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茹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回避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是个被忽视的问题。但对它的关注有很多理论和实际意义,既可以丰富和完善二语习得理论,也能指导教师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克服回避现象。
前人对回避现象的研究,多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多层面粗略介绍,并给出教学建议,没有单从词汇角度分析回避现象的文章。本文回顾国内外研究者对词汇的回避现象的研究,拟对引起回避现象的原因做有关探讨,并给出在英语教学中克服回避现象的对策。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回避现象首先是由 Schachter[1]在研究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限制性关系从句的处理时提出的。她以四组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对象的作文为素材,考察作文中关系从句的使用状况,结果发现以汉语和日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错误相对母语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英语学习者要少很多。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学习者和日本学习者使用关系从句的数量比另外两组也少很多。由此可见,中国学习者和日本学习者使用关系从句的错误相对较少,是因为他们回避使用关系从句。
由于文化等某些非语言因素,受试可以有意识地拒绝使用某些已知词,比如禁忌语,Blum和Levenston[2]称之为“true avoidance”,这是积极的有意回避。还有一种负面的有意回避,叫做“apparent avoidance”,指学习者拒绝或保守地使用不太熟悉的词,像那些发音和拼写难的词,语法和语义特征不明确的词等。
1. 国外研究
国外一些研究者针对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phrasal Verb)的回避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英语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加上副词或介词构成的,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属于惯用表达。大部分短语动词语义不透明(opaque),他们的意思不是单个的词相加得来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常回避使用短语动词,尤其是语义不透明的短语动词,而更倾向于使用与之对应的单个英语单词。
Dagut和Laufer[3]首次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他们考察了希伯来语学习者在自由表达和诱导回应中回避短语动词的现象,发现被试对单个英语动词显示极大的偏向,如 postpone,reprimand,而本族语者选择与之对应的短语动词put off和tell off。他们得出结论:受试者的母语和二语的不同是导致受试者回避使用短语动词的重要原因。
Chang[4]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容易忽视语义混淆的短语动词。他说:“像 be,bring,come,do,get,give,go,have,make,take,work这些词有多个不同的义项,容易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这些短语大多是惯用语,汉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学习者倾向于回避它们。比如,中国人很可能说‘Please continue with your work.’‘He finally yielded.’而不采用目标语现成的习惯表达‘Please get on with your work.’‘He finally gave in.’”[4,p234]一个动词可以与很多的小品词组成众多的短语动词,意义让人无法理解,无从记忆。为了保险,学习者尽量不使用短语动词,对其敬而远之。这就是学习者采用的“保险策略”。
Hulstijn和Marchena[5]论证了英语水平和回避的关系,短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点对回避现象的影响。Laufer和Eliasson[6]的研究结论部分支持Dagut和Laufer[3],另一部分支持Hulstijn和Marchena[5]。Liao和Fukuya[7]首次深入地研究英语水平对回避短语动词的影响,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短语动词回避现象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是海外留学生,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学习者。
2. 国内研究
张彬[8]通过多项选择测试和访谈,调查了我国中、高学习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类短语动词的回避情况。得出结论:中级水平学习者总体上回避使用英语短语动词,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都倾向于回避使用比喻性的短语动词,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是短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语言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所采取的保险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郑义和张志勇[9]通过对国内外英语短语动词回避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濮建忠[10]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自行建立的学习者语料库(CLEC子语料库)和几个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本族语者语料库(Brown,LOB和JDEST)的证据为基本依据,考察 22个常见动词在类联接(collig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两个层面上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常用动词的使用中出现很多问题,表现为在类联接层面上普遍存在错误(misuse)、过度使用(overuse)和偏少使用(underuse),在搭配层面上大量存在不当(inappropriacy)。例如,在develop的搭配中,中国英语学习者都把它作为“发展”解,搭配词只有economy,countries,ability,industry,medicine,technology等,而 Brown语料库出现了 skills/strength,sense/hobby/taste,engines/misiles
这些搭配词[10,p161-162]。
卫乃兴[11]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间语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词语搭配能力较低,符合commit常规行为的搭配词只有3个,远远少于本族语者的14个。学生使用effect的搭配范围极其有限,而本族语者则用较大范围的搭配词表达十分具体的意义。学习者仅用bad,terrible,ill等修饰effect,而本族语者用很多典型搭配,如用 adverse,negative,detrimental,damaging,devastating,serious搭配 effect。
