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悯农诗歌的艺术特点浅析

2011-03-18 18:5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全唐诗白居易诗人

杨 红

中晚唐悯农诗歌的艺术特点浅析

杨 红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1)

悯农诗发展到中晚唐,出现了全盛的局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浅析”从作品的叙事性、诗章结构特点、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悯农诗歌;中晚唐;艺术特点

悯农题材诗歌的创作可谓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农民艰辛的作品。到杜甫之后,写作悯农题材的诗人越来越多,诗人们不仅从多角度展示农村生活情境和农民的生存状况。在表现手法上由于出自不同的诗人,因而有其独特性,但由于题材的共同性,它们也呈现出若干共同点。

一、很强的叙事性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诗言志”、“诗缘情”是主旋律。但在中晚唐这一特殊诗歌领域里,叙事性的作品占了主导地位,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它内容上的真实性决定了其写作方法的叙事性。中晚唐这种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手法与以前以抒情为主的诗歌相比,由于作者自始至终都是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去进行冷静的观察,让事实本身说话,因此更适于表现一些丑恶现象和带有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元、白等人创作的诗歌大多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为宫使所强掠,最后只换得了一些无用的绫和绡。皮日休等人创作也同样如此,比如杜荀鹤《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全唐诗》卷692)

这个倚在门上哀伤叹息。老夫,正是诗人在唐末混乱的典型环境中选取的一个典型形象,通过对他遭遇的叙述,我们可以一下子看清那个时代,这也正是叙事艺术在诗歌创作中强大的表现力所在。

在对事情的叙述中,诗人往往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典型事件或人物塑造来反映问题。如:郑遨《富贵曲》:“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全唐诗》)卷855)此诗从小处着笔揭示重大社会问题,虽笔涉“美人梳洗”这一日常小事,却能毫不纤弱地反映出赋税日重这一沉重的社会问题。再如,张碧的《农父》:“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全唐诗》)卷469)此诗寥寥几句写出了农父一年四季辛勤耕作,到头来却落得抛妻别子的惨痛现实。通过农父这样一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概括地写出了兵荒马乱的时代广大农民的不幸遭遇。

在对事情的叙述中,诗人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白居易《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最后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郑遨《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全唐诗》)卷855)仅用了二十个字,作者就把农民劳动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与统治者的奢侈勾画出来。再看张籍的《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山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全唐诗》)卷382)

诗中做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苗疏”与“税多”;第二组是野老的“呼儿登山收橡实”与官府收税后的“输入官仓化为土”;第三组是农人的窘困无食,与商贾的豪富。通过对比,更显出社会现实对待农人的严酷。

为了达到 “第三者”的叙事表现效果,诗人还善于运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如皮日休的《农父谣》,写江南一带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就是通过“农父冤苦辛,向我述其情”这种对话的形式来实现的。于濆《田翁叹》通过一位植树老翁的感叹反映出了广阔的社会面貌,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人间的不平与官府徭役的繁重与害人。这种对话的形式,使得作者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旁听者”,从而增加了叙事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诗章结构的特点

中晚唐悯农诗内容的写实性、写作手法的叙事性,要求其诗章结构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一诗一事

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捕蝗》,“刺长吏也”;《盐商妇》,“恶幸人也”;《青石》,“激忠烈也”。[3]

诗人或记述某一人物的遭遇,如皮日休《卒妻怨》: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家有半菽食,身为一囊灰。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少者任所归,老者无所携。况当札瘥年,米粒如琼瑰。累累作饿殍,见之心若摧。其夫死锋刃,其室委尘埃。其命即用矣,其赏安在哉。岂无黔敖恩,救此穷饿骸。谁知白屋士,念此翻欸欸。(《全唐诗》卷608)

作者通过卒妻的“怨”,斥责了统治者的暴行。当时社会上瘟疫流行,米价昂贵,颗颗米粒如同玉珠,天下饥馑,饿殍遍野。而统治者除驱使人民远戍河湟之外,对他们生命一点也不关心,对战死士兵的家属毫没有任何恩惠。

