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西方绘画二维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

2011-03-18 15:48黄晓蔓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冷暖明度肌理

黄晓蔓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19世纪下半叶,从象征主义、印象派开始,西方古典绘画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各种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到了 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以透视和明暗来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在绘画中的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二维、三维、四维、五维甚至多维结合等多种空间深度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画面表现出一定的二维平面性,事实上平面性也不等于画面空间深度的取消,它只是指三维空间幻觉的消除。而在具体创作中,绘画作为空间造型艺术仍需表现空间深度感[1]。如何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表现出空间深度感,一直都是艺术家们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图——底关系表现的空间深度

图底互换现象往往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在艺术上最早对于“图—底”之间转换关系进行研究的人是鲁宾,他的研究得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另一个面总会被看成“底”。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2]。事实上在视觉领域中“图” “底”之间不是绝对的,“底”也可以被看作图像。作为一个追求平面效果的现代主义画家来说,会迫使自己的眼睛去抵消那些自动的“图—底”效果,艺术家研究这些目的不是别的,在于确立作品的平面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图形”都能成为整个构图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画家对此有较好的感觉,并善于充分利用它,如在书法中画家对笔划间的空白也要进行考虑。对于西方画家来说,在毕加索的《杂技演员》中,通过一个变形的杂技演员对画面负空间进行分割,使负空间也产生面积大小以及形状的变化,形成负空间和主要图形一样重要,从而使观者的眼睛在正负图形之间来回转换,从而产生深度感;埃舍尔的许多作品如《相遇》、《昼与夜》、以及《圆极限》等都是运用图底互换来表现空间深度的。

二、由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空间深度

从视觉上来说,一般是面积大的物体有前进感,面积小的物体有隐退感,因此会造成一定的空间深度感,这也符合了直线透视近大远小的科学原理。如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就是通过点、线、面的大小不同对比来表现前后空间深度的。

三、重叠表现空间深度

当一幅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而不是依靠体积和光线来确定的时候,重叠在决定空间深度方面就有着特殊的价值。对于某些画家来说,创造空间深度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互相重叠着的事物组成连续性系列,从而造成一定的空间深度感。立体主义即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代表,尤其是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画家们通过材料的一层层地拼贴,再通过材料大小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肌理的变化、明暗的变化,在平面上表达出丰富的空间深度来。如毕加索的《吉他》和博拉克的《玻璃水瓶和报纸》等。

四、由肌理差异造成的空间深度

肌理是由人类的造型行为造成的表面效果,是在视、触觉中加入某些想象的心理感受。肌理又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不同肌理之间形成粗与细、疏密、高低等对比,从而形成空间深度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肌理的意义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绘画中加入一些肌理效果到后来整个画面以综合材料为主,肌理由绘画中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综合材料的运用是指在绘画中,使用不同媒介材料如油性、水性或乳剂性质的绘画颜料,或非绘画材料如纸张类、纺织类、木材类、石料类、化学类等,通过这些综合材料的使用,能够丰富画面的肌理对比,增加画面空间深度感[3]。

立体主义的画家们在分析主义阶段后期也开始了综合材料的使用探索阶段,毕加索的《玩牌者》则是一幅关键作品,作品以面积大小不等的材料来构成画面,体现了分析立体主义和材料拼贴的结合。毕加索和勃拉克重新定义了绘画空间和结构的新概念,此后更多的画家开始了综合材料的试验,如法国画家杜布菲将各种材料引入画面,泥土、煤灰、油漆,甚至于蝴蝶翅膀和贝壳都被用在画面中,画面语言丰富,不同的肌理带来了不同的空间深度。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以其独特的作画方式来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他抛弃了画架、画笔等传统作画工具,将画布铺在地上,将颜料滴、流、洒或泼向画布,产生出自然而有变化的线条和色点,这种反复重叠的色彩线条交织成一定节奏和复杂的层次。西班牙画家塔皮斯喜欢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如他用大理石粉、沙子和颜料等材料来制造浅浮雕的效果,然后在表面用画刀刻线或穿孔等方法留下自然而又细腻的痕迹。这些模拟自然的抽象痕迹往往给观众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五、明暗法的运用

在传统西方绘画中,画面的空间深度表现除了透视法外就是明暗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些画家们在壁画的创作中,就开始用明暗法来表现空间深度。他们运用深浅不同的灰色来完成画面,完成的效果非常逼真,以至于人们不由自主地认为那就是大理石浮雕。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种具象派画法,这种技法将三维世界尽可能忠实地复制在二维平面上,空间暗示非常强烈、逼真,如果不亲自触摸,观者根本不会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只是平面上的图画。用明暗的技法在二维的平面表现空间深度,也是现代主义画家常常使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在画面的主要形体上加强暗部,以制造一种明暗交界线来突出形体。