英语学习者回避意义具体的专用词汇。在研究词汇简单化(lexical simplification)的过程中,Blum和 Levenston[2]发现外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上义词(superordinates),又叫通用词汇(general terms),而大部分本族语者则使用下义词(co-hyponyms),即专用词汇(specific terms)。他们得出结论:学习者喜欢用那些可以笼统地用在大量语境中的词汇。实际上他们会过度概括这些词汇,忽视了语域限制和搭配制约,误用上下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一般情况下,上义词的使用范围和出现频率比下义词大得多,例如就tree及其下义词maple,willow,peach等而言,学生熟悉的是tree而不是其下义词,学生常会用上义词而回避使用其下义词。卫乃兴[11]发现在单词effect的搭配词中,无论是积极语义特点的搭配词,还是消极语义特点的搭配词,都趋于意义“笼统”或“模糊”。相比之下,本族语者则趋于使用意义具体的搭配词。
学习者回避使用“意义不合理的多义词”,认为一个词有两个不兼容的词义不合情理。Levenston[12]的学生,说希伯来语的英语学习者倾向于短语When the Labor party was in government或者是When the Labor party was in power,不用When the Labor party was in office。Levenston[12]认为原因可能是他们觉得单词 office做“一个人行政/掌权的地方”解不合理。
词汇习得的回避现象与过度使用(overuse)和偏少使用(underuse)有关。Levenston[13]将学习者对某些结构过度的使用而对另外一些句式的排斥分别称之为“过度着迷”(over-indulgence)和“表现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过度使用和偏少使用互为原因和结果,两者均会导致回避现象。过度使用意味着过分依赖某些形式,从而导致对其他形式的偏少使用或回避。偏少使用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使用,而大部分人回避使用该语言形式。Wong[14]发现中国学习者偏向使用大量的“make+补语”结构(如:They might make their friends get very upset.),而不是使役动词(…upset their friends)。
回避现象的根源是母语迁移,又称一语迁移。一语迁移指一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Ellis[15,p51-52]给出了母语迁移对二语的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原因之一,这种影响叫做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它又能促进二语习得,这种效应叫做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第三,一语迁移也会导致回避现象。最后,一语迁移反映在对某些形式的过度使用上。最后两点和回避现象有关。
二语和母语间的对等程度也导致回避现象。对等假设(equivalence hypothesis)的比较合理的表述是:“在你没有理由反驳之前,认为一切都是相同的。”[16,p166]两种语言中的词汇不完全对等,依据词义和语境,某个词汇有多个意思。学习者经常只习得其中的一个,称为“首要对等词”(primary counterpart),不管语境是否恰当都使用它。学习者从众多备选中选择的该首要对等词一般和母语最相似,常常误导他们而产生大量的错误。即使不产生错误,也会带来语体失误(stylistic infelicity)或回避与母语对等词不一致的词项。Blum-Kulka和Levenston[17]用“void avoidance”表示没有母语对等词的现象。他们说:“学习者倾向于回避母语中没有精确对等词的单词,尤其那些语义混淆的词。”[17,p124]如果母语中没有对应的词类,冠词和介词也可能被忽视。
不是所有的回避都是不好的,有时候有意回避某些词汇对英语习得并无影响,反而降低词汇学习的门槛。有证据表明学习者倾向于回避发音困难的单词。Celce-Murcia[18]描述了她的女儿Caroline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情况。当同时呈现一个物体的英语和法语对等词时,Caroline回避音难发的词。她喜欢说couteau而不是knife,因为[f]音很难发;用boy代替 garcon,因为她不会发[r]音。Levenston[12]对成年学习者的研究也证明了回避发音困难的词这种假设。回避困难是语言学习者的一个共性,这就决定了回避现象的必然性,应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回避的存在。
学习者词汇回避现象反映了他们词汇能力的不足,笔者认为词块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回避现象的现状。
“词块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表达一定意义,容许不同抽象度的、频繁使用的、预制的多词单位。”[10,p192]英语中预制语块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把大量的固定搭配计算在内,可能成人本族语者70%的语言都是由预制语块组成的[19]。笔者总结前人研究,归纳出词块有两大作用:提高语言使用者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地道性;提高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词块频繁出现,符合Paul Nation的教学观。Paul Nation的十大教学原则中第二条指出要区别对待高频词和低频词。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知道先关注高频词还是低频词。高频词值得教师花很多精力教授,高频词学会后,教师再集中训练学生学习和处理低频词[20]。Nation[21]指出对于低频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尤其重要。可以从成本——收益的观点来看词汇学习:高频词是核心词,教的成本可以从较大收益中收回,但是低频词不经常碰到,不值得一一明示教学。
词块可以解决短语动词的回避和搭配贫乏的问题。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他们母语中的词块现象进行研究。虽然词块的界定和分类不统一,有一点是公认的,短语动词和搭配从属于词块。考察本族语者语料库(BNC,LOB,JDEST),发现英语中存在大量出现频率很高的搭配和短语动词,而二语者却回避使用他们,原因是本族语者大脑中储存数量众多的词块,使用时整体提取,无需按照语法规则在线生成语句。所以,二语学习者也应该识别并记忆大量的词块。
词块有助于习得词义。词块体现“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密切相关,句法与词汇共选(co-selection)”的思想[10,pviii]。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中的形式和意义密切相关。当语言使用者表情达意时,既不是先确定句法结构再选择词汇,也不是先确定词汇再选择句法结构,通常的情况往往是同时选择句法结构和词汇,实现表达意义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个独特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向目的语逼近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表明,中介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与目标语有很大的差距。如何使中介语不断接近目标语,是广大二语习得研究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学习者应该重视目标语的词块学习,以期使中介语不断向本族语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