中晚唐后,江淮经济得到发展,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重,统治阶级也随之加紧了对这里的剥削与压榨。江淮地区出产的粮食统治者通过水路运往京师;并转运到边庭,供应戍边的士兵。此诗就是通过一位农家老夫的话为江淮地区农民请命,揭露唐代统治者对江淮地区的掠夺。或对某一事件进行记录。如温庭筠的《烧歌》,此诗描写了南山烧畬种田的情况,并记录了邻居老翁关于楚、越烧畬种田的介绍。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农民劳动的辛勤。结尾两句“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可以看出农民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并寄以莫大希望的“苍翠容”,竟然全部被统治阶级以“官家税”的形式抢走,农民从一年的丰收中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题材方面,诗人所选都是“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有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如张籍《牧童词》共十句,前八句写牧牛情景,盎然如画,末两句以牧童喝牛之语说道:“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平淡随意中传达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官家对农民欺压掠夺,连牛角都不放过;而牧童动辄用“官家”吓唬牛,正说明百姓对统治者是何等的恐畏和反感。又如张籍《征妇怨》借“夫死战场子在腹”来表现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张籍《促促词》通过“家中姑老子复小,自执吴绡输税钱”的情景反映农妇的艰辛及其对远行丈夫的思念,都是似浅实深的例子。

2.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为使主题思想明确,讽谕效果好,诗人往往在尾部作重点突出之“志”。“显志”的方式非一律,为表达需要,诗人或是在结尾画龙点睛的议论,如白居易的《重赋》结尾四句:“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全唐诗》卷425)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贪官污吏剥削农民的实质,以及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严重罪行。张籍《筑城词》全篇写筑城的艰辛和役夫的痛苦,末句点明题旨:“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百姓的苦难都是统治阶级造成的。再看白居易《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全唐诗》卷427)

这首诗反映的是唐的弊政——“进奉”。此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荒淫享乐的罪恶。结尾“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

或是以旁人、旁事作对比、陪衬。试看白居易《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全唐诗》卷424)

诗人与他们相比,处于“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的温饱环境,但在深深的自责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反思。

或是带出诗人的喟叹,以使主旨更加显豁。如韦应物的《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全唐诗》卷192)

前面写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他们的不幸遭遇,结尾引出作者的喟叹:“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使人顿觉警醒,实有振聋发聩之效。曹邺《官仓鼠》:“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全唐诗》卷592)、张籍《董逃行》“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全唐诗》卷382)等,都是这方面的好例子。[4]

三、五彩斑斓的人物画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唐以前的悯农诗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寥若晨星。到了中晚唐,悯农诗人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形象:有夜宿冈头、泉脚挂绳的采玉老夫(李贺《老夫采玉歌》);有安史战乱中风烛残年、三子死二的老妇(杜甫《石壕吏》)、有在烈日当午时的锄禾的农夫(李绅《悯农》);有忙碌的刈麦者(白居易《观刈麦》);有稻田中插秧者(刘禹锡《插田歌》);有织妇、山中寡妇、老媪、征妇、戍卒、女耕田者、采珠人、采玉者、樵夫、纤夫、海人、牧童等。

试看白居易《杜陵叟》塑造的农民形象: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全唐诗》卷427)

“杜陵叟”这个典型所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也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5]唐宪宗元和三年冬到四年春,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旱情十分严重。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李绛联名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下令将灾区的租税免除。可是人民并没有受到实惠,当诏书发至杜陵时,十有九家已被催逼着把租税交纳完了。杜陵如此,其它灾区也一样。白居易深感人民的苦难,作诗反映急征暴敛下农民的痛苦。作者写农民形象重在环境给他们的压力,对主人公本身则多作静态的描写,他们勤劳淳朴、无言无语,很少有富有特色的动作,即使他们心中的愤怒,也须抒情主人公喊出,本文“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即是一例。

再看孟郊的《织妇辞》中织妇的形象: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牓村路,更索栽桑树。(《全唐诗》卷373)

织妇白天辛苦的劳作已经很疲惫,晚上还继续纺织,但还是衣衫褴褛。此时她不再是默默无语,而是发出不平之鸣:“如何织纵素,自著蓝缕衣”这是对官府的责问,也是对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当时所有织妇诗的共同心声。为什么织出精致洁白的细绢的织妇只能穿着破烂的衣裳呢?这一问产生了振聋发馈的功效。

再看于濆《边游录戍卒言》中戍卒形象: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来客鬓改,知学弯弓错。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寥廓。(《全唐诗》卷599)

作者采用代言体的形式,叙述戍卒转战边地,满身疮疾,身经百战,可结果却是“他人成卫霍”,有功而得不到认可。平淡的叙述中可见戍卒对社会不平的怨恨之情,读之令人顿生感慨。

