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春
(宁夏图书馆,银川 750021)
中华民族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印刷术和印章术(印学)恰似欣欣向荣的并蒂莲:相互启迪,创新发展;强强结合,相得益彰。
本文将二者一并提及,并非展示中国书史的辉煌和中国印章学的绚丽,而是学习、初识藏书印章(侧重中国古籍),深感这是一门系统工程和学问,既要有丰富扎实的功底,又要有深邃的实践经验,旨在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加强培养年轻人的工作,否则这门看似“只能心会”的专业知识将会出现青黄不接,贻误事业的发展。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在、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交流思想,并使之传播知识的时候,真正的书籍便开始出现了。简策和帛书是我国正规图书出现沿用的书籍制度,是纸发明前我国书籍的最主要的形式。从古至今,每个时代所刻印的书籍无论在版式上、装订上都有独特的风格,记录了历代先辈们的辛勤创造和劳动,汇集了图书的浩瀚海洋。
印章,也叫“印”,即“信”的意思,又名“篆刻”,研究印章称为“印学”。印章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塑等一样,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族文化宝贵遗产。它从创世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革新,技术上的变化,风格上的多样,汇成我国优秀传统,不仅给人们以强烈的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拓碑和印章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的起源、先驱。我们的祖先在石头上镌刻文字,最早见于实物的是战国后期的石鼓;到东汉灵帝 (刘宏168—188) 熹平 (172—177) 年间,蔡邕奏请镌刻碑文以订正《六经》文字,这种碑刻已是雕版的雏形;东晋时,有些道教徒为散发他们的符咒,便把符咒刻在印章上,据葛洪《抱朴子》一书记载,符印有多至120字,这已相当一篇短文了。石碑文字是正写,用阴文,拓出来的榻本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且在石上刻字、拓印也很麻烦,不过由于它面积大,一次可以拓印很多字;印章上文字是反刻,用阳文,印在纸上是正体,白底黑字,清楚好看。人们在这两种方法启发下,发明了用雕版来印书的方法。后来又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为排字印刷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印章在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作为代表官、私身份的“官印”“私印”;私印的形成早于官印,有官印者当拥有私印,无官印者也可拥有私印;官印有制度,私印无定制,唯有用印的习惯,故艺术成就更大。官印一般称“印”,皇帝印称“玺”“宝”,私印民间称“图章”“图书”“戳子”等俗名。自唐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兴盛,藏书印章也由兴起逐步普及开来,亦成为鉴定版本的佐证之一。
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私人印章,印章的使用也渐渐推广到政治、军事以外的商业和其他往来方面,并一直作为权力的象征和取信的实物。《后汉书》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印章作为信物,能“以检奸萌”,并为历代政权机构、生产贸易、人事往来中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人们常在印章上刻上“某某之印”“某某之信”等字样。
印章的印文有朱文、白文、朱白相间,但白文(称满白文)居多,印文中多加“田”字格,长形加“日”,“□□”字格;印面形成以方、长方为主,还有圆形、椭圆形、曲直形、葫芦形、不规则形等。书体自汉代起由小篆体演变为一种曲直加回绕的“缪篆”书体,严直方正接近隶书,以增加小篆秀丽华美的美术字效果。自隋唐后隶书开始入印,并兴起一种屈曲篆书称“九叠文”,也叫“上方大篆”。“九”在中国古代常是代表鑫的意思,“九叠”不一定是九的确数,也可能是八叠式或更少、更多,目的是这印面上布文字时,笔画均匀饱满,整齐好看,反复重叠使人不易辨认,有防奸辨伪的作用,因之宋元明清诸代官印多沿用此字体(见“东都留守之印”)。宋代开始用楷书入印(如“州南渡税场记”“一贯背合同”)。到明代印章多称“印”,印文有书、小篆、隶书、楷书,但篆书仍为最多。印章质地有金、银、铜、木、竹、玉石等。历代官印的质地、印文、书体、印钮形象、印章的大小轻重、绶带的颜色等都有一定的制度,以示等级区别,而私印的制作和使用并无制度可言,唯有习惯和时尚。
由于书籍所用材质或历史的原因,特别补充以下三种情况:
(1) 简策时代,在公文和书信使用的“简牍”,为了保密,就在绳子结杻上加一块青泥,再在泥上面盖印,称为“封泥”——皇帝用紫泥,封禅典礼时用金泥(水银与金粉调合),一般人用青泥。这亦是古代使用印章的方式之一,后由于绢帛和纸的生产发展,魏以后才没有再使用它。