立体主义绘画代表莱热,他的许多作品中就运用了明暗的手法,使得他的造型从画布表面突出来,甚至达到似乎要脱离开画面的地步。在作品《城市》中,画家主要运用明暗式的手法,然后再运用综合立体主义的手法,去产生各种类型的幻觉变化。画面中前景的柱子是用明暗法表现出浅浮雕的造型,倾斜的平面暗示透视深度的幻觉[4]。在作品《三个女子》中,三个变形女子身体和身后物体的明暗交界线被加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与人物脚下平面的地毯相比更加深了空间深度感,画家后期的作品虽然背景是平面的,但前景的人或物仍然运用明暗的手法,画面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使空间深度感自然产生。

六、色彩的空间深度表现

一幅画中的色彩是有远近距离的,是存在色距的,这主要是由于色彩的不同属性即色相、明度、纯度和冷暖等决定的。印象派之后,很多画家开始摒弃透视和明暗来追求画面的平面性,如何利用色彩属性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更是画家们研究的内容。

1. 冷暖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冷暖对比是根据色彩的性能倾向进行比较的一种色彩对比方式。色彩的冷暖属性与空间深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暖色前进,冷色后退,但如果冷暖对比中有明度因素就会变得很复杂:如果画面背景色明度低于暖色,那么暖色在前;但如果背景色明度高于暖色,那么暖色就不前进了,如白背景上的黄色,黄色反而有后退的趋势。而冷色也并非都是后退的颜色,如蓝色衬以深色背景,那蓝色反而是不退而进了。可见,明度对比起了一种关键作用,凡是背景色和所衬色对比强的,两色的空间深度感就大,反之两色的空间深度感就小。因此暖色前进,冷色后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两色明度相同,背景色明度相同。冷暖色对比度的不同也造成不同的远近感,冷暖对比强的靠前,冷暖对比弱的靠后。在无彩的黑白系列中,一般情况下白色有冷的感觉,而黑色则相反。

塞尚可以说是最早研究用色彩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关系的人,在作品《圣维克多山》中,画家用冷暖色彩并置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暖色前进,冷色后退,以此来暗示空间距离。

2. 明暗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之间明暗层次变化的对比,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明度,两种色彩的明度差距越大,产生的空间深度感就大。通常情况下,明度高的形态较明度低的形态显得前进些。如白色与黑色在灰背景的衬托下,我们感觉白色比黑色离我们近,同时,明暗对比强的形态较明暗对比弱的形态显得前进些。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来解决空间感是画家们经常使用的手段,例如凡·高则是将明度深浅的颜色并置在一起,自然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马奈的《吹笛的男孩》,通过人物衣服的暗与背景的亮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反差来表现空间深度的。

3. 纯度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色彩纯度的对比也叫色彩饱和度的对比。在视觉上一般是纯度高的靠前,纯度低的后退。纯度对比可以分成纯度弱对比、纯度中对比和纯度强对比。纯度对比的强弱决定着空间深度差别的大小。20世纪之前,纯度对比被画家们放到了整个色彩的次要地位,只有到了20世纪以后的现代派画家手上,纯度对比为主的色彩结构才有了突出的位置。马蒂斯则是利用色彩纯度对比表现空间深度的代表画家。

4. 补色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补色对比是由视觉生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色相之间的距离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越远所形成的空间距离也越大,两色用小笔触来完成画面,通常相距越大两色相距最大的是补色。塞尚的作品用补色对比形成的交织性的空间深度结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彩派画家修拉用互补色再加白色的小笔触,造成一种马赛克的效果,画面闪烁着光辉的深度感;画家凡·高在作品中更是大量运用补色,在《凡·高在阿尔的卧室》、《蓝蝴蝶花》、《向日葵》等作品中甚至采用多组补色。在《蓝蝴蝶花》中,画家采用了蓝橙、红绿、黄紫三组补色来构成画面,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深度。

5. 面积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并置色彩面积的大小也会产生空间深度感,一般来说,面积大的有前进感,面积小的有后退感,但如果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色相有改变的话,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如大面积的低明度的色彩上有一块小面积的高明度的色彩,或“万绿丛中一点红”,两者都是面积大的作为陪衬呈后退,面积小的作为被衬反而呈前进。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成为色彩面积对比的典范。

西方现代派绘画在现代科技、文化以及东方艺术的影响下,从传统的以焦点透视和明暗法为主的三维空间,开始向具有装饰性的二维平面空间转化。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上,现代派绘画并非单纯表现画面的平面性,而是通过图底关系、明暗、色彩以及造型元素的大小、重叠、肌理等变化来形成一定的空间深度,这种空间深度可以使平面的画面具有一定变化,同时这种空间深度要求观者通过视觉和大脑的思维才能体会出来,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观者观看事物的图示化方法和绘画只能表现静止一刻的现象。多变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也使得现代派绘画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绘画不再是模仿艺术,而开始成为一种表现的艺术。

猜你喜欢
冷暖明度肌理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交织冷暖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