中晚唐一些悯农诗人面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往往能够选择典型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加以描绘,通过个别特定人物的经历以表现同类人群的命运,体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让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认识。如元稹《织妇词》中的白头女儿,展示了贡绞户的女儿因织艺高超不得嫁的悲惨命运;白居易《观刈麦》中刻画的拾麦穗的贫妇形象,无疑是当时千百万无依无靠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代表;戴叔伦《女耕田行》中的女子,典型地展示了战乱时农家的耕作情况。试看于濆《山村叟》: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全唐诗》卷599)

诗人选取社会最底层,一贫如洗,家居岩洞的山村叟为对象,通过他在寒风凄凄、霜霰凛冽的岁暮,驱牛耕种贫瘠的土地,教女儿整理柞蚕丝的艰辛劳动场面,再以“画楼人饱暖”为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晚唐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晚唐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中晚唐的一些悯农诗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注意使用白描手法,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三言两语便能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雍裕之《农家望晴》“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全唐诗》卷471)简洁的笔法把老农的神态以及内心的焦灼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同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让人回味无穷;戴叔伦的《屯田词》中写老农被天灾人祸逼上绝境时“望断天南泪如雨”;白居易《村居苦寒》中写贫苦人家在寒冬之夜是“唯烧蒿棘火,愁坐待天明”等等。诗人用最简洁明白的语言抓住人物或场景最鲜明的特征加以勾勒,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的语言

到中晚唐,悯农诗人写诗已不再是自我遣怀,吟咏性情,往往为着某种社会功利的目的有感而发。在语言上,诗人们也不再追求独特,而是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同,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下层人民的审美要求。白居易《新乐府序》曾说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悯农诗语言特点的一个极好概括。刘禹锡写《插田歌》,是为了“以俟采诗者”,故“遂书其事为俚歌”[6]。悯农诗的作者,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讽上而化下,有意识地将作品写得通俗明朗一些。他们的作品也确实体现了“天然无雕饰”的这种语言特色。袁枚说白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载,此妙谁探?”[7]中唐社会富贵之人比较喜欢牡丹,白居易借一田舍翁之口,道出这常见事情中不为人所觉察的现象:“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全唐诗》卷四二五)通过数字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等级、贫富得差距,用浅显的语句表达出深层内涵。

虽然悯农诗选词造句极为通俗,甚至直白,似信手拈来,但是在这通俗浅易,看似平常的描述之中,却是意蕴深厚、韵味无穷。白居易的《卖炭翁》仅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浅易通俗的14个字,不仅把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了出来,而且道出了其生活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语言精警而凝练,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出来。元稹的《织妇词》:“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全唐诗》卷四一八)通过在统治者追求花样新奇的苛刻要求下,织妇们已普遍感到“苦难织”,而“解挑纹”的织女更因此终身不得出嫁这样的生活画面,把封建统治者的享乐是建筑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这一普遍真理,活生生地反映出来,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魅力。聂夷中的《伤田家》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全唐诗》卷636)二月还没有开始养蚕,五月稻子还没有开始扬花,可是,贫苦的农民却不得不贱价预卖“丝”“谷”了,为了解救眼前的困难,就得被剥削掠夺走一年的劳动果实。它真实地反映了唐末农村破产、农民遭受惨重剥削以至无法生存的普遍情况,这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农民极端贫困,生活毫无保障,死亡时在威胁的最形象、最深刻的概括。

[1]参见李晓娜.唐代田园诗主题由“田园乐”到“田园苦”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陈瑞娟.唐代乐府诗论.硕士学位论文[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4]刘贵生,刘根生.中晚唐农事诗的艺术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5]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6]乔象钟等编.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袁枚著,郭绍虞辑注.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The Brief Analysis of Artistic Features of Poem of Sy mpathy for Peasants in t he Mid and Late Tang Dynasty

YANG Hong

(Tianjin Coastal Pol ytechnic,Tianjin 300451 China)

The poems of sy mpathy for peasants have their all-ti me high develop ment in the mid and late Tang dynasty and for m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abrasiveness,structure,and character description and language.

the poem of sy mpathy for peasants;the mid and late Tang dynasty;artistic features

I207.22

A

1673-582 X(2011)07-0079-05

2010-11-10

杨红(1980-),女,河北省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全唐诗白居易诗人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