(2)元代官印上的文字有两种:一是元朝国书篆体,一般称为“八思巴文”篆体,多是国王、国公、太尉及武官用印;二是印文体是汉字篆书体,多用于文职官员印章。两种印背都用汉文刻年款。元代官印为朱文,边框始渐宽;私印多是押字印,故称印章为“押”。押字起于唐宋,但不普及。元代用押较为盛行,是因有的官吏不识汉字,便随意画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刻在印章上,亦为别人难以摹仿,以防伪造。这种押印到明清时,还有人用它,其形状有方形、园形、长方形、葫芦形、琵琶形、鼎形等。
(3)清代官印的特点:印文用汉文篆书与满文篆体同刻在一印上,也有“九叠篆”和满文组合于一印之上的;印面文字布局较明官印显得更为协调。私印则以石印章为最多,铜、玉较少;印文有籀文、小篆、隶书、楷书,但用篆书的最多。
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自书的“贞观”二字连硃印。诸如“收藏鉴赏”、玄宗李隆基“开元”长方二字印、南唐的“建业文房之印”等,都是用在御藏书画之上。到宋太祖赵匡胤时,已起用“秘阁图书”专门收藏印鉴。北宋徽宗赵佶好书画,常在御府收集的名书画上加盖“政和”(1111年—1117年)、“宣和”(1119年—1125年) 的收藏印,他编的《宣和印谱》,对篆刻、书画的相互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引起文人对印章艺术的重视。世传画家米元章(芾)刻几枚方印,钤在创作、鉴赏、收藏的书画上,始创文人自己篆写、自己动手刻制印章。
元是文人画长足发展时期,其特点之一是把诗、书、画、印章在画面上结为一体并相得益彰。如赵孟頫诗、文、书、画、印兼长,从内容到形式给印章艺术以很大影响。同时,书法和金石学、文字学的发展,又不断为印章提供新的资料,从而促进印章艺术的发展。元末王冕(字元章)发现浙江处州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所产花乳石(即青田石、寿山石),脆软细腻,石质软硬适度,表现刀法韵味,效果颇佳。这种印材成了以后篆刻艺术发展高潮的条件。
元代吾衍编著的《学古编》,是我国的印章艺术论著,用以研究印章艺术的自身规律,形成专门的学门。由于许多印论著作的发表和篆刻家的努力钻研探索,才有明清印章艺术流派纷呈的繁荣时期,如何震创“徽派”,程邃创“歙派”,丁敬创“浙派”(又称丁黄派),邓琰创“邓派”,赵之谦创“赵派”,吴昌硕创“吴派”,黄士陵创“黑多山派”,齐白石创“齐派”等。
到明清之际,使用藏书印的风气也渐渐普及开来。有人统计,我国自宋到清,有1100多位藏书家都有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盖上图章的爱好。
综观历代印章,帝王诸侯的印章和官印,代表国君及其授权的权力凭证。我国古代文献虽然浩如烟海,而对于私印的记载在元代以前却仅是点滴地提到一些,直到元代学者吾衍作《学古编》,才对历代私印有所论及。明代文彭、甘旸各著有同名的《印章集说》,进一步论述了私印。清初的朱象贤作《印典》,则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历代的私印,阐明了私印的种类、用途和用法,但缺乏对私印艺术成就的研究和介绍。
从历代遗留的私印和用途遗迹来看,私印的种类有:
(1)姓名印。提出姓名印概念的当推元代学者吾衍,可他并没有界定姓名印的概念。甘旸的《印章集说》称姓名印为“名印”,并作了界说:“上古作印昭信也。当用名印为正,名姓之下止可加‘印’字,及‘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氏’字与闲杂字样俱不可用,用之则不合古体,亦且不敬耳。”姓名印是私印中最常见、常用的,而且往往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下使用,比较正规表示个人的信用符记。
(2)表字印。我国对于个人的命名比较讲究,除有姓有名外,还产生了与名相应的字、号;平时直呼其名为不恭敬,可以称呼他的字、号;有些名人以字行世,名声大了人们反而把他的原名忘记了。唐宋以后印章艺术复兴的表现之一是把别号、字刻成印章,以显示随意和自由,一般不作为个人正式的信符,可铃印书画作品。
(3)号印。亦称“别号印”,是作者姓名以外的别号,性质和用途同于表字印。取号印有多种方法,比起字还要宽泛,不受名的意义制约,基本上某人只要喜欢某些词、思想、志向、地名等都可以作号,如某人士、某道人、某居士、某逸士、西阳、青云等,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号。
(4) 年号印。相传唐太宗始以贞观年号刻成印章,以后不少皇帝纷纷效仿。皇帝的年号印往往钤印在书画作品上,表示收藏或创作年代。
(5)收藏鉴赏印。收藏印始于唐宋,可分为在姓名或斋馆下加收藏、考藏、珍藏、鉴藏、藏书、藏画、珍玩、秘玩、珍秘、图书等;在姓名或斋馆下加鉴赏、清赏、珍赏、心赏、曾阅、过眼、过目、经眼、眼福等称为鉴赏印。这两种印章亦可通称为鉴赏印。
(6)书柬印。亦称书简印。秦汉间的书简都用泥封,诸如“敬缄”“谨封”之类的书简印确实未见。明朝出现使用书简印情况可能真的失之于俗,故不为后世继承;后人有某人言事、某人白事、某人启事之类的书简印,从各种印谱著录的情况看,以魏晋为多。
