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1-03-19 05:27包海燕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回族古籍宁夏

●包海燕

(北方民族大学 图书馆,银川 750021)

1 引言

特色文献资源,是指那些有别于其他图书馆收藏,具有独特风格、色彩的,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1]特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水平,具体体现在“学科性”和“地方性”上。

回族特色文献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和保存意义:既能为高校特色专业和特色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又可兼顾宁夏地区的科研、生产、经济建设需要;另外,对进一步繁荣回族文化教育事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的作用。

2 宁夏回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回族特色文献搜集的范围不广

回族特色文献的载体有图书、报刊、图片、碑刻、档案、口碑、文告、手稿、会议文件、电影拷贝、电视片、录像带、多媒体文献等。图书资料的建设是回族学学科体系建立的5个基本要素之一,收集图书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掘、整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口碑资料;二是要深入回族地区进行民族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从总体上说,这项基础工作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目前,宁夏各研究、教学单位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资料室,但在管理上都是各自为政,缺少统筹,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宁夏各大高校电子资源联合采购,实现了主要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但纸质资源依旧是各馆自行采购;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回族特色文献收藏类型仅局限于书籍、杂志、报纸,对回族古籍的收藏几乎没有。回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较为困难,除了口碑类古籍可以由现代人讲述之外,其他几种形式的古籍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另外,回族古籍散布民间,且分布地域广,各地情况比较复杂,目前,东南亚回族、中亚东干回族古籍并未涉猎;在国内,港澳台回族的古籍没有搜集,这就使回族古籍的抢救、搜集、整理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艰巨。[2]

2.2 回族特色文献收集渠道单一,收藏缺乏系统性

由于历史上经费不足、对文献收藏的不重视等原因,造成一些图书馆回族文献收藏量不足,积累不够,缺乏系统性。而近几年,大多数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图书采购招标在体现成本低、效率高的同时,也给回族特色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出版社和书商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有自己的经营倾向,对于质量高、专业性强、学术性强的回族文献,因出版少、价格高、利润少,书商则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此类图书。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主要通过预订和现场采购两种途径,采购途径相对单一,特别是对于以前出版的珍贵文献的补遗十分困难。

2.3 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珍稀文献

宁夏各大图书馆普遍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稀有的、且具有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献,而回族珍稀文献的收藏是提高宁夏各馆回族文献藏书品位的一大措施。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善本收藏地,《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藏文手抄本《大藏经》,是经明万历至清道光前后200余年手抄而成,弥足珍贵,最具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宁夏图书馆的特藏文献微型《古兰经》因其印制精小而尤显珍奇,系宁夏图书馆在“文革”时期整理被抄书籍时的意外收获。该书约拇指大小,阿拉伯文,有金属外壳,上置圆形放大镜。而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在回族特色资源的收藏上虽积累了一些文献,但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珍稀文献。

2.4 缺乏回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语料库”

对于回族古籍的整理利用,北京大学杨大业教授曾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说回族史是一个宝藏,回族古籍和文献就是挖掘机,能打开这个宝藏。”“它能把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回族人民的历史上的贡献展现出来。”[3]雷晓静副编审指出:“对于回族古籍数字化来讲,‘语料’不仅指计算机所需的字符集,更缺失的是数字化必备的基本资源——相对集成的回族古籍文献资料”。[4]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宁夏回族研究人员开始进行回族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中国回族大词典》《中国回族大辞典》《伊斯兰教与回族研究文荟》《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中国回族金石录》《回回古文观止》《回族典藏全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等对回族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相对集成的“语料”,但它们较之丰富的回族文献和实施海量的文献检索等数字化工程而言还远远不够。

3 关于进一步完善回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采访渠道和采访方式

回族文献出版量少,专业性、学术性强,图书馆在选购图书时要避免仅利用传统的单一的供求关系,应开辟多种进书渠道。除了招标采购的书商外,还可与一些专业书店或专业出版社建立长期的联系,加大回族文献的民间收集。在采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预订和现购外,还可参加大型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出版社组织的书展等现场购书。应不断拓展非购入方式,加强与全国各地同类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及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之间的联系,对缺藏的回族文献通过征集、交换、照相、复制等手段获得;还应与本地区或全国回族学专家建立友好关系,倡导捐赠活动,接受个人和机构捐赠的回族文献;对于社会群众团体编印的内部报刊、会议资料、信函手稿等文献采取主动发函、上门访求或下发征集文献通知的方式进行补充;与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建立友好联系,并通过他们提供一些信息、线索,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其他途径所征集不到的珍贵文献。如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广泛拓展采购渠道,已与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北京清真书局、兰州凤栖梧书店建立了联系,准备将缺藏的回族文献以历史回溯的方式进行补遗,以充实馆藏,填补空白。而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呼和浩特回族史料》就是通过电话征集的方式,由政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员会赠送的。

