率,并引起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的股市泡沫,以及随后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美国国内居民财富的增长,从而增加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带来了大量进口商品。有学者从汇率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经济失衡形成的原因,他们认为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低估本币汇率以刺激出口,是导致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Frankel(2006)②J.Frankel,“On the Yuan: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06,52(2).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大约35%,这使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进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从而导致当前世界经济的失衡。还有学者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角度,分析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张幼文(2006)③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载《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第43页。认为随着跨国外包的发展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延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使得生产要素集中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而生产则面向全世界的新格局,这具体表现为生产和出口在东亚地区集中,正是这种新的经济格局促使了长期性贸易失衡的形成。
尽管不同学者在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原因时所选择的角度各异,但都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出发点进行展开的。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以及技术、信息和文化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的高速融合与发展。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全球化实际上是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经济行为。凭借独有的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各国的生产成本优势组织生产,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经济主体通过多边和双边的经济合作以及资本流动等多种形式,使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布局,产业也随之在全球发生转移,逐步形成最为合理的生产格局。这种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因此,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由资源配置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在本国国内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并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到生产要素较为便宜的国家进行生产,而将可以创造更高利润的产业保留在母国内。这种产业转移的规律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所拥有的产业处于不同的层次。发达国家因具有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丰裕的资本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优势,能够从事消费需求层次较高和利润空间更高的产业的生产,因此大多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将传统制造业大量外移。作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承接地,发展中国家在从事低级产品生产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正是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国际贸易出现失衡,从而导致了世界经济失衡。
国家间的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升级,而后将落后产业从本国剥离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这种产业转移必将带来各国间产业格局的失衡。一方面,发达国家垄断着先进产品的出口和市场定价权,并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还控制着向外转移的落后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为承接落后产业向发达国家支付大量的专利费。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较小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无法控制产品的市场定价权。这种失衡的产业格局势必会固化世界经济失衡。
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资金的流动。在产业转移的初期,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然而,随着东道国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促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将部分出口所得回流到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由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出于保值目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将出口所得购买发达国家债券,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资金的回流。因此,产业的转移导致资金的流向呈现出规律性失衡,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最终流回发达国家。此外,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地、有步骤地迎接产业转移来发展经济,实现了GDP年均9%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然而,在世界经济失衡的背景下,这种国际产业的转移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1.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
适应自身劳动力充裕的特点,中国承接的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落后产业。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的低价产品迅速挤占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长期呈现出巨额顺差,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出于保值的目的,中国将大量贸易所得用于回购美国国债,使得中国在贸易和外汇储备上的双顺差成为了双输出,即通过贸易形式向美国的商品输出,以及通过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形成的资本输出,这导致发达国家将“世界经济失衡”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
2.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来看,中国承接的国际产业大多属于高能耗产业。这些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加工与制造业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不断深化,而且对能源的消耗巨大。如图1所示,2009年,工业的能源消费在当年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73%,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份额也达到了25%。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长期以出口为导向。外向型产业一度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数据显示,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最低,某些年份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如表1)。
在世界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发展道路。世界经济失衡的现状表明,通过虚拟经济获取巨额财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国经济发展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通过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并制定适应中国产业发展现状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表1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发展中的工业经济大国,中国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内核的先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此,一方面,需要加速生产技术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过渡。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引进高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工业,推动传统工业的产品升级、工艺流程优化,从而推动传统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的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一批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
2.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制度,创新金融融资产品,为中国产业的发展与结构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提高各产业部门抗击风险的能力,强化现代金融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吸取当前由世界经济失衡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为此,需要构建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增强监管部门政策透明度,用法律法规约束金融部门行为。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急需加快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物流管理、信息服务、会展等服务于“生产型”企业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培训、体育、旅游等具有较大需求潜力的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总体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会展等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的发展,在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对生产性产业的服务功能。!
雷 欣,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湖北 武汉430072。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08);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0年委托项目(275151);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1年度一般项目(201104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087);2010年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105274191)
于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