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 田晓先 梁洁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南宁市 530003)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腔的一种肠梗阻病变,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1]。这可能与婴儿时期肠系膜过长、活动度大等解剖因素有关[2]。超声对小儿肠套叠检出率高、特异性强。现将我院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的165例小儿肠套叠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超声科检查的165例肠套叠患儿,年龄最小4月,最大10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2岁以下145例。临床以呕吐、腹痛、血便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24 h以内就诊者160例,1~4 d 5例。165例患者均行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证实为肠套叠。
1.2 仪器 使用仪器为ALORA 10及美国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3.5~10 MHz。
1.3 方法 患儿需制动,以取得检查配合,必要时采取镇静。先用低频探头进行全腹扫查,以观察腹部肠管情况,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部包块,有无“同心圆征”、“靶环征”或“假肾征”等肠套叠典型征象。然后用高频探头进一步检查,观察肠壁结构层次,有无肠间淋巴结肿大及腹腔积液,并观察肠管血流分布。
1.4 超声诊断标准[3]①腹腔镜包块横切面显示“同心圆”征及“靶环”征改变;②腹腔包块纵切显示“套管”征或“假肾”征;③腹腔淋巴结增大伴积液;④临床症状:小儿反复发作的间歇性腹痛、哭闹、呕吐、血性黏液便和腹部包块。
2.1 检测结果 165例患儿中,超声检出肠套叠161例,检出率为98%,余4例因超声未发现典型征象或腹腔气体过多而漏诊。161例患儿可探及腹部包块,150例位于右上腹部,8例位于下腹部,3例位于左侧腹部;40例患儿经腹部低频探头常规扫查未发现包块,切换成高频探头后可见肠套叠征象;单纯使用高频探头发现典型肠套叠征象的121例。
2.2 超声征像 在超声诊断的161例肠套叠病例中,96例(59.6%)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65例(40.3%)横切面呈不典型的“靶环征”,纵切面呈“假肾征”。
2.3 血流信号特征 在161例肠套叠患者中,136例检测到半环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占84.5%。20例包块内有点状、棒状血流信号,测得低速动、静脉血流,占12.4%。5例未探及血流信号,占3.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明显血流信号病例,首选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率100%;包块内有点状、棒状血流信号患儿,复位成功12例,8例失败而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未探及血流信号的患儿,术中发现肠壁水肿明显,壁厚度>0.8cm,肠管呈黑色,病理为肠管坏死改变。
通过对165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结果分析,发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率。
3.1 要有耐心 检查必须要有耐心。检查对象为婴幼儿,检查时易哭闹,不配合;出现呕吐的患儿往往肠气增多,对检查结果影响更大。本组有4例因腹腔气体较多,而出现漏诊,所以在检查过程中,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尽量消除患儿对检查的戒心,必要时采取镇静,可以减少误诊或漏诊。
3.2 全腹扫查、重点扫查 肠套叠以回盲部多见,多位于右中上腹。所以,在应用B超扫查时,要扩大扫查范围,并重点扫查右中上腹,可以减少不典型肠套叠的漏诊。在检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患儿症状不典型,有时表现为阑尾炎的典型右下腹痛,这时扩大扫查范围更为重要,可以早期发现肠套叠征象。
3.3 低频、高频探头相结合 低频探头检查,可以更深、更广地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周围的毗邻关系;而高频探头检查,可以细致观察肠壁结构层次和壁间血流分布状态,更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典型“同心圆”征和“靶环”征,更好地观察周围肠管的蠕动情况、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腹腔积液。在本组中,采用了低频和高频相结合的方法。用低频探头全腹扫查,发现可疑包块,再用高频探头重点观察。在本组病例中,59.6%的病例可见典型的“同心圆”征,40.3%表现为“假肾”征,均能确诊为肠套叠,大大提高了肠套叠的诊断率。
3.4 二维和彩色多普勒相结合 有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套叠的肠管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情进展,套入内容物增多,水肿加剧,肠壁肌肉痉挛,组织间压力增大,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其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也相应增高,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发生缺血坏死[4,5]。本文结果显示,84.5%的病例检测到半环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12.4%的病例被套肠段肠系膜血流明显减少,3.1%病例未检测血流信号。以上变化反映了肠套叠发展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此外,应排除小儿哭闹、肠气多而对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干扰。
3.5 鉴别诊断 肠套叠应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胃肠道肿瘤相鉴别。根据典型的“同心圆征”和“假肾征”及与以上几种疾病典型的临床特点相比较,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综上所述,发现疑似肠套叠的患儿就诊,超声检查应注意全腹扫查,结合低频与高频扫查,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联合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时机与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超声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可重复性等特点,可作为临床怀疑小儿肠套叠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1]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48-1549.
[2]王纯正,徐智章主编.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67.
[3]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5.
[4]赵 忠,李振敏,戚胜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选择复位方式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4):225.
[5]宋 萍.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