3.2 预留特色文献购书经费,弥补招标之不足

图书招标采购提高了图书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有效地抑制了图书采购中的不正当行为,降低了图书馆的购书成本。但招标采购也有不足的一面,对于回族文献来说,由于其出版目录少,代理商没有太多的利润而放弃收集,使得一些重要的回族特色文献缺藏、漏藏,使图书馆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极大影响。图书馆应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预留一定的、机动的特色文献购书经费。预留的额度用以图书馆自主使用,用来购置那些零星出版、独家经营、自办发行并无法列入招标采购计划之内的回族文献。此类文献包括会议文献及大型丛书、工具书以及作者包销的出版物等。

3.3 建立回族学术出版物呈缴本制度

所谓地方呈缴制度是指凡出版部门的一切正式出版物均应在限期内向指定的有关机构呈缴一定数量的样本。国务院于1952年8月就明文规定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享有接受呈缴本的权利。其实,作为地方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也应当享有接受呈缴本的权利。在回族文献的征集上,宁夏各大图书馆应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促成当地政府就征集回族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缴本制度,规定宁夏各出版社的出版物、各单位内部出版物及宁夏回族学者编著的学术著作必须向宁夏图书馆及市公共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呈送样本。如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日前已向学校提交了报告,希望能得到学校的支持,由学校发文,凡由北方民族大学教师编著的各类学术著作均呈送图书馆2-3册。这样既丰富了图书馆回族特色文献的收藏,又节约了一部分图书经费。

3.4 加强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及资源共享,既能满足社会对文献资源的需要,又能解决知识信息的剧增与馆藏资源不足这一矛盾,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宁夏各图书收藏机构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打破行业、部门的界限,由政府牵头统一协调,建立整个宁夏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协作机构,确立相应的协作关系,明确各成员馆的分工,在充分调研宁夏各大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结构、分布、重复率、使用率、满足需求等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回族文献联合采购计划。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成员馆人力、设备、资源进行联合编目以及回族文献资源的合作开发,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最终实现宁夏回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5 指定专人负责回族文献收集工作

建立健全回族文献收集制度是做好回族文献收藏工作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做到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除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工作经验,还应对回族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从事回族文献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定期深入书库,摸清回族文献的馆藏情况,编制回族文献缺藏目录和特征目录。其次,还要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关注回族特色学科的专题网站,对各回族研究所及伊斯兰学会的学术研究动态进行长期跟踪,并积极主动与有关单位学者联系,了解回族文献编撰、出版动态,以便及时收集。最后,还应对文献进行全方位调研普查,寻觅历史线索,对流散到外省和流落在当地民间的有关回族的历史文献、孤本、善本、手抄本等古籍文献,实行无偿回赠和有偿回购,或用复制、缩微、抄写、翻拍等方式让其来图书馆落户,以保证珍稀回族文献的全面收集。

3.6 加强回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回族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同时能减少珍贵特色文献资料的破损、遗失,还有利于专家及学者们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回族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在坚持建设好回族特色书目、题录、摘要等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同时,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起全文、图文、多媒体数据库,如建立回族汉文著译专题数据库、回族近现代报刊目录提要数据库、回族碑铭类古籍图像数据库等,对独家收藏的珍贵回族文献可开发全文数据库。实现回族文献的数字化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如果图书馆在文献数量与品种上都占有优势,但仅单纯地将回族文献数字化,那只是载体形式的变化,只有深入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整理,才会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因此应在数据库的揭示层次、标引等方面做一些创造性的探索。二是建立完善的多功能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回族特色文献数据库最大的功用在于检索。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既要创造良好的网上检索界面,还要根据文献信息的内容及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其特征及最有可能被利用的检索途径,设置丰富有效的检索点。最后,以进一步开发建设跨系统的回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实现统一平台检索、联合数据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功能。

[1]文榕生.论特色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J].图书馆界,2005(4):21-25,16.

[2]马广德.回族古籍散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60.

[3]雷晓静.当代回族古籍整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J].回族研究,1999(1):97.

[4]雷晓静.数字化趋势下的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J].回族研究,2007(3):70-76.

猜你喜欢
回族古籍宁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宁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宁夏煤电博弈
我是古籍修复师
宁夏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