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史 峰
有一位班主任在宿舍里抓到抽烟的学生,于是将学生带进办公室,这样处置学生:“你不是想抽烟吗?来,我再给你点上一支,接着抽!”
学生说:“我不抽!”
班主任呵斥:“必须抽!”
班主任火气冲天地让学生继续抽烟,学生倔强执拗地拒绝继续抽烟,双方互不相让,有马上就要“对打”的恐怖感。同在办公室里的我感到心惊胆战,怕冲突的结果不好收拾……
班主任和学生为什么会激烈“对抗”?是因为班主任在处置学生之前,没有给犯错误的学生设计好“退路”。如何给学生设置“退路”?卖杂货的地摊主的智慧可借来一用——
有一次我逛地摊,想“淘”些便宜货。我发现一只杯子不错,就问摊主:这杯子多少钱一只?
对方回答:十元一只!
我“拦腰砍价”:五元一只,卖不卖?
对方说:不卖,就十元。
我坚持五元一只,摊主坚持十元一只,双方谁也不让谁,越争越恼火。我放下狠话:你还想不想卖东西!对方更狠:卖给谁也不卖给你!然后我们相互怒视——交易不成,反变“仇家”!
我为什么会跟这位“一口价”的摊主闹成“仇家”,是因为摊主没有给我的“砍价”行为设置“退路”,他的“一口价”太“憋人”,让我感觉特别憋屈。“砍价”没有“退路”,我找不到可下的台阶,所以心生怒火。
我换了一个摊位,发现另一个摊位也卖杯子,同款的杯子却有三种标价:低档次的四元一只,中档次的十元一只,高档次的十一元一只。
摊主向我介绍:有四元的,有十元的,还有十一元的,你要哪种?
呵呵,这样的摊主才是真正的“精明”——我感觉四元一只的和十元一只的杯子,就是我“砍价”的“退路”,你不想买贵的,人家有便宜的嘛。
得!人家摊主已经自动将价格定到最低了,咱就别再狠命地跟人家“砍价”了——摊主给我设置的“退路”,让我失去了“砍价”的心理动机,满足了我“砍价”的心理需求。我当然不要四元一只的,也不要十元一只的,它们仅是我“砍价”的“退路”嘛。我觉得高档的比中档的只贵一元,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十一元一只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进行得相当顺利!
买回了杯子,我忽然感觉“上当”了。其实,摊主想卖掉的正是我手里的这种十一元一只的杯子,另外两种杯子只是反“砍价”的陷阱啊,或者说是求购者的“砍价退路”——好聪明的摊主,他在给我预备“退路”的同时,自己的经营也找到了“出路”。这真是你给别人退路,自己却得出路啊。
班主任处置抽烟的学生,也可以给他设置三条路:要么在办公室里点上烟继续抽,要么打电话通知家长,要么把烟都交上来,并立下保证以后不再抽烟。其中前两条路是“退路”,相当于四元一只和十元一只的“杯子”,第三条路是班主任想作出的惩罚,相当于十一元一只的“杯子”。学生会在权衡之后,选择“把烟交上来,并立下保证以后不再抽烟”这个处罚方式——其实,抓住学生抽烟,这样处置是最恰当的方案。学生选择了这个方案,自然也就得到了惩罚和教育。
班主任处置学生,别一上来就给学生列出“一条死路”,你让他在办公室里继续抽烟,这不就是“一条死路”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丝毫没有退路。班主任不给学生留“退路”,自己的教育行为也难得有出路,所以双方见面,犹如狭路相逢,冲突自然难免。
班主任不管是批评甚至惩罚学生,都一定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给犯错误的学生多设置一些“退路”,使自己想要作出的惩罚暗隐于“退路”里,然后让学生“选中”,于是教育过程就会“顺风顺水”。
有班主任问我:“如果学生对你设置好的‘退路’一条也不选,那怎么办?”
我说:“那就让学生回教室冷静一下,让他想一想如何处理才好。”
对方笑了:“让学生暂时回教室,这何尝不是一条‘退路’呢。”
因为“退路无穷”,所以教育之路变得无限宽广……