(7)引首印。因闲杂字作为印文,而钤于书画作品之首而得名。此俗起于唐宋至今不废,可见有它存在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并对明清艺术流派印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 闲印。亦称“闲文章”“闲章”,包括训戒杂语、诗名情怀、格言成语、祝辞古语等方面的印章,都是用现成的吉祥语词、著名诗句、格言刻成印章,虽然文字不同,字数多少不一,都是用于引首,或闲置不用,是治印者一时情绪或意愿的表达而已,或是为了寻求印章艺术的高雅、优美而作,使绝妙佳句、俊秀篆刻、熟练刀法融一体,可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好书来之不易,保藏更为困难。所以,在“某某珍藏”小印之外,最普通的就是“子子孙孙永宝”最有代表性。例如明山阴(今浙江绍兴)祁承邺的“澹生堂”藏书楼,其大印是这样抒怀;“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泽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熟此自可借饘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他诸如诗句情怀、格言成语、吉语祝辞更是比比皆是。
(9)斋堂馆阁印。这是作者为自己工作、居住房屋的命名,多用斋、馆、堂、阁、室、窝、窠、居、室、楼、轩、庐、庵、宫、殿等,视情况而定,多用于收藏字画书籍。印学史家一般认为始作俑者为唐代宰相李泌居室刻有一方“端居室”。特别是宋元以来,一般文人画家风靡相从,矜持风雅,几乎人人有之,甚至有数个,如明宁波天一阁主人范钦就有“四明范氏记”等大小十几枚藏书章。
(10) 押字印。押字也称花押,是一种画成草书字形、具有特殊记号性质的签字,并以此刻成的印章称押字印。押字或花押表示信用,系取其难识难模仿之意;也正因为此,有时会导致签押忘却或前后所押不同,于是将押字刻成印章使前后签押一致。花押起源有二说,一是始自唐代,一是始于五代,盛行于宋元,明清继之。
以上10种私印种类,从用途上看,除姓名印、押字印还具有特殊的信用符记外,都可用于书画黔印,视为藏书印章,其中姓名印居首,斋堂馆斋印、名号印、收藏鉴赏印次之,被称为闲杂印的因其本身就超出了作为标记的范围而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
自古至今在书画上钤章盖印,亦是收藏者的头等大事。旧时有些收藏书家有几十方甚至更多方收藏印章,以便根据不同的书画题材内容、尺寸(开本)大小、传承过程等钤盖相应的印章。钤章的要意至今尚未见过有何专著提及,亦无定规,但似有约定俗成的惯例,代代相传。
什么是适宜的书画收藏印,又如何钤盖呢?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事,尤其是私人印章本身就无定制,完全是个人习惯和时尚。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提出如何钤盖收藏印章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至少得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定位置。一般所见有关藏书印章,大致有几个位置:一是图书正文第一页的1—3行、天头空白处,居首位;二是序言处,多为重复收藏的部分印章;三是每册书的末叶最后一行下端,多为首藏者的印章;四是书名的空白处或显著位置,钤有“××之宝”之类的大号皇印,多为钦定编、刻印本或皇室藏书散落民间收藏的,偶见难得,盖在此处无可厚非,既是皇室印章的特殊性,也为了更醒目庄重。其他处(如封面、护叶等)也有钤印的,不再一一例举。而多见于前序、后跋、题跋等处之后有盖撰写人的姓名、字号、斋堂馆阁、鉴赏等印章者,则是正常所为,可谓不成文的“定制”。有条件的话,可亲手翻阅本地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文献或编印的“馆藏珍品图录”;走捷径的话,直接翻阅《中国版刻图录》和《中华再造善本》,一定收益匪浅。
那么究竟何处是合适的位置呢?自书画有藏书印章以来,不管是习惯、时尚已既成定局,不容(也不可能) 改变,这是事实,其后的遞藏者、鉴赏者钤印,也只能顺其自然。而今,即便有统一定制,也只能从书上无章或钤章不多,符合“约定俗成”的惯例便继续钤盖,况且能否形成共识,尚需时间考验。笔者建议,钤印最适位置应集中在每册书正文第一页的1—3行。因为:此处多刻总书名及章、节、类标题名及编纂、校刊者的官职姓名,空白处明显,从右边栏和下栏交汇处自下至上钤盖首藏者、遞藏者、鉴赏者……诸印,清晰明朗,顺理成章;印章小者占第一行,大者占1—3行,印章多时再从下至上重排,最上不得超过上栏线;上述盖满时,可在天头空白处自书口向里横排列。
(2) 书画收藏印章也是一种创作,除姓名、字号、斋堂馆斋印较为定规不存质疑外,其他印章(特别是闲杂印章)内容应有创造性、独特性,要浓缩、精练、有内涵,以体现藏书者的个性和情趣。
(3)书画收藏印章为儒雅之事,印面字迹风格以秀美为佳,细线有朱文和规整的白文为宜,切忌粗放、斑驳、印文模糊和盖印不匀;还要根据书画大小(书品)、风格、纸质选用相匹配的印章,否则会直接影响观赏性。
(4)书画上钤印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草率不负责任,出现印泥不匀、倒印等情况。要选中位置,利用好书画上的空间,增加观赏效果;印章也不易过多、杂乱无序,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
(编者注:本文引例见本期封三)
[1]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2]王廷洽.中国古代印章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