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1)
1.课程标准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地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课程标准是量度教育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质量;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为教和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高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高职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
2.高职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阐述的更为详细、明确,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为教学主体提出的明确具体的要求。课程标准通过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三,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结构由基于学科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转变;教学设计理念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第四,课程标准建设与开发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等特色。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第五,课程标准应该是合格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指标所做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标准则充分重视教学主体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课程标准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结构体系、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
2.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依据
课程标准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考核标准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因此,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3.课程标准体现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标准使高职课程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企业行业专家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到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的核心。教师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开发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课程改革实践,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与实施方法。
1.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
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广泛调研,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熟悉工作流程,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主要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确定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及相关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按职业能力目标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职业岗位的不同能力培养需要确定专门化方向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体系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强调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情境中学习工作知识,学习内容贴近工作实际。根据专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分析,归类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框架和专业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中典型项目的选择、技能考核项目的确定等。
3.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基本要求包括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目标和学习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逐步通过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形成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制定考核标准
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在考核方式上,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实现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社会、企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考核目标上,实行“双证书”制度。
5.以教学模式为依据确定教学资源
以教学模式为依据确定教学资源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包括教学资源(教师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材等)、网络资源、实训教学条件等方面。它既是指导、规范专业群教学应达到的基本条件与教学过程应遵循的资源使用标准,也是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04).
[3]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于实践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